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累从何来:别把心理疲劳不当回事
36406300000010

第10章 后果之殇——倦怠的身心在痛苦中煎熬(1)

人们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透支未来的健康来换取眼前一时的成就。我们往往知道如果不完成今天的工作,明天会有什么后果,却没想过让自己长期沉溺在这样高压、疲倦的环境下,未来会有什么后果。事实上,我们过去对于自己身心健康的忽视所造成的结果,现在已经慢慢体现在我们每一天的生活中了。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从今天开始改变它。

三十岁的人,却有着六十岁的心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倦怠感早已成为生活的常态。

每天早上睁开眼睛,最先感到的不是倾泻而入的阳光,不是全新一天的喜悦,而是四面八方涌来的压力:孩子的早餐还等着自己做,出门又要挤那人满为患的地铁,昨天的工作还没有完成,那个挑剔的客户又要给自己找麻烦了……

曾经那个每天睁开眼睛就迫不及待地起床,急切地想要在人生舞台上做出一番事业的自己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彻底消失了。仔细想想那些心怀梦想的日子,似乎还是在校园中读书时的事情。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不想再奋斗,不愿再接受任何挑战,不愿当承担任何风险了。只想安安逸逸地混完八个小时的工作时间,能早点窝在沙发上看看电视,或是坐在电脑前刷刷网页。

每天都在盼着下班、盼着周末、盼着假期,可是休假的日子真的到来了,却也没激情去做点什么特别的事情。

安逸就好,不要麻烦就好。宁愿拿着电视遥控器从头到尾、从尾到头地一遍遍搜寻一个勉强可以打发时间的节目,也不愿意用这时间去充实一下自己,或是享受一下生活,或是陪伴一下家人。

老同学提供了一个前途无限的新的工作机会。可是想想接受这个机会就意味着放弃自己已经做惯了的工作,一切从头开始打拼,更别提还有风险。再想想自己已经三十多岁了,有了家庭和孩子,日子也还过得去,既然如此,又何必再去奋斗什么呢。于是拒绝了。

朋友们邀请假期一起去徒步登山。可是想想一大群人闹哄哄、累呼呼地爬山有什么意思呢,何况还可能遇到什么意外情况。再想想如果答应还得去买一堆登山用品,更是觉得太过麻烦。好不容易才有的休息日,宁愿在家睡大觉或是玩玩电脑。于是拒绝了。

亲戚送了健身卡,觉得麻烦,于是转送给了别人;孩子希望去公园,觉得麻烦,给他些零花钱让他去找朋友玩;单位组织文娱活动,觉得麻烦,于是找个借口推脱过去;妻子希望陪她逛街,觉得麻烦,于是抱怨一番:“我每天的事情已经很累了……”

可是想想,好像自己用“已经很累”拒绝了每一件事情,却从没有投入、专注地去做任何一件事,这“累”却不知从何而来。

自己明明拥有着三十岁的身体,却仿佛装了一颗六十岁的心。

在美国有一位老妇人,丈夫在她60岁的时候突然去世了。当她正沉浸在丧夫之痛中时,接下来接二连三的打击更是让她崩溃:首先是她的几个子女为遗产继承问题闹得不可开交,而且相互之间还大打出手。接着是丈夫生前倾尽全力经营的公司宣告破产。为了还债,她不得不卖掉房子以及家中所有值钱的东西。这一系列的不幸,使她早已无法承受,她不知道今后的路自己能否坚持走下去。

于是,她整天郁郁寡欢,不停地在心中叨念着:“我已经60岁了,我已经60岁了!”谁都清楚,她是在为自己的未来担心。

她想重新到外面找一份工作,但是当这个念头冒出来的时候,她自己都震惊了:谁会雇佣一个老妇人呢;即便有人愿意,一个60岁的老妇人能干些什么呢;即便是能做些简单的活,但是谁又能相信她,给他提供工作的机会呢?

她不停地担心别人嫌她老,担心别人嫌她动作迟缓,担心自己无法承受别人要求的工作强度……这一系列的担心更让她怀念过去,怀念丈夫在世的岁月。由怀念而生悲痛,她又重新陷入丧夫的阴影中不能自拔,久而久之,贫穷、寂寞、疾病等等全部都被她请进了门。

她不得不选择住院,医生了解到她的情况后,就对她说:“你的病情太严重了,需要长期的住院治疗。但是你又没钱……我看这样吧,从现在开始,你可以在本院做零工,以赚取你的医疗费用。”

她就问道:“我能够做什么呢?”医生说:“你就每天打扫病人的房间吧!”

于是,她开始手握扫帚,每天不停地忙碌着。慢慢地,她的内心就恢复了平静:反正没有比这更好的活法了,而且就目前的情况来说,自己似乎根本别无选择。她开始不停地忙碌起来,每踏进一间病房,她就开始目睹一次他人的病痛与灾难,心也就开始豁亮一次,因为她觉得自己是所有病人当中情况最好的。渐渐地,她也不再担心什么,因为实在太忙碌了。对她来说,担心反倒成了一种极为奢侈的情绪,因为它需要闲暇。

她在保洁员的岗位上做了三年。由于经常接触病人,她对病人的心理了如指掌。三年后,她就被院方聘为心理咨询师。疾病、寂寞早已离她而去,贫穷也开始向她挥手告别,她觉得自己的新的人生要开始了。

72岁那年,她已经掌控了这家医院的51%的股份。她的办公室的墙上有这么一句话:“昨天的痛,已经承受过了,有必要反复去兑现吗?明天的痛,尚未到来,有必要提前结算吗?只要肯用行动充实生命中的每一个‘今天’,勇敢向前,机会就在柳暗花明间。”

这位六十岁的妇人尚能通过行动充实自己的生活,改变自己的心态,相比较之下,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的我们不是更应该反思自己吗?

我们拥有的比故事中的这位妇人多太多了,我们拥有年轻、更好的身体和精力,我们有家庭、有工作、有相亲相爱的亲人。可是我们对于拥有的这些却没有百分之百的感激,只是一再地觉得麻烦、感到倦怠。

是的,也许我们承担着比故事中这位六十岁的妇人更多的压力:我们有老人要赡养,有孩子要抚养,有房贷要偿还,还要担心自己这一生是否能混出个名堂来。这些压力让我们的心疲惫不堪。

可是面对这些压力,除了抱怨、消极和嫌麻烦外,你做过什么来改变自己的境况吗?你积极地用行动来充实自己的生命了吗?你主动地激发过自己本该拥有的豪情和勇气了吗?你自主地选择一些方式来释放和缓解压力了吗?没有。你只是任压力在心上越积越重,让自己不堪重负,让自己所有的行动力都被压成一摊软泥。

就这样,三十岁的身体,却有了六十岁的心。

生活在这个社会之中,外界的环境你改变不了,压力也是必然存在的。然而你可以选择:是被压力压成一个早衰的人,从三十岁就开始一点点地消磨自己的残年,还是挺起胸膛,以积极的态度和切实的行动来让自己的人生依然充满希望。

从明天开始,在早上睁开眼睛的时候,告诉自己这是一个充满着无限可能的崭新一天,不要再让六十岁的倦怠感占领你三十岁的人生。

缺乏活力的生命,宛如行尸走肉

“累死了。”这似乎成了现代都市人日日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繁重的工作、巨大的生存压力、琐碎的家庭琐事、复杂的人际关系……所有的一切加在一起,使得生活中最小的一点不顺心都可能成为压倒我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闹钟、打卡钟、地铁关门的警报声……这些冰冷的声音将我们一天的生活分成冷冰冰的碎片。每天准时起床,吃差不多的早餐,乘同一班车,坐在同一张桌子前面,处理同样让人烦躁的公务,同样的时间下班,去同样的菜场,买差不多的食材,做差不多的晚饭,在差不多的时间睡觉,等待下一个差不多的一天到来。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生活已经完全陷入了一个没有出口的令人无望的循环之中。我们似乎不是在自主地生活着,而是被绑在一口名为“生活”的石磨上,麻木地一圈圈地转着、转着……生命的活力和激情早已远离了我们。我们的心灵在这种无望的循环里渐渐干枯,甚至死去了。只留下我们的身体,行尸走肉地完成着这差不多的人生,一直到进入坟墓为止。

一位专栏作家曾这样描述过一个普通上班族的一天:早上7点钟,闹铃声响起。然后开始起床忙碌:洗漱,穿上职业套装。然后开始吃早餐,之后随手抓起水杯和工作包,急急忙忙跳进汽车,接受每天被称为上班高峰时间的煎熬。

从上午9点到下午5点工作,工作中装得忙忙碌碌,极力掩饰错误,微笑着接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工作压力。当“重组”或“裁员”的斧头落在别人头上时,自己长长地松了一口气。然后再扛起额外增加的工作,不断地看表,并不断地与内心的良知做斗争,行动上却和老板保持一致,脸上时刻要挂满假意的微笑。

下午5点后,坐进车里,行驶在回家的高速公路上。开始与家人或好友相处。吃饭,聊天、看电视。

10点钟开始睡觉,以防明天因迟到被罚当月奖金。

文中所描写这种机械、无趣的生活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很多人都与上述这位上班族一样,每天都在一片大脑空白中忙碌着,置身于一件件做不完的琐事与想不到尽头的杂念中,整天都在忙忙碌碌,丝毫体验不到生活的任何乐趣。

晓艳在一家外企工作。4年中,她一直都是领导眼中的好员工,工作负责认真、任劳任怨。然而,就在最近,她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甚至觉得再继续工作下去会疯掉。

为什么会这样呢?4年前,晓艳得到了来这家外企工作的机会,由于机会难得,她非常珍惜,只要是工作上的事情,她都事无巨细、一丝不苟。由于工作非常繁忙,所以她经常加班熬夜。有时候,工作任务太重,她还会为此而号啕大哭。

外企的待遇很高,在很多人的眼中,外企似乎是打工者的天堂。然而,待遇高了,付出肯定是多的。如果不懂得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分不清事情的轻重缓急,自然会被工作所累。

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晓艳只好没日没夜地加班。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四年,晓艳越来越累,一想到工作就会头痛。而且生活也越来越单调,没了爱好,没了朋友,没了乐趣,她都快要崩溃了。

工作对于她来说只能是疲于应付。主管每次派给她什么工作,她只管埋头苦干,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己的人生理想是什么、目标是什么。而她现在总问自己:这样的生活,什么时候才是解脱?

为什么要这样生活呢?

也许很多人会说:如果可以,我也不想过这样的日子,但是我别无选择。我有家庭需要供养,孩子需要抚养,父母需要赡养。为此,我不得不承担巨大的工作和生存压力。这些压抑已经让我筋疲力尽了,我哪里还有心情和精力去体会生活的美妙呢。

是的,压力是存在的,这是我们无法否认,也逃避不开的事实。但是,压榨掉我们所有鲜活的血液,只给我们留下空壳般生活的元凶,真的只是客观存在的压力吗?

放假时,看到上司带着家人去欧洲旅行,你说那是因为他挣得比我多;下班后,听说下属去健身房运动,你说那是因为他工作没我累;工作时,有新来同事提出全新的理念和方案,你说那是因为他还是职场新人,很快就会得过且过了。

得过且过,这就是如今你的生活态度。“累”和“压力”成为你给自己心灵上惯性的懒惰所找的借口。事实上,上司的工作压力比你更大,比你更累;下属赚得比你更少,生活的压力也更沉重;同事和你处在同样的境况下,但因为懂得管理压力,化压力为动力,所以可以不断积极地行动着。

压力是客观的,但它不是你放弃生活的理由。

托妮·莫里森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莫里森小时候,家境贫寒,她从12岁开始,每天放学以后,都要打几个小时的零工,十分辛苦。

一天,她因为工作的事情跟父亲发了几句牢骚。父亲听后严厉地对她说:“听着,你并不是在那儿生活。你生活在这儿,在家里,和你的亲人在一起。在那里,你只管干活就行了,然后拿着钱回家来。”

此后,莫里森又为形形色色的人工作过:有的人很聪明,有的人很愚蠢;有的心胸宽广,有的小肚鸡肠。可是,莫里森却再没有抱怨过。

一个打零工的十二岁女孩都能掌控好自己的心,不放弃自己的生活,难道我们应该为压力而放弃自己的活力吗?仔细想想: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完美的事物,工作也好,生活也罢,都不可能都尽如人意。有时候,并不是因为外界环境不好,问题出在人自己的身上。如果你总是一味消极地对待客观环境,而不是发自内心地去打起精神积极应对,乐观地寻找生活的美好之处,那势必就会感到厌烦,进而心生厌倦,久而久之,就在这种厌倦的情绪中丧失了自己的激情与活力。

相反,如果我们主动调节自己的思想,小心地保护好我们激情和活力的火苗,那么即使生活平淡无奇、即使环境压力再大,我们也依然能获得成功的事业和快意的人生。

得过且过地活着,早没了上进心

在赛场上驰骋的马儿总希望着能跑得更快一点,而拉着破车的老牛却只晃晃悠悠,等待着休息的时间到来。

在生活中,你又是哪种状态呢?是风驰电掣、不断上进的骏马,还是那拉车的老牛?恐怕对于大部分饱受心理疲劳折磨的都市人来说,答案都是前者。

每天都活得太辛苦、太枯燥、太累了。一天的工作、生活种种杂事就仿佛一辆破旧沉重的车一样套在身上。而我们一天的努力就是将这沉重的负荷再往前拉一点点。这样的日子周而复始,没有希望,没有乐趣,没有一丝一毫的成就感和愉悦感,仅仅是被“生存”这个鞭子抽打着,不得不一步步往前挪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