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社区资源利用对保护区影响评估研究
36364500000013

第13章 社区资源利用的生态影响评价(1)

生态影响评价(Ecological Impact Assessment,EcIA)是识别、量化和评价某项活动对生态系统或组分潜在影响的过程。EcIA为生态系统管理提供了科学、严谨的方法。

人们经常将EcIA与EIA(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结合起来使用,EIA考虑的范围更广,包括开发活动的社会和经济后果,而EcIA主要在自然资源管理和规划的各个领域中应用。

随着EIA和EcIA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二者都得到了发展,其主要动因是人们日益关注世界范围内自然资源和野生生物的状况。学者通过化石记录研究显示,目前物种的灭绝速率是史无前例的,每年至少有一种脊椎动物灭绝(CHIRAS,1988),全球物种的灭绝速率可能超过每年17000种(Wilson,1990; Lubchenko et al., 1991)。人类过度的资源开发不仅会使某些特殊的生境和物种下降到威胁其生存的临界点之下,而且还会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和多度的降低,同时造成环境的退化。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多度的降低、环境的退化等,会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人类自身的生境也将面临威胁。

出于对生物多样性逐渐丧失的关注,人们开始主动保护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单元,比如,人类曾将保护工作的重心放在建立和维护自然保护区上,试图保护有代表性的物种和生境。然而自然保护区在任何国家的面积都是相对较少的,Mason和Sadoff 1994年曾论述:“保护区仅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6%左右”,且各国的保护效果也有很大差别。

在进行生态影响评价时,我们必须首先确定评价范围,寻找出研究边界。然而确定恰当的研究边界无疑是一项复杂的任务,而且有必要随时根据新获取的信息对它们进行回顾与梳理。在不同的情况下,影响的类型和强度是不同的,因此确定生态影响评价的恰当研究边界时也必须考虑一些特定的限制性因素。

在对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社区资源利用对生态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价时,我们在确定评价范围时,所面临的一些限制性因素有:

(1)项目本身的限制:社区资源利用的生态影响评价,其项目经费额度具有一定的限制,会影响评价范围的选取,还有一些与生态影响评价相关的活动在时间、空间上规模和分布差异所造成的限制。

(2)生态限制:生境、物种和物理因子的分布,生态关联(linkage)与关系,关键特征的位置、程度、脆弱性及拟议活动的可能性等。因此,我们无法考虑所有的生态因素,只能对一些特征地区进行采样评估。

(3)技术限制:技术限制来源于进行监测并预测变化的准确性与技术选择,所采用的调查方式与抽样统计技术的有效性、选用的模型是否合适等,在这里我们采用半结构访谈调查和参与式调查等多种方法,来采样数据。

(4)管理限制:社会的、经济的或是政治因素,比如保护局对某些数据的不可对外公开性,当地社区居民对调查的不配合等。

(5)评估采用的标准及生态学知识最终如何应用于决策过程。

理想状态下,确定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社区资源利用的生态影响的研究边界时,必须综合考虑以上这些限制性因素,且空间与时间因素应予着重考虑。另外应该考虑保护区的管理边界与所实施的生态影响评价的边界区分,因为管理的边界和生态影响评价(计划)的边界可能存在不一致。理想状态下,生态评价应超越这种人为造成的限制,反映生态过程的范围与界限。

生态影响评价范围的确立,有助于研究社区资源利用对生态造成的具体影响,确定生态影响的类型。

第一节 生态影响类型

尽管我们在评价社区资源利用对生态的影响时,存在各种难题,但是我们还是通过参考EcIA中的一般性生态影响类型,对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社区居民利用资源造成的生态影响类型进行一个概括性总结。

在EcIA中的一般性生态影响类型主要包括:直接的、间接的、次要的、累积的等影响。一种影响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影响的环境或生态系统对它们的感知方式。一般来说,直接的生态影响是指特定活动对某一特定环境受体的影响,不存在通过与其他生态系统组分相互作用产生的任何形式的调节。因此,我们可以将生态影响的类型更详细地划分为: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包括滞后效应)、关联影响(直接的和间接的)、累积影响(时间和空间的拥挤效应)、协同影响,共五类。

生态影响很少可在某一生态影响隔离的条件下进行有效的评价。因此,或许确定直接因果关系的程度并不重要,但是保证与某一特定活动相关的所有生态影响得到识别和考虑,并重视生态影响相互作用的机制更为重要。

由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性质和范围不同,生态影响的类型也有所变化,必须根据当地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性质和范围,做出具体判断,以便更好地分析人们对生态的影响。现就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对自然资源利用而造成的生态影响的类别及影响实例进行简要叙述:

(1)直接影响:生境的丧失和破坏(如道路建设工程,开矿等);非生物或地点因子的改变(如地震后环境改变);迁移中的个体的丧失(如生境的干扰和丧失);生境的破碎化(特征性生境移走,或障碍物的引入,如道路,水电站的修建);干扰(由于建筑工地的噪声、交通和人类的出现)。

(2)间接影响(包括滞后效应):生境的面积和质量(整个环境承载力)下降而导致个体和种群的死亡;生境的面积和质量降低而导致的种群生存能力的降低(截流导致的水生生物生境的破坏);由于资源的减少而使竞争增加,导致物种组成或年龄结构的改变;由于非生物条件的变化莫测而导致物种组成的改变;边缘效应增加导致物种和生境组成的改变(例如,生境破碎化的结果);基因流动的减少可能增加对随机事件的脆弱性(例如,线性的基础建设导致的生境破碎化);各种类型的发展导致的生境隔离,使得边缘效应增加,有时甚至是物种多样性减少系列的成功率(如由于干扰、生境丧失、破碎化、污染)可能导致种群生存能力的下降;滞后效应(例如,由于关键物种的消失使得捕食者和猎物关系的改变)。

(3)关联影响(直接的和间接的):由于相连的或关联的作用或活动导致的生态影响(例如,由于集中的采矿和道路建设的综合影响)。

(4)累积影响(时间和空间的拥挤效应):生境的被蚕食(整个区域的逐渐丧失和破碎化);生境的多样性的减少,如在景观尺度上(尤其与生物多样性减少相联系);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境不断丧失或破碎,导致逐步的隔离和基因流动的减少;由于遗传多样性的降低而导致对环境变化的恢复能力下降,灭绝风险升高;不可逆转的生物多样性的丢失(例如,独特种群单元的毁灭);超过生存阈值(例如,由于不断的生境丧失,使区域的生态承载力下降)。

(5)协同影响:由于在个体忍受限度内的各种污染物的综合的毒性影响超过个体的忍受能力,可能减少个体的生存能力或影响整个种群的成功繁殖。

生态影响类型的划分,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受影响的环境或生态系统对它们的感知方式来确立的。将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社区居民资源利用的生态影响的类型做出具体划分,有助于理解生态影响的路径和生态影响的结果。

第二节 影响路径

生态影响路径的分析,是指生态系统经过各种因素的影响,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状态的过程。对生态影响路径进行分析时,我们首先要确定对生态产生影响的因素,受影响的主体,影响效应,并利用生态学、环境学、社会学、经济学、气候学知识等多学科知识,交叉分析生态系统变化的过程,而这种分析实际上就是对生态影响的识别。生态影响识别是设计评价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将社区居民资源利用活动与生态反应结合起来作综合分析的重要一步,目的是明确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受影响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因子、影响涉及的主要生态目标,从而做出生态评价。

影响识别是一种定性的和宏观的生态影响分析和认识过程。依据生态保护原理、实地调查资料和粗略的相关分析可进行影响识别。

对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社区资源利用的生态影响路径,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影响(作用)因素识别,即识别作用主体;影响对象识别,即识别作用受体;影响效应识别,即识别影响作用的性质、程度等。

一、影响因素的识别

这是对作用主体(社区资源利用的方式和类型)的识别,工作的要点是全面性、全过程性和识别全部作用方式。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社区资源利用的主要类型有生产性利用,生活性利用和文化利用三个方面,具体利用的方式有烧柴炒茶和取暖、采药、采集野菜、毁林开垦、砍伐木材(修建房屋、制作家具和贩卖等)、开矿、农业种植、引水工程、水电站修建、养蜂、道路修建等。

此外,我们在识别主体时,还考虑了不同的作用方式所造成的不同影响,如公路建设之桥隧方案或大挖大填、机械作业或手工作业等,集中开发建设地区和分散的影响,永久占地与临时占地的影响及考虑时间因素在影响中的作用,比如毁林开垦的原林地的还原恢复时间等。

影响因素识别实质上是一个长期分析的过程。因此,我们在对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社区资源利用的方式和类型进行识别时,与保护局工作人员和当地居民进行了深入的谈论,并参考了保护局的众多历史资料,进而期望做出较为全面的分析。

二、影响对象的识别

这是对影响受体(生态系统)因子的识别。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社区资源利用的生态影响评价中的影响对象识别内容包括:

(一)识别受影响的生态系统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受影响的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农田生态系统,水生物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野生动物等自然生态系统。不同的生态系统有不同的重点关注对象,而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更关注生物多样性和森林资源。

(二)识别受影响的重要生境系统

认识到重要生境系统不同于其他系统是十分重要的,它能使评价工作更具针对性,更能从生物多样性保护角度去考虑影响因素。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主要是因占据、破坏或威胁野生动植物的生境造成的。因此,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要认真识别这类重要的生境。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生境有:天然林,包括原生林和次生林等;河口和河口湿地,无论大小都重要;无污染的天然溪流、河道;自然性较高的草原、草山、草坡;林下植物生长地,保护药材生长地和某些昆虫集聚植物生长地;动物觅食、饮水地等等。

(三)识别受影响的自然资源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有时将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等量齐观,因为许多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是由于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的。对白水江来说,原始及次生森林是应首先加以影响识别和保护的对象。

(四)识别受影响的景观

具有美学意义的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对于缓解当代人与自然的矛盾,满足人类对自然的需求和人类精神生活需求,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白水江自然景观多样毋庸置疑,其人文景观也比较丰富,但这类有保护价值的人文景观尚未被纳入法规保护范围,需要在今后的保护影响评价中给予特别的关注。

(五)识别敏感保护目标

在生态影响评价中,敏感保护目标常作为评价的重点,也是衡量评价工作是否深入或是否完成任务的标志。然而,敏感保护目标又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按照约定俗成的含义,敏感保护目标概括一切重要的、值得保护或需要保护的目标,其中一些法规已明确某些重要目标为受保护目标。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资源利用的生态影响评价中,“敏感保护目标”可具体概括为:

(1)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重要生境(原始森林)、其它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等。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内的熊猫、羚牛、金丝猴、大鲵等众多珍稀动物具有生态学的保护意义。

(2)具有美学意义的保护目标。白水江碧峰沟、白马藏族聚居地等地区具有特色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游览区等。

(3)具有科学文化意义的保护目标。如具有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让水绝壁)、温泉等自然遗迹,分水岭、区域界等地理学标志物。

(4)具有经济价值的保护目标。如白水江内许多水资源和水源涵养区等具有经济学和生态学意义的自然资源。

(5)具有社会安全意义的保护目标。如重要生态功能区、崩塌和滑坡危险区、泥石流易发区、排洪泄洪通道、河湖堤岸等。

(6)生态脆弱区和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区。脆弱的生态系统或处于剧烈退化中的生态系统,都可能演化为灾害易发区,应作为一类重要的敏感目标对待。

(7)人类建立的各种具有生态环境保护意义的对象。如秋家坝大熊猫保护繁殖基地、大岭梁种子基地、天然林保护、李子坝河源地等。

(8)环境质量急剧退化或环境质量已达不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的地域、水域(如阳尕山地区)。

三、影响效应的识别

生态影响识别时主要需判别的内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