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习是不需要教的:发现与解放的教育
36398000000014

第14章 挖掘潜能:发现孩子,解放孩子(1)

神奇的“罗森塔尔效应”

在古希腊神话里,皮格马利翁是塞浦路斯国王,他善于雕刻,并且爱上了自己雕刻的一个少女,他把全部热情和希望放在少女雕像身上,真诚地期望自己的爱能被接受。这种真挚的感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动了爱神阿芙洛狄忒,她给了雕像生命,使雕像活了起来。这个神话故事告诉我们,把全部心血灌注在自己喜爱的东西身上,往往会收到极好的效果。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教育领域,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Rosenthal)和雅各布森(L. F. Jacobson)发现的,所以,又叫“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把一群小老鼠一分为二,把其中的一小群(A群)交给一个实验员,说“这一群老鼠属于特别聪明的一类,请你来训练”;把另一群(B群)交给另外一名实验员,告诉他这是智力普通的老鼠。两个实验员分别对这两群老鼠进行训练。一段时间后,罗森塔尔对这两群老鼠进行测试,测试的方法是让老鼠穿越迷宫,结果发现,A群老鼠比B群老鼠聪明得多,都跑出去了。

其实,罗森塔尔对这两群老鼠的分组是随机的,他并不知道哪只老鼠更聪明。当实验员认为这群老鼠特别聪明时,他就用对待聪明老鼠的方法进行训练,结果这些老鼠真的成了聪明的老鼠;另外那个实验员用对待笨老鼠的方法进行训练,也就把老鼠训练成了不聪明的老鼠。

罗森塔尔又把这个实验扩展到人的身上。1968年,他和助手们来到一所小学,说要进行一项实验。

他们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各班中选了18个班,对班里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占总人数20%的“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班主任老师,并叮嘱他们一定要保密,否则会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8个月后,他们再次来到这所小学,对那18个班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凡是名单上的学生,成绩都有较大的进步,而且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交往。

其实,当初那份名单只是罗森塔尔随机挑选出来的,不过这个谎言对老师产生了心理暗示。在的8个月里,罗森塔尔的暗示左右了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能力评价,老师又将这一心理活动通过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了学生,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期望,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这一实验结果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这一结果当时在美国教育界引起轰动。

此后,布罗菲等人又做了一个实验,对教师的期望与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教学成功的个人期望与学生学业成绩是相辅相成的。克雷纳等则于1978年对4300名儿童进行了4年的纵向研究,并进行了一系列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教师期望明显地引起了学生成绩的变化,其程度比学生成绩影响教师态度的程度大得多。

现在,人们把这种由于他人的期望和关注,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变化的情况,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

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老师和父母对他们的看法直接影响着他们对自我的看法。成年人对孩子的期望,常常能成为一种不可思议的推动力量。

在《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4年第7~8期合刊中有个故事,大意是这样的:

女教师约翰逊在开学的第一节课上,就向全班学生宣布:“我对你们只有一条规定——尊重自己,也尊重教师里的每一个人。”

可是不久,一位叫考利的女生不知从哪里搬来一套令她难堪的“对策”。每逢约翰逊老师讲课时,考利就直视着她的眼睛,接二连三地打哈欠。她的哈欠不仅长,而且富有戏剧性,很有感染力,顿时整个教室里便只有一片哈欠声。每打完一次哈欠,她都会甜甜地笑着,并且“真诚”地表示歉意。显然,这个哈欠是学生考验老师的一种方式。

女老师想出了一个对策。她给考利的父母写了一张便条,说是很高兴教考利这样的学生,她不光聪明,还有极好的幽默感,考试平均分也达到了B的好成绩。第二天上课,当考利打出第一个哈欠的时候,老师就把一个没有封口的信封递给她,请她把信封内的便条转交给她的父母。

过了几天,考利主动来到约翰逊老师的办公室,感谢她写的便条。约翰逊老师告诉考利:她之所以没能得A,是因为没有把题目做完。如果把题目做完了,并且认真学习,她一定会得A。

下一次考试,考利得了B+,到了期末考试,她的英语考试得了A。

很显然,约翰逊老师的成功取决于她善于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她从令她难堪的不友好的“哈欠”中,寻找到“幽默感”;她利用无声的文字和不封口的信封来传达老师对学生的期望。为了不辜负老师的赞扬,考利真的全力以赴,改变了自己。

孩子们凑在一起的时候,常常会议论:某科老师喜欢我,某科老师讨厌我……在这些孩子身上,很可能出现偏科的现象。通常,老师对学生寄予较高的期望,会使学生加倍努力,克服困难,以取得好成绩;若学生学习成绩好,老师对学生的期望也高。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同样会影响孩子,如果父母天天挑剔孩子,总把缺点拿出来说,很容易让孩子产生一种感觉:我不是好孩子,爸爸妈妈不喜欢我,我好不了了……实际上,如果老师或者父母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与期望,将会看到孩子身上发生的明显的变化。

让孩子对自己充满希望,他才会走得更远。很多孩子由于年龄和认知上的局限,往往无法认识到自己的真正价值。其实,只要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期待,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就会渐渐显现。

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

一个生长在孤儿院里的小男孩,常常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

院长总是笑而不答。

有一天,院长交给男孩一块石头,说:“明天早上,你拿这块石头到市场上去卖,但不是真卖,记住,无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拿着石头蹲在市场的角落,意外地发现有不少人对他的石头感兴趣,而且价钱愈出愈高。回到院里,男孩兴奋地向院长报告,院长笑笑,要他明天把石头拿到黄金市场上去卖。在黄金市场上,有人想出比昨天高10倍的价钱来买这块石头。

最后,院长叫孩子把石头拿到宝石市场上去展示,结果,石头的身价又涨了10倍,由于男孩坚决不卖,这石头竟被传为“稀世珍宝”。

男孩兴冲冲地捧着石头回到孤儿院,问院长为什么会这样。

院长望着孩子慢慢说道:“生命的价值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就有不同的意义。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惜售而价值倍增,被传为稀世珍宝。你不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只要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

对孩子来说,老师和父母的态度当然很重要,但自己给自己正确的、积极的评价,自己给自己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才是最重要的。当孩子对自己有了正确的认识和适当的期望之后,他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会越走越顺利,前途当然更宽广。

父母如何认识和运用好罗森塔尔效应?我的建议是:

多种途径认识罗森塔尔效应。无论是阅读相关的神话故事,还是了解与此相关的实验和案例,或是请教有关的专家,都会加深对这一效应的认识。

永远对孩子抱有热切的期望,并且让孩子感受到你的期望。这一点非常重要。老师和父母对孩子越抱有期望,孩子越能感受到这种热切,他就越相信自己能做到,也会越努力地使自己的行为契合这种期望。教育者要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传递这种期望。

赞美一定要适度。孩子总是渴望被肯定、被赞扬的,一句赞美的话可能会使孩子兴奋很长一段时间。但是,赞美一定要掌握好分寸,而且要注意时间和地点,否则,没有原则的、滥用的赞美只会变成孩子的精神鸦片,很可能让孩子脱离真正的目标。

掌握分寸,避免“过犹不及”。过度的期望可能会让孩子感觉喘不过气,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对孩子的期望要适度,要让孩子觉得不是做“白日梦”,而是确实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目标,这样他才会愿意去努力。

开启孩子的最佳智能区

用学习成绩来衡量一个孩子的发展前途,这种做法无疑是十分不科学的。美国著名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的,每个人都至少拥有八种智能。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孩子某一方面发展不理想,就轻易否定他在其他方面的才能。

多元智能理论要求父母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因势利导,开启孩子的最佳智能区,使每个孩子都能成才。

父母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树立科学教育观,认识孩子的多元智能,开启孩子的最佳智能区。

每个孩子身上都凝结着父母的希望,每位父母都真心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然而,尽管有良好的出发点,很多父母努力的方向却“偏”了。其中最典型的一种就是,父母们总是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一套方法强加到孩子身上。有的父母花重金让孩子学钢琴、练绘画,但许多孩子往往兴趣不高,甚至产生厌烦的情绪,这就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培养方向“偏”了,没有找到孩子的最佳智能区。

舟舟指挥了很多场重大的音乐演出,但是他的智商只有常人的百分之三十,这在医学界被称为不可逆转的先天愚型。面对这样的孩子,父母给予孩子的全部希望都破灭了。但是有一次舟舟的父亲发现,每当音乐响起的时候,舟舟都表现得特别安静。乐手们问舟舟想不想指挥演奏,舟舟脱口而出:“想。”他不声不响地走上指挥台,拿起指挥棒。在音乐声中,舟舟就是一个正常的指挥家。从那以后,他的音乐天赋不断显现出来,虽然他的智商仅相当于一个三岁儿童,但是他对音乐的理解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

由此可见,虽然舟舟智商低下,但因为找到并开启了自己的最佳智能区,他仍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孩子因为某一方面智能不高,其他智能就被全盘否定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这种传统的认识使教育带有片面性,阻碍了儿童的健康成长。所以,父母应该树立科学的教育观,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来衡量孩子。

孙云晓教授在一次讲座中发现,有个十二三岁的坐在第一排的男孩子,不仅认真听讲而且还做了详细的笔记。孙云晓教授问他为什么要来听大人的课。孩子回答说,老师说他是弱智,妈妈让他来这里受受教育。可是孙云晓教授在和这个孩子的交谈中发现,这个孩子对文学和历史都能侃侃而谈,并没有丝毫智力低下的表现。原来,这个孩子数学考试没有及格,老师就训斥他为弱智,并让父母开来证明。

这样的事情并不是特例,很多时候,父母或老师们一句话,就轻易地否定了孩子,让孩子陷入消极悲观的情绪中,但实际上孩子身上隐藏着无数的闪光点,为什么不努力寻找呢?

开启孩子的多元智能,需要父母对孩子有正确的认识,尽可能因材施教。

孩子的成长有一定规律,但并不是每个孩子成长的过程和速度都一样,有的较快、有的较慢,而且各个孩子在能力上也各有不同:有的擅长抽象学理,有的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有的很具语言表达天赋,有的在运动领域十分突出,等等。

童话大师郑渊洁在小学时学习成绩并不出色,学校还多次找到他的家长,提出让他退学。他因为当时也对学校的生活感到厌倦,就离开了学校。离开学校以后,他尝试了很多种工作,写过相声、诗歌、小说,但是都没有取得多大的成就,后来他发现自己在童话创作领域如鱼得水,并发表了大量经典的作品。后来有人问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时,他说是因为找到了自己的最佳才能区。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韩愈在《师说》中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一个人不管多么有学问、能力有多强,都有自己不擅长的领域;而一个人不论是否受过教育,都有他擅长的技能。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学习的东西。

由于成长速度不一样,同样是六岁的孩子,有的在某种学习能力上已经具备了八岁孩子的能力,而有的仍然落在四岁阶段,有的孩子则是没有什么突出的优点,各个方面比较平均。针对这些情况,父母没有必要因为孩子发展快就沾沾自喜,也没有必要因为孩子慢了一步就表现出心急和担心,甚至轻言放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正视孩子的特点,不急不躁,心态平和地看待孩子的成长才是父母应该抱持的理智态度。

爱因斯坦、牛顿、爱迪生在小的时候都被认为是怪孩子,因为他们不仅比普通孩子学说话学得晚,而且在学习上也是一团糟。但是他们的父母始终没有放弃他们,终于找到了他们各自的最佳智能区,让他们在科学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找到了孩子的最佳智能区,让孩子的最佳智能得到发展,对孩子其他智能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并且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有一位父亲说他的孩子曾经极厌恶课本,家长想尽了种种办法也不能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有一天,父亲突然发现孩子在聚精会神地看书,而且一看就是很长时间,近看才发现原来孩子对古代钱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父亲开始鼓励孩子多研究古币,孩子在研究古币的同时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在高三毕业的时候考上了重点大学的历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