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现代都市,每天面对着高压力的工作、快节奏的生活,人就像掉入一个漩涡之中,随着社会的快速运转而晕头转向。“累”不知不觉已成为了每个人生活中的常态。厌倦、焦虑、迷茫、偏执等负面情绪笼罩着我们的生活。想要改善这种状态,首先要找出我们的症状所在。看看这些身心疾患的隐忧,是否已经悄然潜伏在我们身上了。
对周围的一切除了厌倦,还是厌倦
心理学家指出:“健康的杀手不是生活节奏快,而是厌倦情绪。把人搞得不愉快乃至病倒的,是那种一切都毫无意义的感觉。”
在经济高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现代社会,很多昔日的烦恼也随着生活的改变而消失了。人们不再为了生存而艰难地挣扎,不再为了下锅的米、避雨的屋檐而焦虑不安。身体没那么累了,心却累起来了。人们开始追求生活的品质,房子、车子、名牌、娱乐,然而无论是住进了多大的房子,开上了多昂贵的车子,拥有了多少世界名牌,在多少娱乐场合出入,却似乎总有一种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情绪很难摆脱。
这种情绪让我们在得到的同时就开始失落,让我们对于自己辛苦奋斗来的一切美好视而不见,让我们和心目中的梦想、幸福、快乐越来越远。
这种情绪就是:厌倦。
你是否也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工作一天之后终于回到自己精心装修、布置舒适的家,却对昔日费尽心思创造出的温馨视而不见?或是晚上和爱人一起坐在饭桌上吃饭时,除了对电视中并不感兴趣的节目投去几眼漫不经心的目光外,连话都懒得说?再或是终于盼到周末孩子缠着你去公园时你却只想倒头睡觉?这样的情况听起来让人悲伤,然而更让人悲伤的是这样的情况在如今的社会已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常态。
为什么在当下这个明明有了更多物质、更多选择、更多可能性的环境下,这样的厌倦心态反而越来越普遍呢?
第一个原因是:不能坦然接受自己的选择。
厌倦,表面上看只是对于周遭环境的排斥,但深入分析,就会发现这种心态包含着另外两种更深层次的情绪:对于过去曾作出选择的不满和对于另外一种生活的盲目渴望。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贪心的,鱼也想要,熊掌也想要,然而无论得到其中那一样,都很快对它感到厌倦,却想去追求当初深思熟虑才决定放弃的。
李乐是上海一家外企的高级管理人员。进入外企、成为高管曾经是他上大学时梦寐以求的生活,但是最近他发现自己是越来越厌倦自己的工作了。因为他觉得自己再也承受不了巨大的工作责任与压力了。尤其是外企的工作涉及外联,由于时差关系,他常常半夜被电话吵醒叫去公司加班,这让他的身体长期处在劳累的状态中,对于身边的一切都感到非常厌倦。
前年除夕,他刚刚坐上回家乡的飞机,还没来得及关手机,就收到了公司打来的电话。在电话中,上司要求李乐在整个春节期间手机保持24小时开机,并且随时要保证身边有电脑可以上网。这个春节假期对于李乐来说就是一场灾难,电话日夜响个没完,甚至,他接了一个朋友的拜年电话不过聊了十分钟,随后就被上司责备他手机打不通。
这次的假期成了他长久厌倦情绪爆发的导火索。李乐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再回到那家公司上班了,于是辞掉了工作,在家乡找了一个清闲的岗位。
李乐刚开始非常享受自己的新工作,他坐在办公室里有大把的时间看书、上网、聊天、玩游戏……可是仅仅三个月过去,李乐就又开始感觉到厌倦了,他一进办公室就开始犯愁,这一天漫长的八个小时怎么打发,书也没什么心情看,聊天也索然无味,上网除了一遍遍刷新网页也不知道还有什么事情可做。
就这样,李乐觉得现在的工作实在太让人厌倦了,他很希望能回到上海的外企中,回到曾经那种忙碌的工作状态中。
假如李乐真的回去做之前的工作,他就会快乐了吗?恐怕不会,在最初的激情过去之后,剩下的恐怕也是只有厌倦。李乐的厌倦情绪让他一方面不满于自己转业的选择,一方面向往着另一种不同于如今的生活。而这两种情绪,又加重了他对于身边一切的厌倦感。
李乐的问题在于不能坦然面对自己所选择的生活,任何东西一旦拥有了就不愿再珍惜它,总是“吃着碗里的,瞧着锅里的”。其实,只要能够调整一下心态,以接受的态度来面对自己周围的一切,那么这种厌倦情绪就能得到极大的改善,生活也就会愉快很多。
第二个原因是:对生活缺乏应有的激情
恩格斯曾经说过,现代的命运,取决于青年人崇高而奔放的激情。然而如今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却仿佛在不断榨取着我们的精力和激情,当我们在人满为患的地铁里站了整整一个小时之后,哪里还有心情去听一听卖唱歌手的歌声;当我们被如山的公文压得直不起腰来的时候,哪里还有余裕去抬头欣赏一下蓝天?
然而正因为激情难得,才使得它更加可贵。那些葆有激情的人才能不带丝毫厌倦情绪地开始一天的生活,投入一天的工作,并怀着乐观和感激的心态审视这个世界;而缺乏激情的人只能沉溺在厌倦的情绪中,既无法享受生活的乐趣,也无法取得事业的成功。
有人曾问爱迪生:“成功的第一要素是什么呢?”爱迪生如此这样回答:“能够将你身体与心智的能量锲而不舍地运用在同一个问题上而不会厌倦的能力。”
针对以上这两种厌倦情绪产生的原因,你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想一下,自己的厌倦情绪到底来自哪里。只有找到了厌倦情绪的来源,我们才能够去正视它,然后才能用积极的方法去调节,从而减轻或消除厌倦情绪,让自己获得快乐。
百无聊赖,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德国人布洛赫在《死亡研究之旅》中说:“人们会避开最后的恐惧吗?其实这根本谈不上恐惧。如果一个健全的人临终绝望,有时竟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感觉。恐惧一变而为罕见的好奇,换句话说,以知道死亡对自身的作用为乐事。因为死亡本身是一场固有的巨大变革,它会令人产生激情。上述好奇之心把徐徐落下的一幕,一变而为慢慢开启的幕布。”
这段话听起来晦涩难懂,但其实就是在表达一个道理:只要你懂得活着的意义,死亡也就同样拥有意义,那么,死亡就不可怕。《士兵突击》里有一句话:“好好活着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做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着。”
可是现在的人好像越来越弄不懂活着的意义了。
身心的疲劳让我们对身处的一成不变的环境感到厌倦。而当有机会可以让我们跳出日复一日的劳役,感受新鲜的空气和美景时,我们却又常常提不起精神来而宁愿拒绝。
你是否也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公文已经摊在桌上很长时间了,却总是不愿意去看它;看到别人去远方旅游非常羡慕,可是自己有假期时却提不起兴致计划一下;早就收藏下来的菜谱一次也没有做过,早就觉得应该锻炼却迟迟不肯迈出第一步……
百无聊赖,缺乏行动力,对一切都浑浑噩噩、毫无兴致,这也是如今人们的通病所在。
这两年流行一个热词“拖延症”,指的是将要做的事或者任务推迟到稍后时间的行为。拖延症者通常会对开始或完成任何任务或决定感到焦虑,而将延宕作为应付焦虑的一种机制。
而现在很多时候,不知道是不是已经习惯于一拖再拖,即使是对那些带给我们快乐的事情,我们也总是拖着,提不起精神来着手去做。而就在这百无聊赖的一拖再拖之中,我们的快乐、成功、幸福都被拖延到了遥遥无期的未来。
前不久,美国一名叫博朗尼·迈尔的临终关怀护士根据自己照顾病患的经历写了一篇名为“临终前你会后悔的事”的文章。这篇文章在国内外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点醒了很多人。文中总结了生命走到尽头时人们最后悔的5件事情。
第一,“希望当初我拿出行动去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第二,“希望当初我能更加珍惜时间,不要错过了关注孩子成长的乐趣,错过了爱人温暖的陪伴。”
第三,“希望当初能有勇气表达我的感受,而不是长期压抑愤怒与消极情绪。”
第四,“希望当初我能和朋友保持联系,而没有因忙碌的生活忽略了曾经闪亮的友情。”
第五,“希望当初我能让自己活得开心点,而不是习惯了掩饰,在人前堆起笑脸。”
可以看出,人们临终前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对于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缺乏行动力。而如今,我们一方面对身边的一切感到厌倦,另一方面却宁愿百无聊赖、浑浑噩噩也不能打起精神去追求我们真正想要的生活,那么,我们这一生留给自己的,除了后悔,还能有什么别的结局呢?
没有人希望自己一直处在这种被动、消极的情绪里,但很多时候似乎不由自主地就采取了这样的态度,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造成这种浑浑噩噩、提不起精神的原因主要有四方面:1.长期的压力和疲倦
适度的压力可以激发一个人的潜力,然而长期的压力和疲倦则会让人丧失激情和斗志,从而对一切事情丧失兴趣。
2.过于安逸
和第一条正好相反,太过安逸的环境让人很难重新投入到积极的行动中去,造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果。
3.缺乏自信
如果之前有过主动行为却受到了挫折,那么,很可能会在心中留下不快的印象,这种印象会在面对需要主动做出事情时给心里以消极的暗示,使得人很难有积极的态度去应对。
4.外部环境
人是群居动物,也就意味着人很容易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如果身边的人大多是积极的、充满活力的,那么身处其中也很容易变得积极起来;但如果身边的环境就是一个死气沉沉、百无聊赖的环境,那么也很容易被这种情绪所感染。
造成百无聊赖的负面情绪的原因也可能是几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想要改变这种负面情绪,就要先从多方面去寻找其根源,然后适时地用有效的方法努力去调整,这样才可以从根源上缓解压力。
集中精力,就像是上辈子的事
有人曾经请教一位成功人士:“您认为您取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成功人士这样回答:“我在工作时每次只专注于眼前的一项任务,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它做到最好。换句话说,就是集中精力。”
在南美洲的亚马孙河边,有一群羚羊在河边悠然地吃着青青的水草。一只猎豹则远远地隐藏在草丛中,竖起耳朵四面旋转。它已经觉察到了羚羊群的存在,于是便悄悄地、慢慢地靠近羊群。突然,羚羊也有所察觉了,就开始四散地逃跑。猎豹就如百米运动员那样,瞬时爆发,像箭一般地向前冲向羚羊群。它的眼睛一直盯着一只未成年的羚羊,不停地向前直追过去。
羚羊为了逃命,跑得也飞快,但是豹子却跑得更快。就在追与逃的过程中,猎豹超过了一只又一只站在旁边观望的羚羊。它没有掉头改追离自己更近的猎物,而是一个劲地向那只未成年的羚羊疯狂地追过去。最终,那只羚羊已经跑得很累了,豹子也跑得很累了,在累与累的较量中,最终只能比各自的速度与耐力。终于,猎豹前爪就搭上了羚羊的屁股,羚羊迅速地倒在了地上,豹子便向着羚羊的脖子狠狠地咬了下去。
在自然界中,一切肉食动物在追击食物时,总是提前选定一个目的,而且一旦选定目标,就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在自己的目标上,而不会被身边的其他动物所干扰。因为如果不集中精力追求一个目标而中途转向其他目标,只会使自己损耗到更多的精力,最终只会一无所获。
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子曾经说过:“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意思是蚯蚓虽然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有力的筋骨,但是上可以吃泥土,下可以喝地下水,之所以这样,正是因为它集中精力,用心专一。
其实,集中精力才能提高效率、取得成功的道理人人都知道,但是随着我们年龄不断增长,要做到心无旁骛地专注一个目标,却似乎越来越难了。
我们常常听身边的人抱怨,现在没有上学的时候那么好的耐心了,一件事情干不了多长时间就开始走神了。而我们自己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一本书读了没几页,思路就不知道跑去了哪里;一件工作才刚刚开头,就忍不住想上网看看网页;好不容易下定决心开始学习外语,单词还没背了十个,头脑就已昏昏沉沉。
上一次集中精力、心无旁骛地做一件事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呢?是刚刚步入职场的时候吗,还是上学的时候?集中精力的感觉总好像已经很遥远了,遥远得就仿佛是上辈子一样。
的确,上学的时候可以分散我们精力的事情很少,那时候我们不需要关心柴米油盐,不需要关心房租物价,不需要为了人际关系大费脑筋,在这种单纯的环境下自然更容易专注。但是如今我们除了工作,还要操心伴侣、孩子、家务……太多的杂事要我们分出精力去照料,每当我们试图集中精神到一件事情上时,其他的诸多杂事就纷纷从脑海中跳出来打扰我们。
但这是否意味着一旦步入社会,我们就无法再集中精神做事了呢?当然不是的。
《人性的弱点》的作者卡耐基曾经讲述过自己工作的经历:“当时我住在纽约中央广场附近的一间公寓里,一天晚上,我从自己全神贯注的工作中抬起头来,突然发现窗外位于中央广场的钟楼上泛起奇怪的光。我从来没在晚上见过那样的光,于是就困惑地观察了起来。半晌,我才意识到那是地平线射来的阳光,就在我不知不觉间,天已经亮了,而我已经工作了整整一个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