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大脑养生书:让大脑更健康的100个习惯
36271200000093

第93章 心理疲劳、用脑过度会加速脑细胞老化

无论是已经处在过度疲劳期的人,还是健康者,控制工作和学习的时间都显得尤为重要。一旦有疲劳的感觉,就要进行调节,释放心情。

2008年的时候有一则新闻应该引起“拼命三郎”们的警惕:西南交大外语学院22岁的学子,因同时做着3份兼职,过度劳累导致免疫力急剧下降而离开人世。上海市在同年做了一次最新调查,有近75%的都市人得到了“黄牌警告”,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白领占了六成。如果仍然长时期超负荷作业,休息不好,就会得到“红牌”,疾病缠身,甚至危及生命。脑力劳动的办公族是过度疲劳的高危人群,30岁至45岁的人群面临工作和家庭中的各方面压力,最容易产生过度疲劳,而18-25岁的人更多的面临读书压力,经济压力不大,因此是过度疲劳的第二大人群。

人们通常把疲劳分为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两种。前者主要针对劳动而言,主要表现为肌肉酸痛、疲倦、无力等;后者主要指脑力劳动而言,疲劳的主要表现为心情烦躁、注意力涣散、思维不敏捷、反应迟钝等。

人在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大运动量锻炼时,由于时间过长,肌肉过度紧张,生物能源消耗过多,就会使机体产生疲劳感,感到全身或局部酸、软、痛、疲乏无力和力不从心。而脑力疲劳是直接导致人体亚健康状态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同样会导致过劳而危及生命。

心理疲劳的一个明显表现是学习与工作效率降低。长期的心理疲劳便影响心理健康,使人心境压抑、百无聊赖、心烦意乱、精疲力竭,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症状,如头痛头昏、记忆力减退、失眠、怕光等,由此还发生其他心因性疾病。

每周用脑时间超过70小时,睡眠不足40小时即为过度用脑。脑力劳动疲劳的信号是心理疲劳感觉。这种疲劳感是人体器官或主要细胞(如脑细胞)对继续工作的抵触。疲劳信号揭示,机体已经需要休息,需要调整和恢复,应该停止工作,以睡眠或者娱乐、体育活动(或体力劳动)等积极方式促进大脑功能的调整。此时,若强制大脑继续工作,则会加重心理疲劳,造成脑细胞的损伤,或使脑功能恢复发生障碍。

脑力劳动者之所以感到疲劳,其实是情绪在作怪。由于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们往往要花两三倍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这时人的精神处于一种混乱不安的状态。当受压抑的感情冲突未能得到宣泄时,就会在肉体上出现疲劳症状,甚至引起心理上的扭曲和变态,导致心理疲劳。这样的疲劳看似细小轻微,但若不加注意,轻则会降低工作效率、生活质量,重则导致多种身心疾病。有些人会经常感冒、工作时头晕眼花,晚上则无法入眠,更多的人会发生心血管疾病,血压升高、甚至突发脑血栓。

用脑过度导致记忆认知障碍。“我是不是老年痴呆了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发出这样的疑问。俗话说,“脑子越用越灵”,但若透支使用、超负荷接受信息等不良用脑情况,就会适得其反了。现代人每天要面对无数的信息,要记忆和学习的东西也数不胜数。眼下,30岁左右的人已经成为记忆门诊的“主力军”,绝大多数患者反映常常忘记电话号码、总说错话、容易疲劳、表情僵硬等。

快节奏的生活几乎无处不在,上下班路上都难得清闲。“压力大啊,起的比鸡早,睡得比老鼠还晚,哪有那么多时间休息!”这是很多上班族的口头禅。压力过大、长时间的高度紧张是老年痴呆提前出现的因素之一。人在紧张、压力等应激状态下,肾上腺素受体被激活后,增强了γ-分泌酶的活性,进而增加了导致阿尔茨海默氏症的β淀粉样蛋白的产生。

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喜欢采用各种脑兴奋措施来消除心理疲劳感,以继续完成工作。如大量抽烟是作家刻苦写作的兴奋剂,诗人则是以酒助兴,西方人则喜欢抽雪茄、饮咖啡或者使用其他兴奋物质,来振奋自己的精神,以意志来强迫自己战胜疲劳,继续学习和工作。

但是,除非所用的方法确实能够改善细胞的生理过程,促进细胞疲劳的恢复,一般这类方法并不可取。因为,人们常用兴奋大脑的方法强迫大脑继续工作,就会加重心理疲劳,加重细胞损伤,对机体十分有害。

要消除心理疲劳,应该强调劳逸结合,体脑结合,更关键的在于科学用脑。科学用脑最重要的措施是顺应大脑活动的生理节律,尤其是不可以长时间以各种强制手段增加脑力劳动的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