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途中进一个小食店吃茶。这是一对老夫妇开的店,生意不好。李调元请老伯拿出纸笔,要为小店写副对联招徕客人铺好纸,蘸足墨,刚要下笔,老婆婆给他端来一碗荷包蛋,请他先趁热吃了。李调元走了神,竟挥笔写下5个大字:
两个荷包蛋;
写完才省悟过来,哈哈大笑:“我怎么写了这个?再拿纸来吧!”老伯伯忙说:“我只有一******红纸,裁成三条了。”李调元一想,索性取现成的话吧,又挥笔写出:
一******红。
老伯伯一看这是吉利话,赞扬道:“好!好!”李调元又把横批写上:
好好。
自小店贴出这对联和横批以后,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争看李调元的墨宝,门前热闹非凡。看过之后,还要进去打听李调元的故事,自然要吃上“两个荷包蛋”。于是小店生意越做越红火。后来,小店改名为“好好店”了。
纪晓岚智斗乾隆
纪昀,字晓岚,河北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四库全书》的总编纂。他十分风趣、幽默,头脑灵活。清高宗乾隆皇帝喜欢找人对对子,也算是一种娱乐。找谁呢?自然是纪晓岚了。这天,乾隆出的出句,听着是:
两碟豆;
纪晓岚心想:皇上一般都出难句,这次怎么如此简单?要小心应对,答道:
一瓯油。
果然,乾隆改了口,他说的是—
两蝶斗;
纪晓岚似乎早己料到,不慌不忙地说,他指的是—
一鸥游。
皇上又说:
花间两蝶斗,
纪晓岚随口应道:
水面一鸥游。
皇上说:“看来斗不过你哟!”纪晓岚一听,小心翼翼地说:“皇上高明,臣不过是一只水鸟罢了”。
南岳庙死个和尚
这天,纪晓岚正在书房里读书。有下人传进一张名片,说:“外有衡阳太守刘朝玉拜见大人。”晓岚把客人请进,问:“公务都办完了吗?”刘朝玉欠身回答:“公务已办完了,明日便启程返回湖南。今日求见,一是辞行,二是请大人赐以墨宝。”原来南岳衡山上有座南岳庙,当家和尚新近坐化归天了。此处为衡阳府所管辖,刘太守这次回去要参加祭奠仪式,请纪晓岚作一副对子。纪晓岚立时就答应了,铺开纸,写下七个大字:
南岳庙死个和尚;
刘太守心里一哆嗦:“纪大人不是出口成章吗,怎么大白话都上来了?这要带回去悬挂起来,岂不让人笑话?”可嘴上又不好说。偏偏纪晓岚又问了一句:“你看如何?”“这个……”朝玉实在不好回答。纪晓岚微微一笑,接着,又写了七个大字:
西竺国添位如来。
刘太守忙不迭地在脸上堆起笑容,连连拍手称绝。
中书令什么东西
清朝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工部衙门被大火烧光,工部尚书金士松亲自监工,督造新的工部衙门。纪晓岚此时正在军机处供职。这天,议事过后,大家闲聊天。一位说:“这工部,所主皆水利工程之事,不妨称为水部。”另一位说:“其实早有人称水部了。有趣的是,水可以灭火,火也可以烧掉水部,也是因果相报了。”纪晓岚说:“我这里有个出句,请各位大人对。”待缓缓说出后,众人谁也对不上。原来是一副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对子:
水部火灾,金司空大兴土木;
司空,本来是汉代官制,与司徒、司马合称“三公”,清代常称工部尚书为司空。因此,出句所说的,全是实事,对句也不能虚构。众人无言以对,齐向纪晓岚拱手说:“愿闻下联。”其实,纪晓岚也正想不出答案。正巧,挑帘进来一位内阁中书。此人是南方人,长得身高体壮,常说自己是“南人北相”。纪晓岚一击掌说“有了”,走到中书面前,拍拍他的肩膀说:“正在对句,只好借你一用,请不要在意。”于是,他吟出下联:
南人北相,中书令什么东西。
以“南北中东西”对上联的“水火金土木”,如天造地设一般,很快就流传开了。
对联的妙用
古代有个国王,酷爱对联。他整日和朝中官员吟诗作对,而将国家大事置之度外。老臣们纷纷进谏:“为国者要以治国为本。”国王置若罔闻。冬天到了,寒气袭人,滴水成冰,国王即兴出一上联:
天寒地冻,水无一滴不成冰;
满朝文武除了“好啊”、“妙哉”的喝彩声外,没有一个能对出下联来。忽然,一位老臣自称对出来了,并提笔写在纸上,递给国王。国王接过一看,面带惭色。只见下联写道:
国乱民贫,王不出头谁是主。
从此,国王开始临朝理政了。此联字句对仗工整,且起到了千万句话所达不到的作用,堪称佳对。
批准探亲
纪晓岚是侍读学士,要陪乾隆皇帝读书,每天除了给皇帝读《汉书》以外,别无他事,真觉得无聊。同时,还要处处小心。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一时言语、行动不慎,惹恼了皇上,可就有罪受的了。因此,纪晓岚心中闷闷不乐。乾隆知道他不大安心,也体谅他背井离乡、深居皇宫的苦衷,加之他才学超群,就不忍责备他。一天,乾隆半开玩笑似地对他说:“纪爱卿这些日子脸色不好,必有心事,依我看,你是―口十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
纪晓岚正找不着由头提探亲的事呢,一听皇上出对子,立刻跪下,虔诚地说:“皇上说对了。如蒙恩准,回去省亲,我乃是—言身寸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乾隆一看,人家都谢恩了,便顺水推舟地准了纪晓岚的探亲假。
也让你为难
传说,清代乾隆皇帝喜欢游山玩水,又很擅长诗文,走到哪儿都撰联题词。有一次下江南时,他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普通人的样子到民间私访。他走到一个地方见一户农家正在办喜事,乾隆皇帝想看看乡俗,便灵机一动,叫侍从拿出三个铜钱,又写了一句单联一起送去,作为贺礼。联句是:
三个铜钱贺礼,嫌少勿收,收则爱时;
这下,农家主人可为难了,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埋怨这个不速之客不该这样为难人。可巧,农家主人的小儿子在旁边看见了,他就向父亲说,要写联应对。父亲心想,十岁的孩子懂个什么,还要对对子?正在犹豫时,儿子已挥笔写下了下联:
两间茅屋待客,怕穷莫来,来者好吃。
回句很有分寸,落落大方,表现了农家人的待人诚恳。这样一来,反倒使乾隆皇帝为难,留也留不得,走也走不得了。好在他没穿龙袍,也不怕失身份,就以会会写对联人的借口,还是进去了。
猜谜
有一年元宵节,乾隆皇帝和大臣们在文华殿里猜灯谜取乐。皇上一高兴,点名让纪晓岚制一个谜,让大家猜。纪晓岚领旨,要了一盏大宫灯,挥笔写了一条谜联: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不是,与孤狼猫的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亦为妙文。
乾隆皇帝和满朝文武,看了半天也不知所云,更不用说猜了。最后,还是纪晓岚把谜底告诉了大家:就是“猜谜”二字。这灯谜很巧:“与狐狼猫狗”仿佛,是“犭”,不是黑白红黄,是“青”,合而为“猜”字;诗词论语都有的是“讠”偏旁,对东西南北模糊,是“迷”,合而为“谜”字。
这副对联不敢留
通州(今江苏南通)西寺的当家和尚苍松,靠化缘存了不少私房钱。此僧又附庸风雅,到处请名人写字作画,其实是个势利小人。这天他在书画收藏家保艺园家里遇到了郑板桥,死说活说非要请郑板桥去西寺住几天。郑板桥推托不过,就随之去了庙里。苍松和尚十分热情,上丰盛的饭莱,用顶好的茶叶,连茶具都是景德镇的细薄瓷。郑板桥每天只是看书。过了三天,苍松闲谈中说起这里有很多字画,但缺少一副木板对联。郑板桥装作不知道,依旧每天看书。又过了三天,苍松派小和尚送来文房四宝,说:“先生有空写写字消遣消遣。”郑板桥动也没动,还是每天看书。又过了三天,和尚招待的饭也少了,茶也少了,郑板桥还是不画不写,一门心思读书。从此,“生活标准”一再降低,饭食不见油星儿,只有青菜加点盐,白米饭换成籼米饭,茶叶也不给了,泡一碗黄菊花代用,景德镇茶具也换成了瓦壶。郑板桥笑笑,照样吃,照样喝。这天,保艺园来西寺,见到这个样子,非常生气,要接他回去。郑板桥说:“打扰了10多天,过意不去,我留副对子吧!”苍松非常高兴。只见郑板桥从案子下边取出早已写好的对子:
青菜白盐籼子饭;
瓦壶天水菊花茶。
苍松和尚知道这是讽刺他刻薄,非常惭愧。他没敢把对联刻出来悬挂,悄悄拿出去卖掉了。
半副对联
有个大盐商,请郑板桥写副对联。遇到这种富豪,郑板桥毫不客气地出价要1000两银子。盐商一再讨价还价,郑板桥答应降价一半,并说:“我写字是要先付钱的。”盐商送来500两银子,郑板桥收好,铺开纸,写下:
饱暖豪富讲风稚;
说声:“拿走吧!”富豪急了:“先生,你只写了上联呀!”郑板桥说:“你不也只给了一半钱吗?”盐商无可奈何,只得乖乖地再拿出500两银子,这样,郑板桥才写出下联:
饥寒画人爱银钱。
盐商指着下联说:“你怎么……”板桥哈哈一笑:“你说我怎么这么没出息,是不是?你们有银子,才想高雅,我们没钱,当然得爱财如命呀!”
峨眉三苏祠
三苏祠在眉山县城内,是北宋时著名文学家苏询(1006-1066)、苏轼(1036-1101)、苏辙(1039-1112)父子三人的故居,占地五万多平方米。早在明朝洪武年间,为纪念三苏父子,就地改宅为祠。三苏父子位居于唐宋散文“八大家”之列。苏洵精通六经百家,挥笔千言,博辩雄伟,为古今所称颂。苏轼号东坡,他的诗、词、散文不仅达到当时的高峰,而且影响深远,驰誉中外。宋代四大书法家有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其中苏轼当推首位。他的绘画姿态横生,别开生面。苏辙十九岁时与兄苏轼同登进十,他一生勤于创作,其政论文章和诗歌散文都达到了文学史上较高的水平。三苏祠正门的楹联写的是:
一门父子三祠客;
千古文幸四大家。
解放以后,三苏祠焕然一新,成为人们吸取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胜地。
自愧姓秦
清代乾隆朝,有位江宁人秦大士考取了进士,写得一手好文章,很有点名气。多亏皇上比较开明,只重才学,不查祖宗,否则秦大士无论如何也休想做官。为什么呢?原来他是宋朝大奸臣秦桧的后人。一次,他与几个朋友游杭州西湖,一路笑谈,不知不觉到了岳庙、岳坟一带。大家一想,坏啦,怎么来这儿了?这里庙内有岳飞的塑像,坟前有秦桧和夫人王氏的跪像,而且那脖子上还分别挂着一副对联:
唉!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若是?
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
上联是摹仿秦桧的口气写的:我本是没良心的人,可要是有个好媳妇,何至于闹到现在这样整日跪着的下场;下联是摹仿秦桧老婆的口气写的:我虽然是长舌妇,吹枕边风给你出过坏主意,可要不是你这老贼心狠手毒,害死岳飞,我也不致像今天这样让千人啐、万人骂。游到这里,秦大士一言不发。偏偏同行者有位不知根底的人对他说:“涧泉兄,是不是也题上一联呢?”
大家心里一阵发毛:这不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吗?好在秦大士并不恼怒,神情坦然地吟出一联,为自己解了围:
人从宋后羞名桧;
我到坟前愧姓秦。
数一数二人家
传说一年春节前夕,乾隆皇帝穿着平民百姓的衣服下来私访。他走到一个小村子里,偶然见到一户人家的门上贴着一副对联,这副对联口气很大,可是看这户人家却是贫寒之家,这副对联是:
数一数二门第;
惊天惊地人家。
横批是:先斩后奏。
这副对联的主人胆子真大,乾隆回到宫里,让人下去查访是谁敢出此狂言。很快查出来,是出自一个10岁孩童之手。于是,乾隆皇帝便叫这个孩子来审问。这个孩子被推到皇帝面前,他还只是个10来岁的小孩,长得眉清目秀,十分机灵,皇帝问他:“你为什么要写这样的对子呀,你犯了王法知道吗?”小孩眨眨眼睛,从容地说:“我这春联写的是我家的事儿,上联是写我大哥,他是个在集市上量斗过秤的,当然要数一数二了。我二哥是个为婚丧事放炮的,这炮引一点,当然要‘惊天惊地’,这是下联。再说横批,那是说的我三哥,他是个杀猪的,写他宰刀一握,‘先斩后奏’,这怎么是犯了王法呢?”乾隆听了很高兴,赶忙让人放了孩子,并让人送他去县学读书。
雅俗成趣
古时候,有个秀才出身的财主,经常爱吟诗作对,卖弄聪明。一天,他在门前看见一个樵夫担柴走过来,忽然诗兴勃发,便叫住樵夫,要和樵夫对诗。樵夫放下挑子,财主指着柴捆诌出一个长联:
山上长树不长柴,砍下树来变成柴,变成柴来多麻烦,不如当初就长柴;
吟罢,逼着樵夫对出下联来。那农民平时颇有点才华,现在被逼得没办法,想了想,随口说道:
老爷吃饭不吃尿,饭进肚里变成尿,变成屎来多麻烦,不如当初就吃尿。
站在跟前看热闹的人,都说:“对得好,对得好!”财主听了,气得面红耳赤,但又无可奈何。这一雅一俗,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一种幽默辛辣的艺术效果。
为何演戏
清代著名的文人王鸣盛,出生在嘉定(在今上海)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家里贫穷,他特别用功地学习,在少年时就很能写诗作对,显示出他的才气。在他的家乡,因为一些水利灌溉方面的问题,本村和邻村经常闹纠纷,以至打架,后来,请来了一些有名的文人来进行调解。经过了一番工作以后,两村人决定唱一台戏,一块儿热热闹闹地了结这场祖辈留传下来的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