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一个经天纬地的老板
36262100000006

第6章 顶级老板善于利用机会

机会有时是摆在那里的,你能信手拈来,也是一种创造。

白纸好画图

顶级老板一般是从贫穷中走出来的人。正像貌不惊人的男士一心一意地追求漂亮的女子往往能成功一样,贫困的人因为感受到了贫穷的切肤之痛而愈有赚钱的欲望。

人生最难是如何迈出第一步,因为不知向何处去,又不知怎样行动。这就是零起点的痛苦。但反过来讲,零起点又是最具人生意义的,它能决定你的一生方向。

从李嘉诚的成就看,他既然并非天生幸运儿,那么一定从祖上继承了极佳的商业基因,是个商业天才了?

答案恰恰相反。

李嘉诚的祖上虽然不曾出过高官富商,却是个不折不扣的书香世家。据李氏族谱记载,明末清初,一世祖李明山,为避战乱,举家由福建莆田迁至潮州府海阳县(今潮州市)。家史再往前溯,李氏家族的祖先在中原。从一世祖李明山定居潮州,传至李嘉诚这一辈,正好第10世。

李氏家风,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李嘉诚曾祖父李鹏万,是清朝甄选的文官八贡之一。李氏家族是当地的望族,家门之前有一座3米高的碑台,上插贡旗,深得四乡村人崇敬。

祖父李晓帆是清末秀才,未仕进,闲居村野。20世纪初,正值中国饱受列强欺辱、西学渐进的时代。饱读四书五经的李晓帆,毅然送儿子李云章、李云梯东渡扶桑留学,一个学商科,一个念师范,学成回国后,在潮州、汕头从事教育工作。

李嘉诚的父亲李云经,走的也是治学执教之路。李云经从小聪颖好学,孜孜不倦,每次考试,总是名列前茅。1913年(15岁)以优异成绩考入省立金山中学,1917年毕业时成绩列全校第一名。时值家境式微,无资供他升读大学,李云经受莲阳懋德学校之诚聘,开始了执教生涯。

数年之后,李云经弃教从商,远渡重洋,在爪哇国三宝垄5间潮商开办的裕合公司做店员。不久因时局动荡,李云经打道回府,在潮安城恒安银庄任司库与出纳。不久,又因时局动荡,银庄倒闭。

李云经的经商失败,只好重返教坛,在隆都后沟学校做教书匠。仿佛他天生是个教书匠,重执教鞭后,因教学有方而声誉日隆,1935年春,被聘为庵埠宏安小学校长。1937年,李云经被转聘为庵埠郭垄小学校长,直至潮州沦陷,举家辗转香港。

时逾半个多世纪,人们很难考证李云经弃教从商的真实动机。不少著作说:李云经是因家境贫寒,时局所迫,因为他仿佛天生就缺乏经商的头脑。

不过他的经商也有环境因素。潮汕地区是中国著名侨乡,潮汕地区现时拥有人口1000万左右;而定居海外各国的潮汕人约六七百万,如加上移居港澳台的潮汕人,人数在1000万以上。

潮汕是粤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潮汕人大批移居海外,始于明清。潮汕海外贸易发达,老板重利轻别离,安土重迁意识淡薄。潮汕人的迁徙,不可仅仅归结为贫穷。积极开拓,是潮汕文化的独特景观。潮汕人的迁徙,还不同于山东人闯关东、宁波人闯上海,他们的足迹仍在国内,而潮汕人放眼海外。

潮汕人移居海外的高潮,始于19世纪中叶。1861年汕头开埠,每年输出的契约华工达数万。据广东海关史统计,1876-1898年,从汕头经香港或直达东南亚的华人有150万,其中绝大部分为潮汕人。国内有不少反映华工血泪史的影视文学作品,契约华工远离家园,是受欺骗、被胁迫甚至遭绑架。这是真实的历史,但不是历史的全部。大部分劳工是出于自愿的,他们心怀憧憬,前赴后继,蔚然成风。潮汕人极富冒险精神和开拓意识。潮汕人移居海外,劳工逐年递减,老板与年俱增。这股海外移民潮,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渐渐停息。

李云经生活在这个大的文化氛围中,接受的是传统家教,他不可能不受其影响。在潮汕,处处流传着海外游子建业致富的传奇故事,即使失望多于希望,仍构成潮汕人涉海闯荡的原动力。

不管李云经动机如何,他是他们中的失败者;亦不管时局如何动荡,商场如何险恶,他还是回到原点——重执教鞭。李云经或许接受了太多的传统道德,重义轻利,安贫乐道;或许更热衷教育事业,视教育为强国利民之本。

我们从李氏家教,找不出丝毫经商敛财的基因,李嘉诚成为一代商界天骄当属异数,而造成这个异数的,是少年时代的经历。

环境要适应

天时、地利与人和,是创业、管理、做任何事的最佳环境。

天时

什么是天时?天,在这里代表不可改变的规律;时,代表规律在本时间段上的制约作用。天时二字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因此天时在企业决策上就表现为顺应规律在本时段制约作用的一个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曾有大批日本企业涌人中国市场,但经几年的市场搏杀之后,其中的大部分又如潮水般的退去了。以至于日本政府曾在公布统计数字时提醒日本企业,在决策到中国投资时要慎重。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呢?显然,中国开放了容量巨大的商品市场这个判断是正确的,问题出在没有意识到他们的经营理念和中国市场的发育阶段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时差和位差。今天,我们可以从在中国站稳脚跟的外国企业身上观察到,在他们的决策班子里几乎毫无例外地有既熟悉中国现状、又接受过现代工商管理教育的中国人的身影。这些人起到了正确认识时的作用,成为现代经营理念和市场现实之间的接口。

地利

地利,我们在这里解释为有利的客观条件。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地利条件。比如说大企业有强大的生产能力,而小企业则有船小掉头快的灵活性等。地利条件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比如人们常说的酒好不怕巷子深,巷子深是具体为地的、物质的、有形的条件,而酒好则是企业信誉、是精神的、无形的条件。如果仅以巷子深这个条件来看则无地利可言,但如同时看到企业信誉在当地强大的影响力,则地利条件不仅存在,而且可以抵消不利条件。

人和

人们常把人和这个条件与和气生财之类的生意经简单地等同起来,以为只要态度谦和、遇事不争、礼貌有加就是理会人和之要义了。其实大谬不然,人和条件乃是顺人气的意思,首先要理顺企业内部的人气,然后要理顺企业外部生存环境人气。至于礼貌问题,仅是服务精神的外化表现之一,远远不足以表现人和二字的内涵。

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获取人和条件的策略是高举正统大旗,这样对内可以统一意志,获得上下一致的拥戴;对外可以正名代逆,赢得朝野广泛的认可与支持。这个例子翻译到现代企业管理上,获取人和条件的要点就是:对内把全体你的思想统一到共同利益和共同事业上面来,为企业凝聚最根本的原动力;对外最大限度地获取理解、信任和支持,最大限度地化解不利因素,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营造最佳环境。

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是很难同时完全具备的,天时条件的制约是时机的容易变化、地利条件的制约是特点的不易变化,这两条都是客观的。只有人和这个条件的制约是老板的观念,是主观上的制约。因此,对客观条件,要通过顺应规律、积累渐变去获得,对主观条件,要通过老板自身转变观念,解除制约去获取。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有些人存在这样一个弱点:很难适应环境,总被环境所困,因此很难打开成功的局面。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缺乏顺应环境、改变自己的能力。英雄与时势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人与环境的问题。要想变革环境,首先必须适应环境。只有适应环境,才能在不利的环境中生存下来,才谈得上改变环境。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就是这个意思。

李嘉诚从内地来到香港这个陌生之地,来到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商业社会,感觉一切都变了。这里拜金主义盛行,钱财成为衡量人的价值的惟一标准,这与内地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有着天壤之别;这里商场如战场,即使有万贯家财,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一个满脑子诗书礼教的14岁少年,要在这样的环境里养活一家人,并创立一番事业,其难度可想而知。

回首往事,李嘉诚曾这样描述他此时的心态:

小时候,我的家境虽不富裕,但生活基本上是安定的。我的先父、伯父、叔叔的教育程度很高,都是受人尊敬的读书人。抗日战争爆发后,我随先父来到香港,举目看到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才感到这个世界原来是这样的。因此在我的心里产生了很多感想,就这样,童年时五彩缤纷的梦想和天真都完全消失了。

那么怎么办呢?

李嘉诚用行动做出了最好的回答,这就是从头开始,努力适应新环境,学做香港人。

李云经虽与香港的商业文化格格不入,但在环境的逼迫下,他也不得不努力使自己与环境融合。他面对现实,对儿子的教育大有改观,他不再死抱着古圣先贤的风范训子,要求嘉诚学做香港人。

这首先得完成两个步骤,即:一要学会广州话,二要攻克英语关。因为在香港,大众语言是广州话。广州话属粤方言,潮汕话属于闽南方言,彼此相差很远。在香港不懂广州话,可以说是寸步难行。另外,香港长期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下,其官方语言是英语,也是香港社会的重要交际工具。尤其在上流社会,英语更是通用语言。

李嘉诚深刻领会父亲的苦心。他把学广州话当作一件大事来对待,他拜表妹表弟为师,勤学苦练,很快就学会了一口流利标准的广州话。

香港之所以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与港人的整体英语水平是分不开的,掌握了英语,就能够更多更快更直接地接受西方文化,从而更好地从事国际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来港之初,李嘉诚再也不是什么学校骄子,他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就如同在听天书,简直不知所云。而其他的同学,自小就开始了对英语的学习,所以听起讲来毫无困难。

李嘉诚深深感到自己的不足,并因此产生出一种自卑心理。这是从前从未有过的。但是,他知道,在香港,想做大事,非得学会英语不可。因此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攻克英语难关。

李嘉诚学英语,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上学放学的路上,边走边背单词;夜深人静,他怕影响家人的睡眠,便独自跑到户外的路灯下读英语。每日天刚蒙蒙亮,他就一骨碌爬起来,口中念念有词,苦练英语会话能力。

即使后来因父亲过早病故,李嘉诚辍学到茶楼、到中南钟表公司当学徒,每天10多个小时的辛苦劳作后,他也从不间断学习英语。

他怕遭到茶客的耻笑和老板的训斥,常常利用短暂的空闲靠着墙角,快速拿出写好的纸片看一眼。

李嘉诚因为从小好学,比较善于学习,记忆力也比较好,经过一年多的刻苦努力,他终于逾越了英语难关,能够较熟练运用英语书写与会话。

从李嘉诚的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可以看出,环境的作用确实是巨大的,因此不断学习以适应环境,进而创造新的环境,是一种最重要的能力。李嘉诚开明识势,能够在艰辛的环境面前面对现实,果断转变观念,懂得抛弃自己那些不合时宜的东西,吸收新环境中优秀的东西,这才适应了陌生的环境并在其中建功立业,在这个意义上,与其说香港改写了李嘉诚的人生之路,造就了一代商界俊杰李嘉诚,不如说是李嘉诚适应了香港、战胜了香港,他是一个真正强大的人。

人的眼睛的作用在于发现、洞察世事人性,从中找到为己所用的知识、机会,以便让自己在更高的起点上——宝贵的经验上起步。古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你要做好任何事情,都离不开世事洞明和人情练达这八个字,对于有志于经商的人来说尤其是这样。

我们常见这样一对比:一个大学毕业生来到社会上,往往踌躇满志,自以为满腹经纶,可以大有作为。可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却往往士气锐减,甚至变得消沉起来,因为事实上他的实际能力比不上那些小混混。小混混虽然缺少文化,却富于社会知识,懂得世态人情,而大学生虽然不乏书本知识,却不懂得社会,在人际关系上处于弱势。

李嘉诚由于家庭生活所迫,不仅走向社会很早,而且十分早熟,在还只是个14岁少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体察世事人情了。这可以说是他远远聪明于一般后生之处,也是他一生有所作为的重要准备。

茶楼工作异常辛苦,工作时间长达15小时以上。店伙计每天必须在凌晨5时左右赶到茶楼,为客人们准备好茶水茶点。白天,茶客较少,但总有几个老翁坐在茶桌旁泡时光。李嘉诚是地位最卑下的堂仔,大伙计休息时,他还要呆在茶楼侍候。晚上是茶客最多的时候,茶楼打烊时,已是夜半人寂了。李嘉诚后来回忆起这段日子,说他是披星戴月上班去,万家灯火回家来。这对于一个才十四五岁的少年来说,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李嘉诚后来对儿子谈起他少年的这段经历时,感慨地说,我那时,最大的希望,就是美美地睡3天3夜。

尽管这样想,但他不敢有丝毫懈怠。李嘉诚每天都把闹钟调快10分钟,定好响铃,最早一个赶到茶楼。后来,他一直将这一习惯保留了大半个世纪。而在今天,大家都知道李嘉诚的手表永远比别人的快10分钟,这早已成了商界交口赞誉、津津乐道的美谈。

正是因为找工作的倍加艰辛,才使李嘉诚更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他真诚敬业,勤勉有加,很快便赢得了老板的赏识,他也成了加薪最快的堂倌。

但是,对小小的李嘉诚来说,这份工作的价值远不止是一个饭碗。他深知自己不可以长期做一个小小的堂倌,也不可以满足于养活一家老小,他必须把茶馆的工作当作一个学习社会、体验人生、积累经验的机会。

茶楼是个浓缩的小社会,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也许是泡在书堆里太久的缘故,李嘉诚对于茶楼里的人和事,有一股特别的新鲜感。

李嘉诚喜欢听茶客谈古论今,散布小道消息。他从这里了解了社会和世界的许多事情。这些事情大部分都是在家中、课堂上闻所未闻的;许多说法,都与先父和老师灌输的那一套大相径庭。世界在李嘉诚面前展现了错综复杂、异彩纷呈的一面。李嘉诚的思维不再单纯得如一张白纸。尽管如此,父亲的遗训刻骨铭心,他在纷纷变幻的世界中并没有迷失自我。

渐渐地,他发现茶楼的客人各具特色,又各有喜好。言谈举止间,有的显得儒雅风流,有的粗俗不堪,有的则默默无语。

于是,在干好自己手头工作的同时,他开始暗暗观察起每个客人来。

他首先根据各位茶客的特征,揣测他们的籍贯、年龄、职业、财富、性格等等,然后找机会验证。接着他又揣摩顾客的消费心理,看他们喜欢喝什么茶,喜欢什么茶点。

刚开始,他一点也猜不透茶客的情况。但他没有气馁,继续观察,不断总结规律。终于,他发现自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了。他高兴极了,觉得观察人太有趣了。

后来,李嘉诚对一些常客的消费需要和消费习惯了如指掌。如谁爱吃虾饺、谁爱吃干蒸烧麦、谁爱吃肠粉加辣椒、谁爱喝红茶、谁爱喝绿茶、什么时候上什么茶点,李嘉诚心中都有一本账。甚至一个陌生人来到店里,李嘉诚也能把他的身份、地位、喜好和性情猜出来。

李嘉诚投其所好,又真诚待人,顾客感到特别受尊重,高兴之余,自然乐得掏腰包。

能赢得顾客并能让顾客乖乖掏钱,自然也能获得老板的欢心。于是,李嘉诚更加自觉地训练起了察言观色、见机行事的本事,他因此很快成了一个十分出色的堂倌,并迅速了解了各种人情世故。

此外,茶楼也是一个传播生意信息的场所,李嘉诚从茶客的谈话中暗自学到了许多做生意的诀窍。

就当时而言,李嘉诚训练察言观色、见机行事的本领,主要是为了干好这份得来不易的工作,后来,他这种本领却派上了大用场,成为他了解客户的真实需要、驾驭客户心理的绝招。可以说,若无这项本领,他绝不可能有后来的辉煌。

命运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你付出多少,你想要什么,命运便会给你提供得到它的条件,只不过,这些条件都是隐晦的,需要你去识别。假如你得到一份低贱的工作,你总是抱怨它与你的身份不配,与你的人生追求大相径庭的话,那你什么也得不到,如果你将其作为训练自己的毅力以及培养各种能力的手段,你将大有收获。此时干什么工作并不重要,关键看将来成为什么人。

后来,李嘉诚对一些常客的消费需要和消费习惯了如指掌。如谁爱吃虾饺、谁爱吃干蒸烧麦、谁爱吃肠粉加辣椒、谁爱喝红茶、谁爱喝绿茶、什么时候上什么茶点,李嘉诚心中都有一本账。甚至一个陌生人来到店里,李嘉诚也能把他的身份、地位、喜好和性情猜出来。

李嘉诚投其所好,又真诚待人,顾客感到特别受尊重,高兴之余,自然乐得掏腰包。

能赢得顾客并能让顾客乖乖掏钱,自然也能获得老板的欢心。于是,李嘉诚更加自觉地训练起了察言观色、见机行事的本事,他因此很快成了一个十分出色的堂倌,并迅速了解了各种人情世故。

此外,茶楼也是一个传播生意信息的场所,李嘉诚从茶客的谈话中暗自学到了许多做生意的诀窍。

就当时而言,李嘉诚训练察言观色、见机行事的本领,主要是为了干好这份得来不易的工作,后来,他这种本领却派上了大用场,成为他了解客户的真实需要、驾驭客户心理的绝招。可以说,若无这项本领,他绝不可能有后来的辉煌。

命运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你付出多少,你想要什么,命运便会给你提供得到它的条件,只不过,这些条件都是隐晦的,需要你去识别。假如你得到一份低贱的工作,你总是抱怨它与你的身份不配,与你的人生追求大相径庭的话,那你什么也得不到,如果你将其作为训练自己的毅力以及培养各种能力的手段,你将大有收获。此时干什么工作并不重要,关键看将来成为什么人。

第三章 要识金山真面目——顶级老板善于经营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