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一个经天纬地的老板
36262100000020

第20章 顶级老板建立关系从自身开始

这个世界是一面境子,你对别人怎样,别人也对你怎样,所以建立关系要从自身开始。

带着感激之心生活

中国有句古话: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中国人一直把这句话奉为做人的一个准则。西方人也有一句被奉为做人准则的话:带着感激之心生活。这两句话境界虽然不同,但在感恩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李嘉诚从小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又受到较深的西方文化的影响,这两句话都牢牢地扎根在他的心灵深处。

他常常提起小时候在茶馆当堂倌的一件事。

那时的李嘉诚把茶馆当作他了解社会、体察人情世故的好地方。有一次,李嘉诚因为用心过于专注而走神,结果造成了他终生难忘的饭碗危机。

那一天,一位茶客坐在桌旁,侃侃而谈,大谈生意经,那些生意场上的斗智斗力、尔虞我诈,令李嘉诚大开眼界。他觉得做生意很神奇也很刺激。李嘉诚一时听得入了迷,竟忘了自己的本职工作,没有及时给客人冲水。

这时,有一位伙计,看着李嘉诚如痴如醉的样子,而客人的杯子早空了,便大声叫他,李嘉诚这才回过神来,慌里慌张地拿起茶壶为客人冲开水。由于动作匆忙,他一不小心把开水淋到茶客的裤腿上了。

李嘉诚吓坏了,呆呆地站在那里,一脸煞白,不知该如何向这位茶客赔礼谢罪。

茶客是茶楼的衣食父母,是堂倌侍候的大爷。若遇上蛮横的茶客,必会甩堂倌的耳光,而且会找老板闹个不休。在自己进来之前,曾有一个堂倌也犯了这样的过失,那个茶客是三合会白纸扇(黑社会师爷)。老板自然不敢得罪这位大煞,硬是逼着堂倌给这位大爷下跪请罪,然后当即责令他滚蛋。

李嘉诚已做好了受罚的准备。这时,老板跑了过来,正要对李嘉诚责骂,想不到的是只听见这位茶客说,是我不小心碰了他,不能怪这位小师傅。

茶客为李嘉诚开脱,老板当然乐得顺水推舟,也就不再说什么了,只是恭恭敬敬地向茶客连声道歉。

回到家,李嘉诚把这事情说给母亲听,母亲感叹不已,觉得儿了确实很幸运。她说,菩萨保佑,客人和老板都是好人。她又告诫儿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积善必有善报,作恶必有恶报。

其实,李嘉诚逃过这一劫,并非侥幸,也是他勤勉机灵,又善于学习的结果。由于他平时真诚待人,吃苦耐劳,顾客和老板自然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自然不愿为难他。如果是一个懒惰不负责任的伙计,客人早就看他不顺眼,老板早就对他心怀不满,那么,即使没事,饭碗也很危险,若是闹出点事来,还能有好果子吃吗?

但是,李嘉诚后来依然对那位好心的茶客念念不忘。他多年以后,曾对友人说,这虽然是件小事,在我看来却是大事。如果我还能找到那位客人,一定要让他安度晚年,以报他的大恩大德。

这一次饭碗危机,让他真正体会到了这些传统美德的重要作用,也使他此后始终信奉以和为贵、宽以待人的做人准则,并以此为他事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李嘉诚跳出五金厂后,仍十分感激五金厂老板的知遇之恩。尽管他也为该老板立了不少功,但他依然是心怀愧疚之情。

李嘉诚知恩图报,就像当年他离开舅父的中南钟表公司时一样,也向五金厂的老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说:办企业重要的是审时度势。五金厂要取得发展,有两条路可选择:一是转行做前景看好的行业;二是调整产品门类,尽量避免与塑胶制品冲突,占领塑胶制品不能替代的空档。

李嘉诚继续分析,塑胶制品用途虽然广泛,但要它代替金属制品却又是万万不可能的。所以金属制品依然有许多可发展的空档,重新开发新的金属制品应该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五金厂老板在李嘉诚走后,并没有听从李嘉诚的建议,仍然坚持生产铁桶。结果,不久后,危机果然降临,五金厂很快便奄奄一息,濒临倒闭了。

李嘉诚是个重情重义之人,当他获知不幸后,马上专程赶往五金厂找到老板,他劝老板立即停止生产镀锌铁桶,而转为生产系列铁锁。

原来,李嘉诚一直在关注着五金厂的前途。一来他要证实自己的眼光是否正确;二来他深知五金厂对自己不薄,自己跳了槽,心中总有一股歉疚之情,总想找机会报答。

因此,他经常抽空了解五金制品的市场行情。经过一番调查分析之后,他发现还没有哪一家五金厂专门生产铁锁,不存在其他行业的竞争。

李嘉诚坚信:生产铁锁稳保红火。

李嘉诚进一步指出,为了保证稳步领先,还应制定计划,开发系列铁锁。否则,只要一发现有利可图,其他五金厂就会跟风而上,竞争会很激烈。只有永远先人一步推出新产品,才能稳操胜券。

这一次,五金厂老板对李嘉诚言听计从,马上根据李嘉诚的建议组织人力开发系列铁锁。一年后,危机重重的五金厂果然焕发了勃勃生机,盈利丰厚。

这虽然与整个行业的变化形势有关,但李嘉诚的一番忠告可以说起到了关键作用。

后来,五金厂老板再次见到李嘉诚后,欣喜地说,阿诚,你在我厂里时,我就看出你是个不寻常的后生仔,你将来准会干出大事业!

李嘉诚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感激之心的人,他感恩的对象甚至包括他所雇佣的工人。

北角的长江大厦是李嘉诚拥有的第一幢工业大厦,是他赢得塑胶花大王的老根据地。

他在地产与股市两行玩得顺风顺水后,人们都以为他早放弃了塑胶业。一次,香江才女林燕妮准备开办广告公司,四处寻找办公地点,跑到长江大厦看楼时,发现李嘉诚竟然还在生产塑胶花,不禁暗暗惊讶,且大惑不解。

众所周知,这时的塑胶花早就过了黄金时代,根本无钱可赚。长江实业此时的盈利已十分可观,就算塑胶花有微薄小利,对长江实业来说,增之不见多,减之不见少,并没什么大的关系。

尽管如此,长江实业仍在维持小额的塑胶花生产。对此,林燕妮思之再三,终于明白了李嘉诚的用心,不外是顾念着老你,给他们一点生计。

为此,林燕妮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长江大厦租出后,塑胶花厂停工了。不过,老员工仍得以被安排在大厦里干管理事宜。对老员工,他是很念旧的。

林燕妮的看法很有道理,李嘉诚确实很念旧,对那些帮他打过天下的老员工们感恩不尽。

一次,有人问李嘉诚为什么还背着老员工这个包袱。李嘉诚说,一家企业就像一个家庭,他们是企业的功臣,理应得到这样的待遇。现在他们老了,作为晚辈,我们就该负起照顾他们的义务。

那人赞叹道,李先生的精神确实难能可贵,在当今香港,不少老板待员工老了便一脚踢开,你却不同。这批员工,过去靠你的厂生活,现在厂没有了,你仍把他们包下来。

李嘉诚急忙解释道,千万不能这么说,老板养活你,是旧式老板的观点。现代企业的观念应该是员工养活老板、养活公司。

老板皆为利来,其最终目的都是为赚钱。老板不是慈善家,工厂没有效益,关闭是无可厚非的。都说商场是无情的,但李嘉诚却能化无情为有情,上演了一幕幕动人的人情戏。

李嘉诚的员工养活老板、养活公司的观念符合现代人的管理思想,值得我们深思,能给我们许多启迪。

确实,如果没有广大员工的卖力苦干,无论多么有本事的老板也是孤掌难鸣,成不了气候。

相反,企业富有凝聚力,员工精诚团结,愿意为老板奋斗出力,这个企业就必定大有前途。

李嘉诚在谈到员工与公司的关系时说: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大企业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一个员工都是家庭的一分子。

员工是替公司赚钱的,是对公司有贡献的人……

我一向这样想:虽然老板受到的压力较大,但是做老板所赚的,已经多过员工很多,所以我事事总不忘提醒自己,要多为员工考虑,让他们得到应得的利益。

也许有人会用冠冕堂皇一词形容李嘉诚的这番话,并说他这么说不过是在收买人心。其实,我们可以不必管他怎么说,只看他怎么做。他为老员工安排出路,总是实实在在的事。不管他这么做是真心实意,还是收买人心,都对他的事业有事实上的好处,使别人真心实意地跟着他干。

一般的老板,只想利用员工,并不愿为员工利益着想,一有不利,就把员工当包袱甩。这样,员工就不敢将日后的前途托付给老板;心心念念想为自己谋出路,有力也不愿使出来。这样对谁有利呢?不过是一损俱损罢了!

李嘉诚的感恩之心使他发自内心地与人为善,也给他得到了人们的无限信赖,更为他后来的生意带来了丰厚的报偿。

与人为善,宽以待人

美国著名成功学家戴尔·卡耐基在他的《关爱人》一书中写到,一个能够从细微处体谅和善待他人的人,一定是一个与人为善的人,必定有很好的人缘关系,这种人缘关系就是他成功的基石。李嘉诚严于律己,却与人为善,宽以待人。

善待他人,是李嘉诚一贯的处世态度,即使对竞争对手亦是如此。尤其是,他身为世界级商业帝国的大老板,却能在细微处体谅别人,这一点常常令与他接触和相处的人感动不已。

李嘉诚说过:

最简单地讲,人要去求生意就比较难,生意跑来找你,你就容易做。你最要紧的是,要有中国人的勤劳、节俭的美德。最要紧的是节省你自己,对人却要慷慨,这是我的想法。讲信用,够朋友,这么多年来,差不多到今天为止,任何一个国家的人,任何一个省份的中国人,跟我做伙伴的,合作之后都能成为好朋友,从来没有一件事闹过不开心,这一点我是引以为荣的。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老竞争对手怡和。李嘉诚鼎助包玉刚购得九龙仓,又从置地购得港灯,还率领华商众豪围攻置地。李嘉诚并没为此而与纽璧坚、凯瑟克结为冤家而不共戴天。第一次战役后,他们都握手言和,并联手发展地产项目。

要照顾对方的利益,这样人家才愿与你合作,并希望下一次合作。追随李嘉诚20多年的洪小莲,谈到李嘉诚的合作风格时说,凡与李先生合作过的人,哪个不是赚得盘满钵满?

林燕妮对此更有深切体会。她曾主持广告公司,而与长实有业务往来。广告市场是买方市场,只有广告商有求于客户,而客户丝毫不用担心有广告无人做。这样,自然会滋长客户尤其是像长实这样的大客户颐指气使、盛气凌人。

林燕妮回忆道,头一遭去华人行的长江总部商谈,李嘉诚十分客气,预先派了穿长江制服的男服务员在地下电梯门口等我们,招呼我们上去。

电梯上不了顶楼,踏进了长江大办公厅,更换了一个穿着制服的服务员陪着我们拾级步上顶楼,李先生在那儿等我们。

那天下雨,我的一身湿淋淋的,李先生见了,便帮我脱下外衣,他亲手接过,亲手替我挂上,不劳服务员之手。

双方做了第一单广告业务后,彼此信任,李嘉诚便减少参与广告事宜,由洪小莲出面商谈下一步的售楼广告。

有时开会,李先生偶尔会探头进来,客气地说:“不要烦人太多呀!”

我们当然说:“愈烦得多愈好啦,不烦我们的话,不是没生意做……”

加拿大名记者John Demont对李嘉诚的为人赞叹不已:

李嘉诚这个人不简单。如果有摄影师想为他造型摄像,他是乐于听任摆布的。他会把手放在大地球模型上,侧身向前摆个姿势……

他不摆架子,容易相处而又无拘无束,可以从启德机场载一个陌生人到市区,没有顾虑到个人的安全问题。他甚至亲自为客人打开车尾箱,让司机安坐在驾驶座上。后来大家上了车,他对汽车的冷气、客人的住宿,都一一关心到,他坚持要打电话到希尔顿酒店问清楚房间预订好了没有,当然,这家世界一流的酒店也是他名下的产业。

也许,下面两个例子,更能说明问题。

1991年秋,李嘉诚收到一位英国丁姓华侨的来信,他在信中叙述自己山穷水尽、万念俱灰的处境。李嘉诚日理万机,平时连一些重大的应酬都无法对付,他却亲笔复信,以诚挚的态度为他指点迷津:

丁先生:

人生起伏无常,尤其从事商业。穷人易做,穷生意难做。所以你现在面临的困难,只是数千年来亿万无数生意人曾经面对的苦痛的一部分。但如果明白大富在天,小富在人,如果肯勤俭有效力面对现实,尽心经营,则俗话所说:“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不定不久你又有一个好和新的局面。即使一切都不如意,退一步想,则海阔天空。以今日英国的工资水平,大不了,最多找一份职业,生活绝对无问题。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送上英镑500,请你一顿晚餐。想想明天会更好!想想世界上有多少更苦的人!

陈衍俊先生谈到,1987年,李嘉诚来汕头大学出席会议,和他握过手的几个新闻界同行,都敏感地发现,李嘉诚的手心有些发烫,说话的鼻音也洋重了。李嘉诚显然是感冒了,发烧还没退。

连续两天的会议,李嘉诚太劳累了,感冒又加上胃痛。但他仍然不动声色地打起精神坚持着。只是到了会议中间,他才走近我的身旁悄然地告诉我:“我要吃胃药,需要几块饼干送药,能找到几块饼干吗?”学校的人马上去买来肇庆产的菜汁饼干,李嘉诚吃过药,又回会议室开会。事后,他又悄然告诉我:“饼干,我的秘书从香港有带来的,可是一忙,放在宾馆里就忘记带来了。”他又非要交还买饼干的钱,我向他说明,几块饼干,区区小事,不足挂齿,他才作罢。

这件事传开,汕大师生甚为感动。要知道,李嘉诚是汕大的独资赞助人,是汕大的恩公!

有人说李嘉诚的作为带有功利性。诚然,在香港这个商业社会,绝对没有功利意识是不现实的。不过,李嘉诚的体谅和善待他人,更多的是他所受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以及父母对他的谆谆教诲。这种思想,已深深融入他的心灵。

双赢合作,优势互补

建立关系网就是寻求互补性联合。如果没有各方面的关系,业务往往以失败告终。这种联合必须是自然的联合。比如,你分析竞争情况后,发现许多经纪公司只对葛优类的明星感兴趣,于是你决定担任喜剧明星经纪人,但你却缺少喜剧明星的信息。仅此而已。你就必须找家有志于喜剧明星经纪业务的公司合作,由他们负责提供你所需的客户和专业知识。

最大的事业需要争取尽可能多的人合作,而按现代经营理念,利益一致才有真诚的合作,因此,必须把利益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包括你的利益与外来合作伙伴的利益。李嘉诚在这个方面做得极好。

李嘉诚郑重送给儿子两条忠告,除树大招风,保持低调外,另一条是,做事要留有余地,不把事情做绝。有钱大家赚,利益大家分享,这样才有人愿意合作。假如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如果只拿9%的股份,就会财源滚滚。

李嘉诚的箴言,不仅是他对两个儿子的要求,也是他从商一辈子的经验处事准则。

就是这个简单不过的原则,让李嘉诚结交了无数商界朋友,赢得了广大股东和职员的信赖和支持,树立了崇高的形象,为他赢来了无数的财富,并一举登上香港首富、世界华人首富的宝座。

美国《华盛顿邮报》1994年1月24日刊出一篇关于李嘉诚儿子李泽楷的文章,开篇说道:

莫看香港只是个繁荣的小都市,当中不乏自命不凡的年轻才俊。在芸芸众生中,最瞩目而又最惹众人羡慕的,当算是香港首富李嘉诚27岁的次子李泽楷。这位身材瘦小,神情紧张,头发修剪得极短的富家子弟,讲英语时带着极夸张的腔调,使他本身看来像富贵圈中骄纵的小公子。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满招损,谦受益,讲究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就是普通老百姓也懂得以和为贵、财不外露。

利益共享也是中国式经商的行动准则。如果违反这一游戏规则,失去的绝不只是合作者这一个对象。口口相传,失去的将是你的整个商业信誉,继而危及你的整个商业地位。

但是如果把事情反过来考虑呢?如果按照李嘉诚所说的少拿一点,你得到的又绝非仅仅是合作的一方,而且还将包括人们对你的无限信赖和尊敬、无穷的商业机会、少拿的1%的百倍,甚至是千倍、万倍。

显然,李嘉诚一生培养和教导儿子的,与其说是经商的知识,还不如说是做人的学问。因为在他的心目中,做人乃是经商之本,只有首先务这个本,才能成为一个好的老板。李嘉诚本人是一个老板,他希望儿子以后也成为义利相兼、德才兼备的老板。

应当指出,李嘉诚的做法对于老板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为一方面,做人是做一切事业之本;另一方面,今后的商场日益没有那些见利忘义的狡诈之徒的容身之地,只有先辈合法手段进行正当竞争,才能成大事。

像李嘉诚那样做一个遵纪守法、集传统文化和现代观念于一身的现代老板,是今后老板的根本方向。

李嘉诚不但重用你,而且很顾及他们的利益,当事业有发展的时候,会及时让你分享利益。

例如,马世民离职前,在和黄的年薪及花红共计有1000万港元,这个数字相当于港督彭定康年薪的4倍多。至于马世民的其他非经常性收入,则很难计算。

李嘉诚为了增强你对集团的归属感,往往会给他们以低价购入长实系股票的机会。

就在马世民离职的9月中,他就用每股8.19港元的价格购人160多万股长实股票,当日就以23.84港元的市价出手,转手间就净赚2500多万港元。

老板在商言商,皆为利来。李嘉诚懂得体恤你,让你分享利益,从而使集团形成了更强的凝聚力。

在与客卿的合作中,李嘉诚也很善于为他人谋利,做得仁至义尽。

前已提及,杜辉廉也是曾为李嘉诚的事业鼎力相助的一个客卿。

杜辉廉是一位英国人,出身伦敦证券经纪行,是一位证券专家。70年代,英国唯高达证券公司来港发展,委任杜辉廉为驻港代表。在业务往来中他便与李嘉诚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4年,唯高达被万国宝通银行购并,杜辉廉随之参与万国宝通国际的证券业务。

杜辉廉是长江多次股市收购战的高参,并实际操办了长实及李嘉诚家族的股票买卖,因而被业界称为李嘉诚的股票经纪。

但杜辉廉并不是李嘉诚公司的董事,他多次谢绝李嘉诚邀请他担任长实董事的好意,是众客卿中惟一不支干薪者。但他绝不因为未支干薪,而拒绝参与长实系股权结构、股市集资、股票投资的决策,这令重情重义的李嘉诚一直觉得欠他一份重情,总想着寻机报答于他。

机会终于来了,1988年底,杜辉廉与他的好友梁伯韬共创百富勤融资公司,李嘉诚当即决定帮助百富勤公司,以报杜辉廉相助之恩。

杜梁二人各占百富勤公司35%的股份,其余股份,由李嘉诚邀请包括他在内的18路商界巨头参股。

这些商界巨头也得到过杜辉廉的帮助,所以接到李嘉诚的邀请后,便欣然允诺。他们都和李嘉诚一样不入局,不参政,目的仅在于助其实力,壮其声威。

在18路商界巨头的大力协助下,百富勤发展势头迅猛,先后收购了广生行与泰盛,也分拆出另一家公司百富勤证券。杜辉廉任这两家公司主席。到1992年,该集团年盈利已达到了6.68亿港元。

当百富勤集团成为商界小巨人后,李嘉诚等巨商主动摊薄自己所持的股份。其目的是再明显不过了,那就是好让杜梁二人的持股量达到绝对的安全线。

李嘉诚对百富勤的投资,完全出于非盈利目的,他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为了报杜辉廉之恩。

尽管李嘉诚并不想从百富勤赚得一分一厘,但李嘉诚持有的5.1%的百富勤股份,仍为他带来了大笔红利。这是因为百富勤发展迅速,是市场倍受宠爱的热门股,他不想赚钱也得赚钱了。

90年代,李嘉诚与中资公司的多次合作(借壳上市、售股集资),基本上都是请百富勤担当财务顾问。身兼两家上市公司主席的杜辉廉,仍忠诚不渝地充当李嘉诚的智囊。

因为有证券专家杜辉廉的鼎力相助,李嘉诚在股市上更是如虎添翼,挥洒自如,甚至对股市形成了强大的左右力。

李嘉诚最辉煌的战绩在股市,最能显示其超人智慧的场所也是在股市。而被称为李嘉诚的股票经纪的杜辉廉,在其中起了不容低估的作用。

李嘉诚给以丰厚的回报,又使杜辉廉更加专心一致地回报李嘉诚,充当李嘉诚的客卿。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嘉诚得到客卿的大力相助,也是善有善报的延伸。所谓家有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假若自己品质不良,没有梧桐树,又如何引得凤凰来栖呢?

由此可见,一般的商家,只能算精明。只有李嘉诚这样的商界翘楚,才具备经商的智慧。

一些人目光短浅,只贪图眼前利益,做生意时只想着自己独吞。结果呢,往往是一时赚得小利,而失去了长远之大利,可谓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李嘉诚说过,如果一单生意只有自己赚,而对方一点不赚,这样的生意绝对不能干。

他还说,重要的是首先得顾及对方的利益,不可为自己斤斤计较。对方无利,自己就无利。要舍得让利,使对方得利。这样,最终会为自己带来较大收益。

李嘉诚的意思是,为人者与所用的人之间应该利益均沾,这样才能保持久远的合作关系。相反,光顾一己之利益,而无视对方的权益,只能是一锤子买卖,只会使自己的生意做断做绝。

第八章 临渊羡财,不知退而筹划——顶级老板善于经营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