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大学校园与社会其他环境相比,又是思想相对比较活跃,对现代政治发展有较强认同感和实践欲望的地方。无论是大学中的学生还是教师、研究人员,对政治民主的理解程度、追求程度都比较高,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烈。这种追求与意识,客观上会转化为行动,或者说或多或少地会体现在校园成员的行为模式中,使得校园更加活跃、意见更加多元、诉求更加多维。在我们现有的管理体制尚不能跟得上、或者说尚没有变化之前,难免在发展趋势上“不得不新”与客观现实“不得不旧”之间发生冲突。可以说大学校园对于和谐社会所体现出来的民主政治内涵会有更为急迫的诉求。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构建大学校园的和谐颇为不易,但构建大学校园的和谐又迫在眉睫。实事求是讲,我们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确实还有很多的不适应,准备也不充分,认识上有待深化、措施还有待改进、体制尚有待完善。比如,为了保持稳定,行政性的手段使用比较多,也比较频繁,这确实从面上保持了特定时间段、特定主题内容的稳定,但在消除不稳定潜在因素、心理情绪因素方面却力不从心。又比如,对师生员工的管理,组织性的、强制性的管理比较多,“不准”、“严禁”的做法用的比较多,也比较好用。但在充分发挥他们参与学校民主管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方面考虑的不够,做的也很不够。等等。面对这些冲突和这些不适应,我们都应当深刻反思和及时调整。
胡****同志谈到和谐社会内涵和特征时,把“民主法治”列为了第一条,这充分说明民主法治对于和谐社会的基础性、根本性和决定性。我们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同样要把民主法治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作为第一位的问题来考虑,使得校园民主得到充分发扬,法治理念与意识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走出一条在新的发展背景下构建和谐校园的创新之路。
要走出这条新路,关键在于真正把握和谐校园中“和”的真意。所谓“和”,在于“和而不同”。这就是说,我们要从最根本上确立尊重不同、保护不同、协调不同的理念与意识,“不同”的出现与被理解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所讲的“形成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也就是这个意思。
各尽其能,就是着眼于增强校园的活力,把校园中的各个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各得其所,则是着眼于每一校园群体都能享有自己可得到的和应该得到的权益与利益,都能在和谐校园的结构中找到自己的应有位置和恰当位置,进而实现校园的有序稳定;和谐相处,则是力求把客观的冲突尽量降到最低程度,实现最大可能的协调与整合,要求不同群体在追求自己利益的时候,不要去损害校园其他群体的利益,或者说不要以损害其他群体的利益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利益。这就客观上对我们管理校园事务的本领、协调校园内各群体利益关系的本领、处理校园内部不同群体矛盾的本领、维护校园稳定的本领等等提出了新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深入研究校园管理规律,更新校园管理观念,推进校园建设和管理的改革创新,尽快形成适应我国社会发展要求和教职工学生愿望、更加有效的校园管理体制。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当务之急。
二、大学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责任和作用
胡****同志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全党同志要从这样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自觉承担起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一个需要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很长历史过程。我们既要立足国情,根据已经具备的条件,积极主动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又要着眼长远,做好长期努力的准备,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扎扎实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这是对党组织、党员和领导干部而言的。
但是,作为社会的普通一员,大学生是否就有理由袖手旁观、坐享其成了呢?答案是否定的。从前面各节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历史背景、现实意义、科学内涵、基本特征和主要任务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个需要全社会成员共同努力的社会目标。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责无旁贷,大学生更应首当其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模范和先锋。
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美好的期许和繁重的任务,我们大学生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发挥怎样的作用呢?根据胡****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精神,我们认为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具有创造物质财富、推动经济发展的本领
“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使国家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发展,是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富。贫困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原因,发展则是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需要先进生产力的支撑,发展先进生产力,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则离不开千千万万具有较高科学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科技发展和创新的基本队伍,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所以,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掌握更多的科学技术,是我们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大贡献。
2.要具有推动民主法治建设的观念和行动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使日们群众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促进党和人民群众以及执政党和参政党、中央和地方、各阶层之间、各民族之间等方面关系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民主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证。在中国,民主法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它的基础是全社会成员都具有较高的民主法治观念。从这一点来看,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文化知识的群体,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最先具有了一定的民主法治思想和观念,因此,在推动民主法治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理应走在大众的前列。一方面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民主法治的修养,另一方面要传播、宣传和教育大众,并身体力行带头参与到整个社会民主法治建设的事业中。
3.要成为促进先进文化传播、精神文明进步的使者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未来先进思想、精神、文化的实践者和创造者。接受先进思想文化、继承优秀道德传统、开风气之先,历来当属青年大学生。今天的大学生应该而且必须成为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带头人,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和辐射源。“建设者”的素质关系到我们党执政目标的实现,“接班人”的质量关系到我们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大学生理应在这些方面担当更重要的责任,发挥更突出的作用。
4.要成为维护社会安定和校园稳定的典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就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没有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任何一个社会都是存在矛盾和冲突的,但是,社会矛盾的运动可能呈现两种方向:一种是良性运行,即在正确处理和协调社会矛盾中推动社会前进;另一种是恶性运行,即由于政策不当或处理协调不当加剧了社会矛盾甚至发生激烈冲突,影响社会的发展。中国社会目前还处在转型期,社会矛盾和冲突很容易集聚,并在可能的薄弱环节释放出来。所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高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也是如此,也存在许多不和谐的因素和问题。大学生身处其中,如何面对和处理,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应当有广阔的视野、开阔的胸怀和社会大局意识,要快速适应经济、社会急剧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正确面对各种矛盾纠纷和利益冲突,以理性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利益和诉求,共同维护来之不易的安定团结局面,做一个维护社会安定和校园稳定的模范。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每个社会成员都有责任,都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不应置之度外,因为社会是否和谐,与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有关系,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有关系。如果每个人,都能以身作则,从我做起,共同努力,在不久的将来,一个人人共享的和谐社会必将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本章参考文献
1.****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人民日报,2004-9-26
2.胡****.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国青年报,2005-6-27
3.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