书城成功励志做对的人做对的事
36419600000072

第72章 忍让是一种眼光和度量

“忍让者,忍耐也,谦让也。”实际上,忍让也就是让时间、让事实来表白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够摆脱相互之间没有原则的纠缠和没有必要的争吵。在社交中无论产生什么样的矛盾,都不会是只一方有错误,双方都是有责任,但是作为当事人一定要主动地“礼让三分”,要多从自己这方面去找原因。

早在清朝时期,流传着一个“六尺巷”的故事。宰相张英和叶先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相邻而居,两家都要起房,为造屋争地皮的事就争执了起来。于是,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求张英出面办理。看完了来信的张英却马上做诗一首,劝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母见书明理,马上把墙主动退后了三尺;叶先侍郎见到这样的情景,深感惭愧,也把墙让后三尺。“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

“小不忍则乱大谋。”忍让,并不是懦弱可欺,更需要的是自信和坚韧的品格。“负荆请罪”中的蔺相如身为宰相,位高权重,却不与廉颇计较,处处礼让,何以如此?为国家社稷也。“将相和”则全国团结;国无嫌隙,则敌必不敢乘。蔺相如的忍让,正是为了国家安定之“大谋”。忍让是一种眼光和度量,可以克己忍让的人,是雄才大略的表现。古人所说的“忍”字:其一是坚韧、顽强。晋朝朱伺说:“两敌相对,唯当忍之;彼不能忍,我能忍,是以胜耳。”这里的忍,也就是顽强精神的一种体现。其二就是抑制。《荀子儒效》:“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惰性,然后能修。”被称之为“亘古男儿”的宋代爱国诗人陆游,胸怀“上马击狂胡,下马草战书”的报国壮志,同样也写下过“忍常须作座右铭”。这样的忍耐,不正凝聚着他们顽强、坚忍的可贵品格吗?有谁能够说他们是懦弱可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