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大脑养生书:让大脑更健康的100个习惯
36271200000073

第73章 良好心情需要自我调养

情绪愉快、性格开朗、乐观豁达是长寿的重要心理条件。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感觉是一种主观的东西,而生活就是一种感觉。人以什么样的态度感觉它、对待它,它就以什么样的姿态回报你,只要你热情、积极、乐观、进取,你的生活将充满阳光。”我们都知道,老人居于社会竞争的劣势,这是人人都应面对的事实。面对这种残酷的事实,不论个人、家庭、团体或整个社会,均应尽量以理性的方式来处理老年人的问题。同时,社会大众也必须确认老年人是一个衰弱的社会群体,社会有责任加以保护,不应功利主义的观点,以为老年人社会价值不高而不予尊重。

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给世界文学宝库留下了宝贵遗产,但这位大文豪的晚年却是不幸的。夫人索妮娅性格暴躁。经常与他吵闹,1910年他82岁时,被迫与妻子离婚,离家出走了。由于心情忧郁,健康渐趋恶化。10天之后。这颗世界文坛巨星就陨落了。

现在一般指60岁以上的人为老年。人到老年,机体会出现生理功能和形态学方面的退行性变化,并由此带来心理上的变化,常产生孤独、垂暮、忧郁多疑、烦躁易怒等心理状态,其适应环境及自我调控能力低下,若遇不良环境和刺激因素,易于诱发多种疾病,难以恢复。

心理健康对人体健康是至关重要的,老年人的自我心理保健能力差,需要社会、集体、家庭的支持和帮助。在我国有名的长寿地区广西马瑶族自治县的长寿老人中,60%以上性格开朗乐观、从容温和,急躁易怒的仅占7%,没有性格孤僻忧郁的。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研究了“自我实现的人”,即精神健康的人,曾提出了人的“需要层次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相属关系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其中,高层次的需要是以低层次需要的实现为基础的;老年人虽已从生活的正台退到了幕后,从第一线退居为第二线,但他们仍有着各种要求和需要;国外研究老年心理学的人认为,老人有“三恶”:贫困、孤独、不健康。其实,这正是老年人的某些需求未得到满足的反映。

负性情绪、不良性格是老年人致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大量事实表明,恶劣的心理状况是诱发各种疾病的重要因素;有人曾对100名白血病人和淋巴病人患病前后的生活经历进行调查,发现患者致病前,大部分都有过愁肠百结的个人经历或悲痛的家庭遭遇;而在医院门诊中,60%的发病原因直接与心理因素有关;有专家认为,心理状态影响健康,最重要的是取决于个体对外界刺激的认知和评价。若评价积极正确,可使心理状况趋于平衡,否则可导致心理状况恶化。

据国内有关调查,60岁以上退休工人中,患有器质性疾病的约占50%,70岁以上则高达65.9%。日本心理学家荒井曾对一般家庭中的老人所需作过调查,他们在同答“你现在最关心什么”时,多数人都回答关心脑出血、癌、高血压等健康问题,这些问题就是老年人焦虑烦躁,忧心忡忡,悲观失望,深感不安的一大原因。

老年人的担心还来自一个经济安全因素,英国社会学家史密斯曾调查发现,担心缺乏经济安全的老人占43%,帮助消除顾虑,学会自我调养;此外,家属的照顾也十分重要。

离职退休,儿女另立门户,好友分离,老伴去世,交往的人日渐减少,使老人深感寂寞、孤独而痛苦,这种情况在西方国家尤为严重。老年人的一个心理特点是人越老就越需要爱,老年夫妻相依为伴是老年人良好心情的重要激励因素。还有的老年人虽年近古稀,但人老心宏,壮志未酬,仍想发挥余热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但老年人已离开工作岗位,无力实现自己的夙愿,以致自我实现的需要难以满足,从而产生不安、消沉和空虚之感。

满足老年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关键是充实他们的生活,使他们能重新认识生活的意义,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要防止心理老化、空虚和无聊,首先,须让老年人具有好奇心和保持积极性。好奇心是追求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动力,启发好奇心和积极性的有效措施是组织老人学习。国外有人做过调查。90%1~人都希望学习,所以终生教育观念的提出不无道理,应开办老年大学、老年学院等以满足老人的学习需要,充实老人的生活。

首先,独生女成家立业后即使不与父母住在一起,也应经常去看望或写信问候。家庭关系和睦,心理气氛融洽,共享天伦,则有利健康长寿;相反,家庭不和,家庭人际关系恶劣,致人早衰,对身心健康极其有害。

其次,帮助老年人安排一些力所能及、自己擅长而又不很紧张的工作,使精神有所寄托,人生价值得以体现。有科学家指出:“劳动,包括脑力劳动,能锻炼神经系统,而游手好闲则对神经系统有害。”积极、适度的大脑思维活动和体力劳动,还能减缓人的老化和衰退过程。

此外,还要克服各种适应障碍。适应障碍是指人对所处环境不能恰当地适应,例如有的老年人把一句善意玩笑当成对自己的诬蔑和嘲讽而大发雷霆,把旁人的耳语视为商量谋害自己而感恐惧。

对于老年人来说,要保持健康的心理环境,最重要的是防止伤感。伤感通常来自三个方面:其一是怀旧。人老恋旧事,喜欢追忆过去的美好时光。而过多地沉缅于对往事的回忆,则必然会因过去的好时光逝去而遗憾。久而久之,便会使心情抑郁,性格也会随之变得孤癖。其二是失落感。离退休后无所事事的清闲,某种愿望或打算落空的遗憾,皆会产生失落感。其三是恋友。老来失伴,挚友作古,皆是老人之大不幸。但悲伤过度,不仅无济于事,而且易伤身损志。“哀大莫过于心死”,精神崩溃往往是身体衰竭的前奏。由此看来,老来伤感,是老年养生之大忌,须时刻提防之。舒适的心理环境既靠社会家庭提供,也靠老人自身调节。人生总有不遂事,过去的已无法挽回,如果您能做到处世超脱,闲中求乐,一定会有健康幸福的晚年。

一些研究表明,退休前曾做过妥善计划的老年人,退休之后的生活适应较好。退休计划一般包括经济上的收支、生活上的安排和对保健方面的预先策划,以及对老年配偶的生活照顾等。一般的老年人,在退休后六个月,即能适应新的生活方式。但仍有许多老人,不能适应退休生活,离退休综合征表现明显。这种情形常发生于突然失去日常工作及社会职业的老人中,尤其在退休以后又没有伴侣的老人,更难适应退休后的生活。

要保持较好的心理,还须常用脑。人进入老年之后,脱离了原来繁忙而紧张的工作,过着“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舒适”生活。然而,正是这种思想和精神上的停滞。怠情,加速了衰老的进程,使人未老先衰。尽管脑细胞的数量会因年龄的增长而减少,但却可通过提高脑细胞的工作效率来弥补这一缺陷。经常积极用脑,可使大脑保持年轻时脑细胞迅速增生期的那种活力。脑的CT扫描表明:经常用脑的老人比其他同龄人大脑萎缩减少,空洞也少。日本一位科学家用超声波测试发现,积极从事脑力劳动,善于思考者,脑血管多处于扩张状态,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大脑衰老。古人有云:“人之心不可一日不用,尤不可以一日不养。”亦是说明了人到老年一定要用脑、养脑。用脑不可过度,过度了反而加速脑的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