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个实验,让一个穷人和一个富人都拣到一英镑,他们的感受却完全不同。这个实验使19世纪初德国年轻的生理学家恩内斯特?海因里奇韦伯很受触动,受此启发,他后来连续做了一系列的试验,来测量人们感觉之间的最小差别。
一天,在德国莱比锡大学的一间实验室里,韦伯用一根涂了碳粉的缝衣针垂直落在一位年轻人的裸背上,在背上留下一个很小的黑点。接着,他请年轻人指出原来那个黑点所在的位置。结果,年轻人所指的位置与黑点的位置有几英寸远。韦伯仔细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并在笔记本上记录下来。接着,他分别在年轻人的背、胸脯、臂和脸等不同地方一次又一次地反复进行这项实验。
之后,他又拿出一把圆规,在另一位蒙上眼睛的年轻人身体的不同部位把这支圆规撑开按下,使两只脚均接触身体。当圆规的两只脚张得很开时,年轻人感觉到是两个点。而当圆规脚越来越接近时,年轻人就很难感觉到到底是一只脚还是两只脚。两只脚继续移动,直至到达一个临界点,年轻人确切地感到只是一只脚。
这个临界的距离,韦伯发现,会根据身体的不同部位而有所变化。在舌尖上,该距离不到1.27毫米;在脸上,只有12.7毫米;在脊梁上,不同位置距离不等,最大为63.5毫米敏感度差异竟有50倍以上,戏剧性地说明了每个部位神经末梢的相对数量具有相当大的变化。这项实验,被称为“最小可感觉差别”实验。
韦伯还利用重量不同的一系列砝码,成功地确定出最微小的差别“最小可感觉差别”(j.n.d.)也即他的受试者可以感觉到的最微弱区别。最小可感觉差别不是一个具体不变的量,它与砝码的重量成正比。
他报告说:“最小可感觉差别即是两个以约39:40的比率摆在一起的重量,即是说,其中一个比另一个重1/40。”如果第一个物体重1克,则第二个物体的最小可感觉差别为1/40克;如果第一个重量为10克,则第二个重量的最小可感觉差别为1/4克。
韦伯的实验一发而不可收,在当时的条件下,他尽一切可能对其他感觉系统进行了类似的实验,分别确定了下列度量之间的最小可感觉差别:两条线的长度、两个物体的温度、两个光源的亮度、两个音调的音高等。
在每一种情况下,韦伯都发现,最小可感觉差别的大小随标准单位刺激的程度而变化,而且,两种刺激之间的比率是一个常数。视觉最为敏感,可区别光线强度的1/60;痛感的最小可感觉差别为1/30;听觉的为1/10;嗅觉的为1/4;味觉的为1/3。
韦伯对感觉系统敏感度进行的全部实验虽然都很简单,但在心理学史上却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数据反映了生理与心理世界之间准确计量的相互关系,为心理学的计量研究提供了成功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