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无上妙道文始真经
36325100000006

第6章 五鑑

鑑者,心也。

心蔽吉凶者,靈鬼攝之,心蔽男女者,淫鬼攝之,心蔽幽憂者,沉鬼攝之,心蔽逐放者。狂鬼攝之,心蔽盟詛者,奇鬼攝之。如是之鬼,或以陰為身,或以幽為身,或以風為身,或以氣為身,或以土偶為身,或以彩畫為身,或以老畜為身,或以敗器為身。彼以其精,此以其精,兩精相搏,則神應之。為鬼所攝者,或解奇事,或解瑞事,其人傲然,不日鬼于躬,惟日道于躬,久之,或死木,或死金,或死繩,或死井。惟聖人能神神,而不神于神,役萬神而執其機,可以會之,可以散之,可以禦之,日應萬物,其心寂然。

無一心,五識並馳,心不可一,無虛心,五行皆具,心不可虛,無靜心,萬化密移,心不可靜。借能一則二偶之,借能虛則實滿之,借能靜則動搖之。惟聖人能斂萬有於一息,無有一物可役吾之明徹,散一息於萬有,無有一物可問吾之云為。

火千年,俄可滅,識千年,俄可去。

流者舟也,所以流之者,是水非舟,運者車也,所以運之者,是牛非車,思者心也,所以思之者,是意非心。不知所以然而然,故其來無從,其往無在。其來無從,其往無在,故能與天地本原,不古不今。

知心無物,則知物無物,知物無物,則知道無物,故不尊卓絕之行,不驚微妙之言。故物我交心生,兩木摩火生,不可謂之在我,不可謂之在彼,不可謂之非我,不可謂之非彼,執而彼我之,則愚。

無恃爾所謂利害是非,爾所謂利害是非,果得利害是非之乎,聖人方且不識不知,而況於爾。

夜之所夢,或長於夜,心無時,生於齊者,心之所見皆齊國也,既而之宋之楚,之晉之梁,心之所存各異,心無方。

善弓者,師弓不師羿,善舟者,師舟不師鼻,善心者,師心不師聖。

是非好醜,成敗盈虛,造物者運矣,皆因私識執之而有。於是以無遣之猶存,以非有非無遣之猶存,無曰莫莫爾,無日渾渾爾,猶存,譬猶昔游再到,記憶宛然,此不可忘,不可遣,善吾識者,變識為智。變識為智之說,汝知之乎?曰:想如思鬼,心慄,思盜,心怖,曰:識如認黍為稷,認玉為石,皆浮游罔象,無所底止。譬睹奇物生奇物想,生奇物識,此想此識,根不在我,譬如今日,今日而已,至於來日想識,殊未可卜,及至來日,紛紛想識,皆綠有生。日想日識,譬犀望月,月影入角,特因識生,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胸中之天地萬物亦然,知此說者,外不見物,內不見情。

物生於土,終變於土,事生於意,終變於意,知夫惟意,則俄是之,俄非之,俄善之,俄惡之,意有變,心無變,意有覺,心無覺。惟一我心,則意者塵往來耳,事者欽起滅爾,吾心有大常者存。

情生於心,心生於性,情波也,心流也,性水也,來干我者,如石火頃,以性受之,則心不生,物浮浮然。

賢愚真偽,有識者,有不識者,彼雖有賢愚,彼雖有真偽,而謂之賢愚真偽者,繫我之識,知夫皆識所成,故雖真者亦偽矣。

心感物不生心,生情,物交心不生物,生識,物尚非真,何況於識,識尚非真,何況非情。而彼妄人,於至無中執以為有,於至變中執以為常,一情認之積為萬情,萬情認之積為萬物,物來無窮,我心有際。故我之良心受制於情,我之本情受制於物,可使之去,可使之來,而彼去來,初不在我,造化役之,固無休息。殊不知天地雖大,能役有形,而不能役無形,陰陽雖妙,能役有氣,而不役無氣。心之所之,則氣從之,氣之所之,則形應之,猶如太虛,於至無中變成一氣,於一氣中變成萬物,而彼之一氣,不名太虛。我之一心,能變為氣為形,而我之心無氣無形,知夫我之一心,無氣無形,則天地陰陽不能役之。

人之平日,目忽見非常之物者,皆精有所結而使之然,人之病日,目忽見非常之物者,皆心中所歉而使之然。苟知吾心能於無中示有,則知吾心能於有中示無,但不信之,自然不神。或日厥識既昏,孰能不信?我應之曰:如捕蛇師心不怖蛇,彼雖夢蛇,而無怖畏,故黃帝曰:道無鬼神,獨往獨來。

我之思慮日變,有使之者,非我也,命也,苟知惟命,外不見我,內不見合。

譬如兩目,能見天地萬物,暫時回光,一時不見。

目視雕琢者,明愈傷,耳聞交響者,聰愈傷,心思玄妙者,心愈傷。

勿以我心揆彼,當以彼心揆彼,知此說者,可以周事,可以行德,可以貫道,可以交人,可以忘我。

天下之理,小不制而至於大,大不制而至於不可制,故能制一情者,可以成德,能忘一情者,可以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