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改变生活的68个心理学故事
36400400000055

第55章 为什么男人来自金星女人来自火星

秦朝以来,中国历史上当过皇帝的人有一百多个。在这些皇帝中,除了武则天之外,几乎是清一色的男性。据说,武则天当政期间,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政绩如此昭著,武则天仍然落下一堆骂名。为什么?武则天是女人也!因为在人们的性别期待中,女人永远是男人的附庸,女人做到皇后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怎么女人也当起了皇帝?

中国历史上曾经从军的人何止千万,但唯独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为什么?花木兰是个女孩子也。因为在古代,当兵打仗是男人的事情,纺织裁衣才是女人的本分。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她竟然女扮男装戎马倥偬十几年,就连她最亲密的战友都没有识破她的女儿身。“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有过类似的性别角色定位:偏重刚性的职位应该由男性担任,比如领导、警察、军人、飞行员;偏重柔性的职位应该由女性来担任,比如秘书、护士、保姆、美容师等。

这种对男性或女性的行为和性格模式的固定看法,在心理学上有个专门的术语,叫做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对于社会上那些偏离男性或女性行为和性格模式的人,我们常常会用“女强人”或者“娘儿们”之类的说法来形容。

所谓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于某一类型的人或事物所具有的概括而笼统的,僵化、呆板的看法和期望。比如,男人刚强、大气、豪爽、勇敢,女人温柔、善良、软弱、胆怯等。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一方面反映了男女之间不同的生理、心理特征是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逐渐成型的,并且由当前的社会文化所决定与强化。另一方面,性格角色刻板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性别心理差异,使女性居于相对弱者的地位,从而制约了她们在社会中的发展。

男性与女性之间最根本的差别是生理上的差别,从受孕的那时起,不同的基因决定了不同的性别。人体每一正常细胞都含有23对染色体,其中第23对是性染色体。如果受孕时这对染色体为XX,胎儿是女性;如果为XY,那么是男性。由于每对染色体的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因此,生男还是生女主要由男性的性染色体来决定。生女孩的话,父亲只需提供X染色体即可;想生育男孩的话,父亲一方必须提供Y染色体才行。现在不少农村妇女生女孩后遭到家人的歧视甚至打骂,从生理学上讲是绝对冤枉的,真正应该负责任的倒是她们的丈夫。

由于生理上的原因,男人比女人更强壮,体格更魁梧,奔跑速度也更快,由此在早期社会分工中理所当然地承担了狩猎和战斗的任务,女子则一般从事做饭、纺织和照顾孩子的工作。根据对原始社会的考察结果,以上“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是最普遍采用的。这些早期的社会分工逐渐形成心理定势,以后又通过社会化代代相传,最后性别角色就这样固定了下来。

心理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两性在心理行为上究竟有什么差异?假使有差异的话,其根源又在哪里?生物特性与社会文化条件的影响孰轻孰重?从1884年《男人与女人》一书问世,男女差异心理学正式成为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开始,心理学家对此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积累了数以千计的文献资料。

1974年,心理学家E.麦考比和C.杰克林在分析总结了两千多项关于两性差异的研究项目后,合作出版了经典著作《性别差异心理学》,对此前的研究进行了全方位的系统回顾,从智力、成就、社会行为三个方面系统论述了该领域业已取得的成就或共识。

他们发现,在感知、学习能力、智能水平、气质、社交能力等诸方面,能被科学确证的两性差异比一般人所想象的要小得多,而得到很好确认的性别差异仅有四个方面:女孩在言语能力上具有优势,男孩在空间认知能力和数学能力上具有优势,男孩子更富于攻击性。而一些被人们广泛接受的性别差异则明显缺乏足够的科学证据,它们包括:男孩善于解决复杂的、创造性的问题,而女孩善于解决简单的、常规性的问题;男孩更多受环境影响,而女孩受遗传影响更大;男孩没有女孩善于“社交”;男孩比女孩自信心强,不容易受暗示;男孩视觉较发达,女孩的听觉较发达等等。

即使是已有基本定论的上述四个方面的差异,近年来也受到了不少人士的质疑。譬如空间认知能力,之前的研究一边倒地认为是男性的强项,最有力的证据是在三维空间心理旋转测验中,男生的成绩大幅度领先于女生。

但是,现在也有心理学家指出,这只是评判标准的问题,并不代表实际的能力和水平。假如在统计结果时不采用正确回答的个数,而是以回答正确率来作为成绩的指标,结果可能会大不相同。假如再把测试的时间适当延长,可能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果。

最后的实验表明,情况确实如此。这两个实验虽然还不能证明男女之间在空间认知上孰优孰劣,但至少说明了这种差异不是全方位的,而是有条件的,起码时间因素就是一个关键点。

性别心理差异中引起最大争议的问题是这些差异究竟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环境塑造出来的呢?有些心理学家坚持认为是后天的社会文化环境造成了性别心理差异。

比如,家长一般鼓励男孩子做打仗、竞技之类的游戏,女孩做过家家、抱娃娃之类的游戏。家长大多给男孩子买过刀枪之类的玩具,却很少给女孩子买这类玩具,甚至不允许女孩子玩此类玩具。男孩子如果见到老鼠、蛇、蜘蛛表现出害怕的神情,会受到家长的批评性鼓励:“男子汉,怕什么!”如果是女孩子,家长则会容忍并且鼓励她们表达出类似这些害怕的情绪和反应。

由此说明,文化与社会因素在促使性别角色分化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这不是说天性不重要,毕竟无论是遗传基因还是生理特征,男性与女性都存在显著差异。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我国古代的先哲孔子说过一句性别歧视的名言:“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无独有偶,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也说过一段不无偏见的话:“自然的天赋均衡分配在两性之中,可是女人在所有方面都次男人一等。”由此可见,女性遭受性别歧视的历史由来已久。

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女性遭受的性别歧视尤为严重。儒家的卫道士们在生理上仅仅把女人看做生育的工具,在社会文化上完全把女人作为男人的附属品看待。比如“三纲”之一就是“夫为妻纲”,“三从四德”要求妇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即使到了今天,女性仍然没有取得和男性完全平等的地位。比如,在公司招聘中,有的公司就公然打出不招女性的牌子。女性要得到升迁的机会就要比男性付出更多。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在大多数的儿童读物和初级课本中,以男性为主角的比例远远多于女性,而且男性常常以领导人、学术权威或英雄人物的形象出现,而女性却只是从事服务性的工作,扮演受帮助的弱者角色。

相同的问题也屡屡出现在电影、电视、广告以及文学创作中,这些都片面助长了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甚至导向有意无意的性别歧视。

莎士比亚有感于女性的弱势地位,讲过一句名言:“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但愿在21世纪的今天,人类能够克服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带来的障碍,彻底消除男女角色的不平等,使女性更好发挥其潜能,真正担当起“半边天”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