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最妙趣横生的社会心理学
36393700000039

第39章 为什么我们要过春节——社会心理学与文化(2)

部分家长在对孩子教育的过程中感到了迷茫,他们现在成了孩子的“钱包”;指责孩子自私,只有自我,没有他人;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孩子的自控能力越来越差;学习成绩令人担忧;与孩子的沟通存在很大的问题。而另一方面,孩子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已经丧失了很多本应该拥有的快乐,还被冠以“问题少年”的称号,觉得十分委屈。以至于矛盾双方很难找到一个平衡点。

60后字面意思是指在1960~1969年出生的人群,他们从一个被否定了的时代走来。严格地说,60后对那个时代较少有切肤之痛,但在他们思想成型过程中,则经历了对那个时代的批判与反思,也许正是这种批判与反思的氛围,诱发了他们那个年龄段本就具有的叛逆性格。他们叛逆父辈,因为他们的父辈是那个时代的主力军;他们叛逆主流文化,他们叛逆时代信仰,因为他们的父辈所遭受的洗礼让信仰顿显虚无;他们叛逆社会道德,因为经过那个年代疯狂摧残后的社会道德显得那么的虚伪。然而,60后的社会责任感极强:他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他们“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应该说,60后虽然叛逆,但他们骨子里还是属于传统的一代,因为他们仍然在用文化、信仰和道德的模具塑造自己,而且,随着他们叛逆性格的逐渐消失,他们曾经排斥过的文化、信仰和道德也得到了他们有选择地接纳和继承。虽然60后曾经那么叛逆、那么善于思考和探索,但由于他们所做的仍然只是继承和吸收,较少具有创造性,因而人们所担心的文化断层、信仰断层和道德断层,并没有在60后身上出现。就这样,昔日的问题青年,平稳地成为了社会中坚。

从以上对60后和90后所处的不同的时代环境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两代之间无论是在时代背景还是在社会心理上都有着巨大的差别,在他们之间出现了巨大的沟通鸿沟,因为他们信仰不同、价值观不同、对社会和自身的理解也存在很大差距,物质生活丰富起来了,但相应的人的精神信仰和文化诉求并没有得到满足,而使得90后的孩子们陷入了一种纯物质和科技的世界,却无法找到心灵的归属。因而他们不仅不能和自己的父母进行深度的交流和沟通,也找不到能够使自己摆脱孤独感的途径。这种物质发展在前而相应非物质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现象在社会学上被称为文化堕距。

在社会变迁过程中,文化集丛中的一部分落后于其他部分而呈现呆滞的现象,亦称文化滞后或文化落后。美国社会学家W.F.奥格本在1923年出版的《社会变迁》一书中首先使用这个概念,用来指称物质文化和非物质的适应性文化在变迁速度上所发生的时差。一般地说,物质技术方面的变化发生在前,非物质的适应性文化变化于后。如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和发现,使物质生产发生了变化,而指导和管理生产的政策、组织、制度等并没有及时作相应的调整,这时后者就成为文化变迁过程中的滞后部分,从而发生堕距现象。然而文化堕距并非专指适应性文化落后于物质文化变化的情形,在物质文化变化之前先发生非物质文化变化的情形是时常发生的。这也是文化堕距的一种表现。

留学生的阵痛,艰难的文化适应之旅——文化震撼

刘奇大学时主修阿拉伯语,大四那年,作为交换留学生,去了沙特阿拉伯。春节回家时,亲朋好友都围着这个海归了解异国见闻。刘奇的一段描述着实让大家惊奇不已。

“在沙特阿拉伯的首都利雅得,每星期五对犯罪者施鞭笞之刑。施刑地点在大清真寺前的广场。星期五这天,很多居民在清真寺做完礼拜后,就在广场围观鞭笞刑罚。行刑时,由士兵把犯人从监狱中拖出,两名彪形大汉充当‘鞭手’,他们手持用细竹条结成的鞭子,对犯人交替地抽打八十大鞭;直到一个‘公正人’多次呼救才停止,而那被鞭笞的犯人早已奄奄一息了。沙特阿拉伯的刑法是非常严酷的,杀人犯要斩首,抢劫犯则砍去右手和左脚;偷盗犯罪三次以上者要砍去一只手;对通奸者,将奸夫和奸妇并列在广场上,由众人任意投击乱石,以致经常发生通奸者活活被乱石砸死的悲剧。

“沙特阿拉伯有许多奇怪的禁例,其中有一项就是严禁供奉一切偶像。因此,陈列在百货商店橱窗中的模特儿是没有脑袋的,儿童玩具中的小布娃娃照例也是无头的。大城市十字路口特设的交通批示牌,上面画着三个行人在横过马路,宣传文字是:‘横过马路需加注意。’但画的这三个行人也是无头的。

“另外,饮酒在沙特阿拉伯也被禁止,即使外国人也不得违禁。因此在首都利雅得的外国人,除了通过外交途径可在某些场合饮酒外,只能饮一种法国生产的‘奥台柯伦’饮料,但由于这种饮料掺杂有木酒精,曾多次发生中毒事件。在沙特阿拉伯如果因饮酒被捕,要处6个月徒刑或鞭笞之刑,如果胆敢醉酒驾车或秘密制酒,便要受枭首之刑。”

听完后,亲戚们都傻眼了,连刘妈妈都禁不住问刘奇“世上还有这么奇怪的国家,那你能待惯吗?要不然来年不要去了”面对家人的关切,想起自己在异国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刘奇陷入了深思。

人到达一个新环境觉得很陌生、很困惑,不知道自己的角色是什么、应定位在哪里、应怎么表现才恰当,等等,觉得很不舒服、很不自在时,就是文化震撼。身在国外的留学生对这种文化震撼的体验尤为真切,初到国外,在心理感受、举止行为,乃至生理等方面发生的失调现象。很多时候,文化震撼会引起身体上的一些症状:如头痛、胃口不好、失眠或者心理上的焦虑、沮丧。这是很多留学生出国初期的切身感受,只不过为了让家里安心报喜不报忧罢了。他们不只是去留学,更是一个适应新文化的过程。

根据美国有关教育机构的研究,外国留学生经历的文化冲击或文化震撼,从开始到结束实际就是一个适应新文化的过程。一般而言,它有一个循环期,通常包括四个阶段。

1.初始期。头一两个月,留学生对异国感到新鲜与好奇。这时最急于学习,认识环境,安排生活,想尝试新事情,整个人充满热情和自信,一心想赶快安顿下来。但当找房子不顺,碰到奇怪室友,没有说话的人,面对一大堆课程,尝到挫折滋味的时候,就开始想家,怀念国内的家人和朋友。

2.蜜月期。当慢慢习惯新的环境之后,人的心情通常比较愉快,学习动机非常强,语言进步很快,也乐于与人交往,希望快点建起新的人际关系,有时甚至会觉得国外好多地方都比中国好。不过,这时候对国外社会和人的接触其实还很肤浅,多数的认识仅限于表面,与人的交往也很简单,尚未达到深入的程度。

3.震撼期。随着更深入地接触异国文化,蜜月期很快结束,震撼期接着开始,这时会出现较强的心理困惑和生理不适。此时留学已有一段时间,但当笑话听不懂,还得要人翻译时;当没车或不会开车,还要请人接送时;当与人打交道,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孤单、寂寞、困惑、压抑以至失控的感觉排之不去,甚至会出现莫名其妙的愤怒。这时常常伤感,情绪低落,想家的情绪再度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