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的转型模式
36263300000041

第41章 自主创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性选择

值得我们欣慰和庆幸的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关键时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准确地把握形势,提出了努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立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方针,是我国半个多世纪科技事业发展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是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抉择,符合中国的国情,顺应时代的要求。

第一,实践证明,依据比较优势理论采取的“以市场换技术”战略缺乏现实性。

根据比较优势的原理,中国的比较优势体现在劳动力的成本优势,从而应该将更多的资源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上,而资本和技术则是我们的比较劣势,因此自主开发新技术显然不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最佳的组合应该是将具有资本和技术优势的发达国家的设备、知识和技术与我国的劳动力资源和广阔的市场相结合,从而获得最大收益。这也决定了我国主要应以技术引进,通过发达国家的技术溢出和扩散来实现本国的技术进步,从而发挥后发国家优势,取得较快的经济增长。然而,在现实的残酷竞争的世界里,拥有先进技术的国家从国家利益的角度考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从获得垄断利润的角度出发,都不会将其具有战略意义的核心技术自由转让给我们,也就是说,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由于这种技术贸易壁垒的存在,引进技术的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获取技术的进步,这一点可以从我国二十多年来实施的“以市场换技术”来引进外资的经验得以证明。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一项大型调查研究显示,一方面,在我国的外资企业绝大部分以进口母公司机器设备为主,对母公司的无形技术的引入程度不高。另一方面,外资企业对华技术扩散和“技术溢出”及其微弱。问卷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在华外资企业不曾与本地企业、政府研究机构、大学以及其他组织之间发生技术联系和技术合作。也就是说,通过 FDI,建立合资企业,并没有真正的获取国外的核心技术。更为严重的是,按照比较优势理论,用中国的劳动力和资源与外国的技术相结合形成的产业分工是外国提供专利和技术,或专业性生产高附加值,低消耗的知识性产品,而中国则提供劳动力和资源,生产低附加值,高消耗的初级性产品。这种分工的结果是,中国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获得的只是在国际市场上较低的售价和微薄的利润,这样不仅降低了我国的产业竞争力,由于资源的限制,还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第二,自主创新是摆脱技术依附性的根本出路。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也逐步融入到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并在初始阶段采取了一条依托本国劳动力密集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来参与国际分工的道路,将原材料、初级产品和加工制成品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产品,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中心—外围式的国际分工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中,一方面是发达国家集中发展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内部之间形成水平分工;另一方面则把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形成垂直分工。发达国家由于掌握生产的核心技术,拥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实质上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是处于支配地位,它们通过跨国公司采取直接投资等方式,对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进行盘剥,或在国际贸易中压低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价格,提高知识产权、技术和品牌的售价,从而获得高额利润。而依托劳动力和资源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则逐步变为依附性工业国家,始终处于国际分工产业链的下游,获取的只是微薄的工资和加工制造收入,无法从农业国家或资源产地升级到现代化的工业国家。因此,按照原有的国际分工格局,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中国只能处于低端位置,成为“世界工厂”。反之,要想改变在国际竞争中的不利局面,就要主动地提升自身在国际产业分工的地位,从生产体系的低端走向高端,关键是要拥有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将资源转变成为产品的能力,也就是核心技术。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竞争,归根到底是科学与技术的竞争,只有掌握了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强竞争力和高附加值的产品,才能真正获得全球化和国际分工带来的利益。而拥有核心技术的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自主创新,通过自主研发来获取技术的进步,在高新技术和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从而在某些领域成为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龙头”,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

第三,自主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提升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是国民经济中长期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仍然突出,突出表现在:经济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表现为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这种粗放型增长方式使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严峻,国民经济的对外依赖性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受到损害。据统计,2003 年我国的 GDP占世界4%,却消耗了世界 7.4%的原油、31%的煤炭、30%的铁矿石、27%的氧化铝和40%的水泥。在我国已探明的45 种重要的矿产中,到 2010 年可以满足需要的只有 21 种,到 2020年则仅剩6种。除煤外,大多数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大宗矿产均不能保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种粗放的增长方式与“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观是背道而驰的。解决上述这些矛盾的关键是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第四,自主创新是提高中国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有效方式。

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导致了国内大多数产业缺乏竞争力。数据显示,我国核心技术的自给率非常低,像航空设备、精密仪器、工程机械等具有战略意义的领域,80%依赖进口。此外,在制造业中,70%的数控机床、76%的石油化工装备、80%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和100%的光纤制造设备都使用的是国外产品。即使是我国在世界上产量居于前列的 DVD、手机、彩电等,其所采用的核心技术和专利都是外国公司所拥有的。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决定了我国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只能获得微薄的利润,而绝大部分利润将由实际上掌握核心技术的发达国家或其跨国公司所获取。比如,我国是 DVD生产大国,但因其生产的技术产权掌握在他国手中,致使生产一台售价为 40美元的DVD,要向外国公司交纳专利使用费 20 美元。而生产一台计算机,由于要向英特尔和微软等公司交纳高额技术使用费,平均利润只有5%,但是如果有自己的芯片和操作系统,利润就可以达到40%。事实上还有许多类似的行业,由于缺乏自主技术,不得不忍受国外公司的“剥削”,将大部分利润拱手相让,而掌握核心技术的外国企业,只需要利用合同和法律,就能获得长期稳定的高额利润。此外,缺乏核心技术的结果是我国许多重要产业缺乏竞争力,甚至受制于人。一方面,外国公司可以通过提高专利技术的使用费用使我国企业产品生产无利可图,从而控制我国某些产业的生产规模。另一方面,拥有核心技术的跨国公司还可以采取利用其技术进行直接投资的方式,直接侵占我国某些重要产业,使我国企业成为它们的组装车间,我国的汽车产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汽车工业本来是民族工业的骄傲,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指导下,外国资本大举进入我国汽车领域。目前,除了奇瑞和吉利以外,几乎所有的汽车企业都是合资企业。2003年,我国汽车总产量超过400万辆,位居世界第四位,然而,由于中国汽车厂家从研发到主要零部件不得不全面依附于外国合资方,并且要向其支付大量的技术使用费,结果是将大部分利润拱手相让。例如,“通用汽车在中国的单车销售(税前)利润是2300美元,而在美国却只有135美元,所以通用汽车尽管在中国的产量只有其全球产量的3%,而在中国获得的利润却占到25%;大众汽车在中国的产量占其世界生产总量的14%,而在中国获得的利润却占其利润总额的80%;广州本田 2001 年的利润率居然高达 36%。”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要想改变这种受“剥削”和“控制”的情况,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通过自主创新,获取关键技术和独立的知识产权,从而获取超额利润和突破跨国公司的垄断。

1964年12月13日,毛泽东主席庄严地向世人宣告:

“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我们所说的大跃进,就是这个意思。难道这是做不到的吗?是吹牛皮、放大炮吗?不,是做得到的。既不是吹牛皮,也不是放大炮。只要看我们的历史就可以知道了。我们不是在我们的国家里把貌似强大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从基本上打倒了吗?我们不是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基地上经过十五年的努力,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也达到了可观的水平吗?我们不是也爆炸了一颗原子弹吗?过去西方人加给我们的所谓东方病夫的称号,现在不是抛掉了吗?为什么西方资产阶级能够做到的事,东方无产阶级就不能够做到呢?中国大革命家,我们的先辈孙中山先生,在本世纪初期就说过,中国将要出现一个大跃进。他的这种预见,必将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实现。这是一种必然趋势,是任何反动势力所阻挡不了的。”

2006年1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向我们发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响亮号召,他指出: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世界科技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特别是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

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建立创新性国家,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 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的新道路,中国经济显示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为全世界所瞩目,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中国道路”和“北京共识”成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如何正确总结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是中国经济学的建设与发展所面临的一项根本任务。本章拟就此问题作一些思考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