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累从何来:别把心理疲劳不当回事
36406300000003

第3章 疲劳之态——一个“累”字伴左右(2)

“但是我并没有就此停下,而是又继续工作了一天一夜,其间除了偶然吃一点简单的东西和去厕所外,我始终集中全部精力投入到我的工作上。如果说我有什么成功的秘诀的话,那就是我对工作的这份专注了。”

其实,我们身边始终不缺集中精力、全力以赴的人,成功者往往就从这些人当中产生。专注给了他们更高的效率、更大的热量、更好的耐力。而这些恰恰是一个人想要成功所必不可或缺的条件。

既然集中精力是可能的,而做到这点有对我们的事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那么,我们就要反思自己: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集中精力变得如此困难?

最常见的原因就是:不懂得做减法。

生活中,我们每天面对的事情千头万绪,生活、工作、家庭哪一方面都不能忽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时时刻刻都要将三者放在同样的位置上给予同样的注意;相反,每次只关心一方面就可以轻易地将打扰我们集中精力的因素大幅度减少。

很多人习惯把所有要做的事情都放在心里,结果是工作起来还惦记着晚上要给孩子做什么饭,吃饭时又想着还有什么工作要处理。弹簧被拉得太紧太久就失去了弹性,人的思绪被纷杂的忧虑填得太满、太久也就丧失了清空杂念、一心一意的功能。

给自己的头脑做做减法,工作的时候就只想着工作,回到家里就将工作关在门外;这样既能给我们疲倦的心灵卸下不必要的重担,也能让我们在专注、高效的工作生活中一步步走上成功之路。

焦虑和抑郁,成了家常便饭

一个人无法同时踏上两条道路,每当走到人生的岔口时,我们都必须做出选择。而人生还偏偏是一条单行线,一旦作出选择,就往往没有了回头的机会。

因此,太多人都活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他们时刻担心着分岔口的到来,时刻担心自己目标的能力、人脉、经济水平、学识等方面不足以帮助自己作出正确的选择。于是他们就开始焦虑,开始担忧,为了那不可见的、尚未发生的未来将现在的自己沉溺在抑郁的情绪中。

张佩是一家著名公司的策划部门的管理人员,平时工作能力很强,她有个幸福的家庭。依她各方面的条件,生活应该过得很快乐才是,但事实并非如此。

原来,张佩在各方面都很出色,唯一令她苦恼的就是她本人在做事情前总是很容易陷入焦虑的情绪中,每当需要作出决定时总会忧心忡忡犹豫不决。有时候,虽然自己下了决定,但心中总是不自觉地会放不下,时常会担心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尽管她的同事都说她在各方面已经考虑得很周全了,但是她仍旧还是害怕自己会出错,害怕出错后被别人嘲笑。为此,她经常使自己陷入抑郁与苦恼之中。内心越焦虑越苦恼,在作判断的时候,就越容易出错。

在工作中,一个很简单的策划方案,她也经常会因为过于焦虑而无法作出决定,最终错失了方案实施的具体时机,给公司带来损失。犯了错误后,她自己又会置于痛苦之中,就这样导致恶性循环。一年下来,张佩就被降了职。

对于我们在乎的人和事,我们很容易感到担心,这本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然而一旦这种担心超过正常的限度,成为时刻蚕食我们内心的安全感和愉悦感的焦虑情绪时,这种情绪就会给我们的心理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对我们的工作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而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高压力的工作的大环境下,焦虑和抑郁在都市人群中几乎成为一种家常便饭般的常态。

焦虑是指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是人们遇到挑战、困难或危险时出现的一种情绪反应。主观表现出感到紧张、不愉快,甚至痛苦到难以自制,严重时会伴有神经系统功能的变化或失调。当焦虑情绪的严重程度和客观事件或处境明显不符,或者持续时间过长时,就变成了病理性焦虑,称为焦虑症。

焦虑是人的一种常见的心理情绪,而焦虑症则是一种心理疾病。

焦虑症很常见,国外报告一般人口中发病率为4%左右,占精神科门诊的6%~27%。美国估计正常人群中终身患病概率为5%。

然而很多焦虑症患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患有焦虑症,这在无形中放任了焦虑症的发展,从而不知不觉中给自己的健康和生活都带来了更多的影响。

那么,怎么判断自己是否有焦虑症呢,下面是焦虑症的常见表现,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予以比对:1.惊恐发作

惊恐发作是强烈焦虑情绪的急性发作,发作者会感受到强烈的恐惧,并产生立即逃离的冲动,同时伴随身体上的一些症状,如心悸、出汗、颤抖、呼吸困难、胸痛或胸闷、恶心、头晕、寒战或发热,甚至担心失去控制或“发疯”。

2.无名焦虑

在没有特定焦虑来源的情况下,体会到一种广泛而持久的焦虑感。人会感到隐约中有一种不可避免的危险,但是却说不出这种危机感来自何处,并且对于自己的能力是否足以应对这种危险持悲观态度。

3.预期焦虑

焦虑症患者在预见到自己将要面临的情景而产生的焦虑情绪。如社交恐惧症患者想到自己将要参加某个社交场合而在心中引发的焦虑。

4.临场焦虑

对于即将要进行的工作或任务没有信心而产生的焦虑情绪,比如考试前的紧张或演讲前的怯场心理。

5.担忧性预感

过分担心一些小概率的不幸事件而引起的焦虑,比如担心家里发生火灾或是子女出车祸;常常产生不好的“预感”,以致整日忧心忡忡,为没有发生而且很可能永远不会发生的事情烦恼不堪。

焦虑的情绪人人都有,如果焦虑的程度和面对的外界压力向适合,那么就是正常的情绪。但如果焦虑的程度远远超过外界的情况,那么就要对应上面的五项症状考虑自己是否已经患上了焦虑症 。如果只是普通的焦虑情绪,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这几种手段来帮助自己疏导心理的负面情绪:1.以乐观态度对待外界事物。

2.增强自信。

3.自我疏导和放松。

4.自我反思,寻找到焦虑的根源。

总之,积极和乐观的情绪可以帮助我们阻止焦虑情绪蚕食我们的身心健康,但是如果确实发现自己很可能患上了焦虑症,那么最好尽快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好让自己的生活重新回到正轨上来。

除了抱怨,似乎没有了别的话题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负面的情绪占据了很多人曾经充满希望和快乐的心,而他们每日的话题也从豪言壮语、生活中琐碎的快乐趣事,变成了无尽的抱怨。

从早上睁开眼睛,便忍不住叹口气:“真不想起床。”在办公室坐下,刚和同事问了声好,就忙不迭地抱怨起来:“今天的交通太糟糕了!”午休时间,来到食堂便抱怨饭菜不好,和同事下饭馆又抱怨太好吃会让自己变胖。下午回家,和伴侣抱怨工作、抱怨老板、抱怨孩子不够懂事听话。一直到晚上睡觉,抱怨的话语从来没有停止过。

有些习惯于抱怨的人有这样一种心态:说说自己生活中的不好,其实是一种谦虚。但事实上,没有人会喜欢一个总在抱怨的人,从你的抱怨中,别人感受到的不是谦逊,而是自大。正是因为你自大地认为自己应该拥有更好的生活,才会对现实有这么多的抱怨。

而更多的人抱怨是真的因为心太累了。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工作的繁重、家事的琐碎、孩子的需求盘剥了他们生活中所有的时间,让他们除了疲于奔命外找不到一丝属于自己的时间。他们甚至觉得自己就像绕着生活之磨一圈圈走的驴子,除了抱怨这盘磨,再没有别的话题。

可是这样的抱怨又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呢?通过这些抱怨我们能获得一些释放吗?恐怕不能。越抱怨,心中怨气越重,结果不快的还是自己。

剧场里,观众们正在看一出话剧。

演出开始,舞台上出现了四个穿着体面、表情严肃的绅士,他们一面聊天,一面品味着红酒。还没有进入正题,他们便开始用类似“抱怨”的方式互相较劲。

“几年前,我要是能买得起一杯红茶,那就很幸运了。”第一位绅士感慨道。他的话音未落,紧接着又有人说话了:“一杯红茶?我那时候要是能够喝一口别人的剩茶就不错了。”然后,又有人说道:“我住的房子太破了,你们根本想象不出。”立刻,又有人毫不示弱地说:“好歹你还有个房子,我们家一直都住在走廊里……”

抱怨声越来越高了。“我做梦都想住在走廊里。过去,我们每到晚上都趁人不注意,钻进垃圾箱里。”“哎呀,我们家是在地上挖一个洞,上面盖一块布来挡雨,这就是我们的房子……”

就这样,抱怨没有休止地进行着,而且越发显得没有逻辑,荒唐可笑,观众们哄堂大笑。

尽管这是一场表演,却也取材于现实。在生活中,这样的“抱怨比赛”每天都在上演,与剧中相比,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似乎从这样的抱怨中,他们能获得某种满足。

可是他们有没有想过,抱怨将他们变成了什么样的人。

看什么都不顺眼,成了这些人最大的特征。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似乎都成了他们抱怨的对象,一件小事,一句无关紧要的话,甚至是天气不好、堵车都能够让他们陷入长时间的烦恼和抱怨中。

做什么都没有积极性,是他们的通病。早上起来,他们抱怨早餐,晚上睡觉,他们抱怨棉被。在他们心中,没什么事值得高兴,自然也不会有积极性,他们的心情越来越糟,脚步越来越慢,效率越来越差,最后一事无成。

人缘不好,这是他们付出的一大代价。当抱怨者需要一个倾听对象,他身边的人就遭了殃。人们喜欢向他人诉苦,但没有一个人喜欢整天与那些唉声叹气、消极的人在一起,更没有人愿意长期忍受他们的牢骚和坏脾气。更可怕的是,坏情绪会相互传染,一个抱怨者可能拖累整个团队的人被抱怨和相互抱怨。

活得不开心,是他们的典型形象,八字眉,苦瓜脸,说话先叹气,没事就喝酒,因为抱怨解决不了问题,不满的事也不会自行消失,他们只能终日愁眉不展,而问题只会越来越复杂,麻烦会越拖越大。于是,他们有了更多的理由不开心,有了更多的借口抱怨,形成恶性循环。

人们有时候总渴望通过这些抱怨得到些什么,譬如同情、帮助、认可,等等。可实际上,抱怨真的有这么大的本事帮人实现心愿吗?一切都是妄想,结果只会越来越糟糕。

说到以抱怨换取同情,很多人一定会想到鲁迅笔下的一个人——祥林嫂。

祥林嫂是个苦命的女人,她的一生十分坎坷,结了两次婚,两任丈夫都因病去世了,唯一的儿子也惨死狼口。这一连串的打击让她心中满是痛苦,为了排解这种苦闷,她逢人就念叨自己的悲惨命运。起初,人们的确给予了她一些同情,但是后来乡里人开始厌恶她,甚至远远地看到她就躲开。再后来,东家鲁四老爷也开始厌恶她,先是不让她插手祭祀,后来一怒之下将她赶出了鲁家。祥林嫂流落街头,很快便结束了自己贫苦而悲惨的一生。

祥林嫂的死是封建制度造成的悲剧,但从她的身上我们也该看到一点:抱怨换不来他人的同情,只能够让自己惹人厌烦,让人想要远离她。况且,祥林嫂在没有抱怨以前,还是颇受人喜欢的。没有人愿意整天听一个人念叨生活的悲苦、自己的不幸。生活中,有些人喜欢抱怨自己身体不舒服的经历,他们并不是真的生病了,只是在内心里有这样一种想法,“病人总会得到他人的同情与关爱”。这一点不假,人都有恻隐之心,看到自己身边的人遭受病痛的折磨,显然会给予一点关心。但是,如果一味地抱怨,不掌握好“度”,那就只会让人招人反感。想要通过抱怨一直得到他人同情,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人们之所以抱怨,还是在于一点:希望抱怨给自己带来某些好处。可事实上呢?越是抱怨,就越是困窘,因为所有的精力都用在怨天怨地怨别人的身上了,从不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自己的处境,想办法解决。到最后,自己就成了抱怨的最大受害者。

归根结底,抱怨无用,它不能证明你自己,也不能解决问题,只能让你丧失理智,将事情恶化。所以,不管什么时候都要记住一点,我们的目的不是发泄情绪,而是要解决问题。

总是迷惘,不知道为了什么活着

我们每天都在努力地工作、努力地生活着。我们拼尽自己的全部力量以成为一个合格的员工、一个称职的伴侣、一个出色的家长。我们为了事业的成功、地位的显赫、声名的提高、家庭的幸福、孩子的未来,每天忙得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可是另一方面,我们却发现,越忙碌,越不知道为什么而忙碌;得到的越多,越不知道这些东西有什么意义;一旦闲下来,立刻就陷入恐慌,觉得自己的青春已过去大半,却仍不知道方向在哪里。

对于三十多岁的人来说,小时候成为科学家、医生、宇航员的梦想早已不可能再实现了,现在不过做着一份普普通通的工作,辛苦些,但是也够养活自己。可是总觉得自己的价值得不到体现,工作不过为了挣口饭吃,而挣口饭吃也不过活着做这平庸的工作。于是越想越迷茫,越想越怀疑自己活着的意义。

有一位有名的作家,每天都觉得自己活得很累,总静不下心来去进行创作。于是,他就向一位智者求教。

作家问道:“我不明白,为什么如今虽然自己越忙碌,但是反而越来越迷茫了呢?”

智者问道:“你每天都在忙些什么呢?”

作家回答:“我一天到晚都在忙着应酬,到处做演讲,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这些事情使我心情烦躁,写作已经成为我的一种负担。我觉得自己太辛苦了,心也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