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唐宋诗精品鉴赏
36373700000023

第23章 唐诗篇(22)

颈联具体写诗人内心的矛盾。自己身上多疾病想退归田园,但眼看百姓贫穷逃亡,感觉自己没有尽到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于心啊!诗人有志向,但是无法改变大局;多病的身体又想辞官,但职责明确又不忍心让百姓贫穷和逃亡。诗人又积极又消极,心理矛盾重重。”邑有流亡愧俸钱”充分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也是全诗的精髓,感动过不少做官的人。此句足以为千古做官的人的教训。

结联写感激朋友李儋的问候并急盼他的来访以慰藉诗人内心的矛盾。听说朋友要来探问,诗人站在观风楼望月,月亮都圆了好几次了,朋友什么时候才能来?诗人内心的痛苦何时才能得到缓解?写尽了诗人相思之苦。

赋得暮雨送李胄[1]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2]。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3]。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4]。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5]。

注释:[1]赋得:相当于”咏诗”,当时科举时题目中语。[2]楚江:指长江。建业:古地名,今江苏南京。[3]帆来重:因微雨打湿风帆,船行迟缓,故显沉重。[4]海门:指长江人海处。浦树:泛指江边之树林。含滋:饱含着水气。[5]散丝:微雨。

鉴赏:首联点题,”楚江微雨里”点”雨”,”建业暮钟时”点“暮”。交代送别地点是南京城外的长江边上。送别的时间是傍晚。送别的情景是烟雨朦胧之中。为下文铺垫了压抑的气氛。“楚江”,即楚地长江。李太白诗集注:“大江自三峡以下直至濡须口,皆楚境,故称楚江。”颔联紧承上联压抑的气氛,写“微雨”给万物带来的沉重。水气迷茫中,船帆行驶迟缓吃力;雨天傍晚,雨雾之中小鸟振翅、奋力难速飞。自然衬托上文:“帆来重”、“漠漠”衬托“微雨”,“鸟去迟”、“冥冥”衬托薄“暮”。“重”与“迟”寓送别之人的心情,揭示了主题。

颈联仍紧承首联,隐含伤别。海门遥远,不能望见。海门,是李曹的去处,在今长江入海口北岸。长江两岸的树木饱含水气,好像理解送别人的心情,也被感化了。因“暮”而“不见”,因“雨”而“含滋”。诗人艺术感觉敏锐,通过细致的描写,给人暮雨如在眼前的感觉,又让人观赏了烟雨归舟的画卷。

结联即景取材,直抒胸臆,离愁别绪喷涌而出。经过前六句诗文的铺写和渲染,诗人置身于烟雨、暮色、重帆、浦树等景物构织的画面中,这沉滞迷茫的自然景色与诗人黯然伤别的情绪相交织,诗人再也控制不了自已,禁不住潸然而泪下。“比”字自然地将别泪和雨丝交融在一起,既增强了别情的形象性,又加深了景物的感情色彩。滁州西涧[1]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2]。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3]。

注释:[1]滁州:今安徽滁县。[2]独怜:只爱。深树:树林的深处。[3]野渡:郊外的渡口。舟自横:渡船自由自在地浮泊。

鉴赏:首句以“独”字领起,“怜”字紧承。诗人用“独怜”二字表明自己心里喜欢的心情,“独怜”的对象是那涧边生长在僻静处的自甘孤独、安贫守节的野草。诗人不写春天的桃红柳绿,唯独喜欢这种安静又有生气的景色,透露出诗人对洁身自好的品格和归隐生活的向往。

第二句,诗人从视觉、听觉两方面来勾画,枝叶茂密的树木深处,黄鹂唱着悦耳动听的歌。“深”字既状写大树参天、枝繁叶茂之态,又突出树林深处的静;“鸣”字以动衬静,也为西涧增添了生机。

第三、四句写雨中看到的景色。春潮带着雨水,夜晚急着上涨;渡口没有人的小船,独自打横在江上。晚潮带春雨,水势更急,倘在要道,正是渡船大用之时,不会“舟自横”;而郊外渡口,行人不多,这个时候更无人,船夫也回家了,空空的渡船只有悠然了。诗人以“急雨”、“春潮”来显示静中有动,又以“无人”和“舟自横”使动归于静。这也是诗人当时的处境的形象写照,流露出淡淡的忧伤。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1]

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2]。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3]。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4]。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5]。

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6]。

鲜肥属时禁,蔬果幸见尝[7]。

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8]。

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9]。

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10]。

方知大藩地,岂日财赋强[B11]。

注释:[1]郡斋:指苏州衙中刺史官署内公余休息的斋舍。[2]燕寝:小寝。古代天子、诸侯相对于“正寝”而言的起居室。州刺史可说是古代的诸侯,故以燕寝称郡斋。[3]池阁:指池塘和楼阁。[4]烦疴:指暑天闷热让人产生的烦躁之感。[5]居处崇:居住宏丽,借指身居刺史高官。睹:一作“瞻”。[6]是非遣:排遣世俗事务的是是非非。[7]属时禁:正为时下所禁止。这次郡斋宴在五月,刚好赶上禁止屠宰杀戮。[8]金玉章:指文士们创作的美好诗篇。[9]凌风翔:乘风翱翔。[10]吴中:苏州的古称。彦:对文士的美称。汪洋:指文士们文章气势磅礴。[B11]大藩地:大的州郡,这里指苏州。

鉴赏:一二句交代郡斋的气派。点题目中的“郡斋”。郡斋门前密密麻麻地排列着佩带有兵器的仪仗,室内焚香不止,始终保持着迷人的幽香。这样的环境让人感觉有社会地位,也让人感觉很舒服。唐代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门前可以列仪仗。这也说明,当时一定的官职是很具诱惑力的。

三四句继续写郡斋的优越,并点题目的“雨中”。苏州地理位置靠近大海,海上风雨到来之时,这郡斋中的池塘和楼阁都能感觉。这也寓意郡斋中能了解国家之大小事。

五六句写郡斋亦可消除人们的烦恼,且点题目中的“诸文士”。“烦疴”照应前文的“凉”。“嘉宾”,指吴中诸文士。

“自惭居处崇”至“性达形迹忘”,诗人自己述怀。自惭身居高位,没有关心当地百姓的安乐;自己也能领悟事物的道理,却不履职责地追寻自己心性的豁达,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反省和不热衷于功名富贵。

“鲜肥属时禁”至“意欲凌风翔”,写宴集盛会给人们带来的美好的感觉。古代有停止屠宰牲畜的禁令,本次郡斋宴吃的鱼肉正为当时规定所禁止,吃的蔬菜和水果也是尝鲜;一边饮酒,一边欣赏座中文士创作的美好诗篇;精神愉悦身体自然得到了放松,思想想乘风翱翔,很好地照应五六句。

末四句称赞吴中的文士。吴中岂止赋税收人多,文化也很兴盛。“群彦”,指众多才士。

长安遇冯著[1]

韦应物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2]。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3]。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4]。

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5]

注释:[1]冯著:与韦应物同时人,为好友,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人,仕途不得意。[2]客:指冯著。灞陵:即灞上,汉文帝葬于此,故名,在长安东。[3]采山:采伐山上的树木。[4]冥冥:形容造化默默无语的样子。飏飏:轻快飞翔的样子。[5]昨别:指去年春天相别。今已春:指今日相逢,已是一年后的春天。

鉴赏:首联交代冯著是从长安以东的地方来。汉代灞陵山是长安附近的有名隐逸地,不少名人在这里隐居。冯著从著名的隐逸之地来,一定也有不快之处,一定有名人隐士的风度。诗歌以汉文帝的灞陵风雨起兴,又隐约表露作者悯世思治的心情,隐含对有才有德的冯著不得志的同情之感。

颔联自问自答,料想冯著来长安的原因。要问冯著为何而来?大概是想来长安谋发财而采铜铸钱吧,没想到最后只得到一片荆棘,还得买斧斫除。此联承上表达冯著的确失志不遇,心情不畅。

颈联回想去年在花开燕乳的春天相别的时候,冯著住的春山寂静的情态。百花悄悄盛开,燕子刚哺育了雏燕而欢快飞翔。诗人选取对春天典型形象的描写,劝慰冯著在隐逸之时要坚信天地造化的公正,对自己的未来要充满信心。

结联生发人生感叹。去年在春天相别,现在又到春天了,时间已过整整一年,风景依旧,你的白发的确比去年多生几缕了。从而表达对冯著的充分理解和同情,也说明诗人在闲适的生活中,自己的内心世界还是极不平静的。

夕次盱眙县[1]

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2]。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3]。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4]。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5]。

注释:[1]夕次:晚上停宿。盱眙:在淮水南岸,今江苏盱眙县。[2]落帆:降下船帆,指船停泊。[3]浩浩:水浩大的样子。[4]山郭:山村和城郭。芦洲白:指芦花洲的芦苇秋日开白花。洲:水中陆地。[5]秦关:陕西长安一带多关隘。

鉴赏:首联交代停宿的地点。在淮河边的城镇盱眙县卸下船帆,停泊在专供邮传和官吏旅途中住宿的地方。“淮镇”,指淮水边上的城镇盱眙县。“孤”,指“驿”的附近没有其他房舍,很孤单;以环境衬托人物心理,环境的孤单引发环境中人的孤独。“驿”,指驿站。

颔联描写傍晚的苍茫景象。夕阳西沉暮色苍茫之时,江面上风浪很大,已没有了行船,视线渐渐的模糊,没有办法吸引诗人的注意力。开阔画面的展示,也无法排遣诗人心中的思念。

颈联描绘人归雁宿、各安其居的祥和图画。诗人由远及近,收回视线:夜幕降临之时,只见劳作的人们扛着犁、荷着锄纷纷归家;飞雁也纷纷停落在白色的芦苇丛之中,结束了一天的劳累。这样的所见更催生了诗人的怀乡的感情。

结联承前三联的描述,自然地表达羁愁旅思,揭示主题。独自一个人在万籁俱静的深夜结束了看到的,只能回忆故乡长安的人事物,越回忆越不能入睡,远处寺庙传来的钟声又不断地提醒诗人客居他乡。“听钟”,唐代寺庙夜晚有打钟的风俗。“客”,诗人自指。

东郊

韦应物

吏舍局终年,出郊旷清曙[1]。

杨柳散和风,青山淡吾虑[2]。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3]。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4]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5]。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6]。

注释:[1]吏舍:官署。局:拘束。旷清曙:清新、明亮的郊原景色使自己心情顿感舒畅。[2]散:散播。[3]丛:树丛。憩(qí):休息。还复去:徘徊。[4]霭:云气,这里指笼罩。[5]乐幽:喜欢幽静。遽:匆忙。[6]结庐:修建房舍。陶:指陶渊明。直:一作“真”。

鉴赏:首四句:交代来到郊原的妙处,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在官署中关了整整一年,诗人来到郊原,优美的景色舒畅了自己郁闷的心情。杨柳被春风吹散,呈依依状,青山让我的愁思浅淡。“局”、“旷”,对比了狭小的官署和开阔的大自然,也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散”、“淡”,化静为动,托物传情,有力地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次四句:主要写郊游。沿树丛、小溪或行或止,倘佯其中,由于身在官府,不得不离开这样的理想环境。微雨如丝,郊原一片迷濛;只听见春鸠的鸣叫,却看不见它在何处,仿佛进人了仙境。这正是诗人所希望的远离尘世的境界。“微雨”和“春鸠”,一见一闻,点明春景。

结末四句:即景生情,说出了内心的不快,以仰慕陶渊明绾结,照应前文。喜爱幽静的心愿每每未能实现,由于官务缠身,现仍行迹匆忙,不能如愿。最终,只有辞去官职,才能在这里修盖房屋,像陶渊明那样亲近自然。诗人很敬仰陶渊明做作法,决心摆脱束缚,回归自然。

这首诗风格淡雅,“散”和“淡”用字独特。

送杨氏女[1]

韦应物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2]。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3]。

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4]。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5]。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6]。

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7]。

赖兹托令门,仁恤庶无尤[8]。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9]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10]。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B11]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B12]。

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B13]。

注释:[1]杨氏女:出嫁到杨家的女儿。[2]永日:整天。出行:出门远行。[3]有行:出嫁。江:指长江。[4]无恃:指母死失去依靠。抚念:抚心思念。慈柔:慈爱温和。[5]幼:指妹妹。长:指姐姐。两别:指姐妹两分离。[6]结中肠:郁结于胸中,形容内心万分悲痛。[7]阙:同“缺”,缺少。内训:闺门之训,即母教。[8]赖:幸好。令门:有名望的好人家。[9]资从:陪送的嫁妆。[10]容止:容貌和举止。猷:规矩。[B11]秋:借指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古人重视秋天,常以秋代年。[B12]临感:临别时的伤感。难收:难以控制。[B13]归来:指送别出嫁的大女儿归来。缘:即沿。

鉴赏:首四句总起点明题目送嫁。大女儿出嫁前夜,诗人全家整天都被悲伤的气氛笼罩,长女将出嫁到很远的地方,逆长江而上。用“轻舟”反衬诗人全家人心情的沉重,为下文铺垫感情基础。

从“尔辈苦无恃”至“义往难复留”写伤别的具体原因。两个女儿自幼都失去母爱,诗人平日对她们更加慈爱温和。因为母亲早逝,大女儿便担负起抚育幼女的责任,两姐妹情谊深厚,分别时哭泣不止。面对两女哭泣不休的情景,诗人内心万分悲痛,女大当嫁理应前往,自古如此,又不能挽留。从“自小阙内训”至“仁恤庶无尤”写诗人对大女儿不懂闺训的担忧,希望长女能得到婆家的爱怜。长女自幼缺少母教,侍奉婆婆、丈夫方面的事情的确让人担忧。幸好现在嫁到有名望的好人家,婆家的涵养可使女儿免犯过失。

从“贫俭诚所尚”至“容止顺其猷”写诗人希望大女儿不自卑而遵守妇道。出身贫寒,嫁妆岂能丰厚?孝公婆、敬丈夫遵守妇道,举止顺从夫家的规矩。

最后六句写送别之后,诗人自己伤感的情怀,关合父女、姊妹之情。送别在今天早晨,再相见不知在哪一年?平常无事还能排遣忧愁,临别时的伤感突然变得难以控制。送别出嫁的大女儿归来再看还在哭泣的小女儿,诗人不久又将送别,别后将陷于更加孤独的处境,痛上加痛,再也控制不住伤心的眼泪,任由它沿帽带而下。

卢纶(约748一约798),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为“大历十才子”之一。曾在河中任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诗较为雄放,多送别酬答之作,也有反映军士生活的作品。《全唐诗》录存其诗五卷。

塞下曲[1]四首

卢纶

之一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2]。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注释:[1]塞下曲:乐府诗题。原诗六首,这里选录四首。[2]鹫翎:大鹰羽毛。金仆姑:箭名。《左传·庄公十一年》:“公以金仆姑射南宫长万。”燕尾:旗上飘带。绣蝥弧:《左传·隐公十一年》:“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

鉴赏:这首诗是组诗的第一首,写将帅的威严,军容的整肃,以及全军将士同仇敌忾的精神气概。

一、二句“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写飞箭系着大雕的羽毛,帅旗缀着锦织的飘带。三、四句“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写将军用铿锵的声音,发出新的战斗号令,旄下的千万士兵齐声阵阵呼应。

这首诗是写动员出发时的一种雄壮的声势,一、二两句相对,写得如临其境。三、四两句写得如闻其声。

之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1]。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2]。

注释:[1]夜引弓:指夜间射猎。引,拉。[2]石棱:石的突起部分。

鉴赏:此为组诗的第二首,写将军夜间打猎,看到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通过这一情节,表现了将军的英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