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府见徐文长这样,不觉心中暗喜,又带他到钱塘江边,指着六和塔,再出上联:
六塔重重,四面七校八角;
谁知徐文长听了,还是不回答,只是向知府扬扬手。这下子,知府更得意忘形了,他说:“久闻先生才高八斗,为何今日山间竹笋,腹中空空?”
徐文长站在一旁,不慌不忙地说:“知府大人,徐某早已对好下联,大人为何不解?”
“你何时对了下联?”知府以为徐文长在愚弄他,不禁勃然大怒。
徐文长仍旧不紧不慢地说。“大人暂且息怒,请你细想我刚才的手势,难道不是两副对联的下联吗?”
知府仔细一想,不禁哑口无言。原来,徐文长对第一联时,指锦带桥,拱拱手,然后两手平摊,向上一举,就是所对下联:
锦带桥,桥洞国,圆似镜,镜照万国九州。
徐文长对第二联时,扬扬手,其下联是:
一掌平平,五指三长两短。
公堂答对,因祸得福
乾隆年间,郑板桥中了进士后,被派往山东潍县任县官。他在任内,同情民间疾苦,着力办理赈灾等事务,深得老百姓的爱戴,是有名的清官。他写了“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向人们坦露他的胸襟。他曾经处理过这样一个案子:
一个乡下塾师前来告状,说是为了生计,到一家姓陆的员外家教书。当时,讲好每年酬金八吊钱,谁知到了年底,陆员外竟然耍赖,不但不付钱,还要辞退他。家中老少,全靠年金过活,出于无奈,只好来告状。
郑板桥接了塾师的状子,心中极为不平,为弄清真相,便问塾师:“你是否学问不精,误人子弟,主人才不给钱,辞退你的?”塾师说,自己饱读诗书,教学又认真,如果不信,可以当堂面试。
郑板桥一向器重人才,听塾师这样说,便有意考考他。于是,指着县衙大堂上挂的灯笼,出了个上联:
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遮东南西北;
那塾师果然才学不俗,想到自己的遭遇,为了八吊钱来告状,于是有了主意,愤然对出下联:
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
郑板桥听后,满意地点点头,令手下从官署中,拿出两吊钱赏赐给塾师,同时,责令陆员外要如数付出酬金。
这位塾师因公堂对对,受到郑板桥赏识,从此声名倍增,不少有钱人家,愿出高薪聘他任教,因祸得福,此后,生计就不愁了。
张献忠巧对“才子”
张献忠是明末著名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崇祯十七年(1664年),为了摆脱杨嗣昌的围剿,他率义军由湖广转战四川,八月到达川西重镇—梓潼。
一天,张献忠慕名来到梓潼七曲山大庙与文昌帝君联宗祭祖。酒酣耳热之时,本地“才子”吴某起身说道:“将军惩贪除恶,开仓济贫,真是文昌后裔,今日省亲祭祖之际,鄙人就此拟一拙联,望将军赐对。”张献忠听了,不禁一愣,心想:此人明知我是舞大刀的,胸无点墨,却要我舞文弄墨。但在众人面前不好推辞,只好说道:“快讲来听听”吴某徐徐吟出上联:
独领孤山,一将军单枪匹马;
这上联构思巧妙,确实不好对。张献忠听罢,冥思片刻,抬头忽见山下的赤溪河与潼江相汇处有两个老翁,头戴斗笠,正在隔河垂钓,便触景生情,随口答道:隔河两岸,二老翁对钓双竿。
众人细细品味,觉得张献忠所对下联,对仗工整,意境贴切,连称妙对。“才子”吴某也连忙说:“将军真是文武双全,令小人口服心服。”
梁启超巧对张之洞
有一年,梁启超到广州投刺,拜见两广总督张之洞。当时,张之洞在清政府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正兴办新式书院,开展洋务活动。梁启超锐意改良,想力挽清王朝颓势,对张之洞寄予极大的希望。张之洞见投刺,落款为“愚弟梁启超顿首”,大不高兴,于是出联斥难。联文是:
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无礼称愚弟;
这上联狂傲无礼,且拒人千里之外。梁启超气度不凡,坦然对了下联,请来人回送给张之洞。联文是: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侠士有志傲王侯。
对答不卑不亢,有理有据,文字高雅,气势慑人。张之洞一看,马上出衙迎接,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后来,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名气更大,傲气也更盛。一次,梁启超到武昌拜访他。
张之洞又出联求对: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上联既包含四水(指古代江、河、淮、济四水)中,长江排首位,又总括春夏秋冬四季,而夏是排第二。接着,提出了“谁是第一,谁是第二”这样难以回答的问题。
才思敏捷的梁启超,略加思索,巧妙地答出下联:
三教孺在先,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先,何敢在后。
张之洞吟读再三,不禁叹息道:“此书生真乃天下奇才也!”
虾子与蛙儿
高则诚是元末明初时的戏曲作家。他从小就聪颖不凡,人们都很喜欢他。他六七岁时,就会作联作诗。
有一天,他从学馆里回来,遇上一位在当地很有名望的尚书大人出门送客。尚书大人特别喜欢小孩,尤其是喜欢那些有才有智的孩子,他看见高则诚身穿着绿袄,又很有才气,就想逗逗这孩子。尚书大人说:
出水蛙儿穿绿袄,美目盼兮;
“美目盼兮”是出自《诗经·卫风·硕人》中,形容眼睛明亮美丽。高则诚听见尚书大人出对,就停下来仔细听。他看见尚书大人身穿一件红袍,送客人时不断地给客人行礼的样子,便随口而出:
落汤虾子着红袍,鞠躬如也。
高则诚说完对子,才想到自己将尚书大人比作“虾”了,这可不大礼貌,赶忙上前施礼道歉:“对不起,我说得太不礼貌。”这位尚书大人见这孩子出口就成对,把自己送客的神态,穿的衣服,用生动的比喻描绘出来了,便特别称赞,不但没生气,还鼓励了高则诚一番。
三国人物联
相传,几位戏剧表演家在一起聊天,有一位想起《白蛇传》里的《祭塔》,塔内点着灯,每个窗孔通明透亮,随口出了一上联:
塔内点灯,层层扎明诸格(葛)亮;
求对下联。几位戏剧家,互相看了看,一时对不出,因为这副对联,在“对例”中,是属于难对的一类,很不好对。要求下联也要运用一个谐音,把三国时一个人的名和字,融合在一个对联里。过了片刻,另一位戏剧表演家,由此想起《哪吒闹海》,三太子被哪吒剥皮抽筋,老龙王敖广到处寻找,从而索得下联:
数广举火,步步照(赵)云照纸笼(子龙)。
这个下联,联想丰富,把三国时赵云的名字融入联中。大家听了,都沉醉在美的享受之中。
和尚反唇相讥
佛门之中,有许多能诗善对的高人,明代的姚广孝是其中的一位。姚广孝本是医家子弟,14岁便出家为僧,人称道衍和尚。
他学识渊博,工诗善画,又拜席应真为师,通阴阳术数之道。此人非常清高,不拘小节,把功名利禄看得很淡。封他为高僧,他推托有病而免受;让他以通儒书僧的身份去礼部当宫,他也谢拒了。燕王命他蓄发,赐给他府宅,让他娶妻,他都没有接受。唯有纂修《永乐大典》他参加了,那是他兴趣所在。他虽不为官,但与官宦们都很熟悉,朝廷权贵也很尊崇他。有一天,狂风大作,夹着倾盆暴雨,姚广孝遇见了巡街的御史林大人。林御史知道这位高僧文思敏捷,便即景出了一个对子让他对:
风吹罗汉摇和尚;
这“摇”字是双关语:明说和尚(罗汉)被吹得摇摇摆摆,暗说“姚”和尚,指姚广孝。姚广孝立即反唇相讥:
雨打官袍淋大人。
这“淋大人”,也是双关谐音,指御史“林大人”。
对联训子
明朝初年有个大臣叫杨士奇,也叫杨寓。他为人正直,办事勤恳,一连在四个皇帝的手下做大官。他儿子杨稷太不争气了,仗着老子当官,自己无恶不作,净干坏事。谁要是不听他的,他就派人抓起来。家乡江苏泰和的老百姓恨他恨得咬牙切齿,有人就写了状子直接送到北京。皇帝看了,把状子转给杨士奇。杨士奇气坏了,一连写了好几封信,让儿子改邪归正,别再祸害乡亲。有一次,在信中他还特意写了一副对子,警告儿了:
不畏官司千张纸;
只怕乡民三寸刀。
“三寸刀”指三寸舌,意思是人言可畏:让人告一千张状子都不可怕,可怕的是老百姓整天戳你的脊梁骨骂你,当然,也骂我哟!可是,杨稷根本不听父亲的劝告,照旧胡作非为,一点也不收敛。闹得实在不像话了,皇上下令把杨稷抓起来,关进监狱。杨士奇听说了,又急又愁,加上年岁也大了,便忧恨交加,卧床不起。没有多久,鼎鼎有名的杨士奇,让儿子给气死了。当然,杨稷也没有好下场,被判了死刑。
朱项两姓
从前,有个地方东西街住着两个大户家族,一户姓朱,一户姓项。家族大,纠纷多,常常想一个压倒一个,互不相让。
为了显示本族的威风,姓朱的家族在东街修建了一个富丽堂皇的大祠堂;而姓项的家族一看不甘示弱,火速集资动工,日夜兼程,在西街上也盖起了一个大祠堂。朱氏家族中有人提出给祠堂大门上挂一副气魄大的对联,把姓项的压倒,写什么内容呢?木族几个能人在一块商量:历史上我们姓朱的大人物不少,后梁的朱温,明朝的朱元璋都坐过皇帝:宋朝的朱熹,是著名的理学家,是个“圣人”,把这些写上,就够威风的了。于是他们在祠堂大门上悬挂了一副大字楹联:
两朝天子;
一代圣人。
项氏家族的人看了这副对联,大为愤慨,很不服气。全族人在一起商量如何压倒对方,为项氏家族争气。有的说,人家又是天子,又是圣人,还能有比他们大的吗?有人反驳说,难道我们姓项的就没有比他们厉害的人吗?《三字经》上说:“昔仲尼,师项囊。”
孔子是最大的圣人,项橐是孔子的老师,朱熹就不在话下。接着又有人说,楚汉相争时,项羽把刘邦的父亲,用大鼎煮死。他姓朱的当过皇帝,我们姓项的把皇帝的老子煮死了嘛。众人一听欢呼雀跃,很快项祠的大门上也挂出了一副大字楹联:
烹天子父;
为圣人师。
朱氏家族人看了,个个目瞪口呆,说不出一句话来。
花农讽秀才
从前,有个专爱舞文弄墨的秀才,遇事就做起打油诗来炫耀自己。这天赶集,他看见一个农民挑两篮花来卖,便走上前去摇头晃脑地说了一联:
小篮也是篮,大篮也是篮,小篮放到大篮里,两篮共一篮;
农民一听,这算什么诗,随口讽刺道:
秀才也是才,棺材也是材,秀才放到棺材里,两材(才)共一材。
弄得秀才张口结舌,无言以对,偷偷地挤进人群,溜走了。
蔑匠巧对石匠
有位老石匠,每当修完一座桥时,都写出一上联,请过桥人对下联。有一次,他又修完一座桥,并出了一个上联,向过桥人求对。这时,一个秀才走过来对石匠说:“你一个石匠,也敢舞文弄墨?”石匠笑答:“岂敢,岂敢!老汉不过是忙中取乐。”秀才说:“既然如此,你就出上联吧!”石匠脱口而出:
开大山砌小石修拱桥精平路通南通北。
这上联中,有“大小、拱平、南北”三对反义词,秀才听后,抓耳挠腮,苦思苦索半天也想不出下联。突然,从围观的人群中走出来一个扛竹子的蔑匠对秀才说:“你对不上,我来试试。”说罢,开口念出下联。围观人听了,赞不绝口。老石匠上前对蔑匠说:“老哥,还是你行!”原来蔑匠的下联是:
砍长竹划短蔑挽圆圈箍扁桶装东装西。
石匠和蔑匠各自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编出的对联,朴实,贴切,劳动群众喜闻乐见。
巧答考官
于谦十四岁时去杭州应试,主考官杭州知府的名字叫虞谦,与他名相同,姓同音。考前要点名,当点到于谦时,于谦躬身站起来却不答应,主考官问他为何不答应?于谦说:
“我与大人同名,所以不敢答应。”主考官看到这个小学童聪明可爱,又懂礼貌,便想试试他的才学,便出了一句上联:
何无忌,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尔亦无忌;
虞知府一连道出了五个“无忌”。何无忌是晋朝大臣,魏无忌是战国时魏公子信陵君,长孙无忌是唐朝功臣。后两个“无忌”是说,这三个人都同名,他们没有忌讳,你又何必忌讳呢?于谦一听,解除了顾虑,从容地对主考说:“我给您对个下联吧!”主考说:“好呵!”于谦对道:
张相知,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于谦的回对,也相应地用了五个“相如”。前共个分别是:汉初东阳武乡侯张相如,战国时“完璧归赵”的名相蔺相如,汉代大文学家司马相如。后两个“相如”是说,这三个人名字都一样,但实际上各有高下,水平并不是都一样。于谦的对句既表示了自己在主考官面前的谦虚有礼,又暗示了自己将来一定要超过他们的抱负。
巡按私访
某朝有个秀才,博学多识,只因贫寒,无钱打通考官,屡试不中。无奈,只好到江南游馆,想以教书谋生。
一天夜里,秀才投宿一家客店,与同房一位客人攀谈起来。那位客人说:“先生既来江南游学,必是满腹诗书,鄙人有一联献丑,望予属对。”秀才笑道:“请!”这晚正是八月十五中秋夜,月色分外明亮,客人望着窗外明月,念出上联:
秋月如盘,人在冰壶影里;
秀才听了,忽见室内床帐里挂着一幅《春山飞鸟图》,随即对道:
春山似画,鸟飞锦帐帷中。
客人听了大喜,向店主人要来酒菜,二人饮酒赏月,谈得非常投机,毫无倦意。客人又请秀才出外,散步于星月之下,行至一个小池塘旁边,见池内水平如镜,客人说出一则上联:
小沼沉星,似仙人撒下金棋子;
秀才抬头看见山顶古松,随即对出下联:
古松挂月,如老龙擎出夜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