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一个经天纬地的老板
36262100000018

第18章 顶级老板喜欢投资名誉

名誉是最好的广告,投资名誉本小利大。

投资名誉

投资者有两种:一种为利润,一种名誉。前者是经商法则,后者是修身法则。独资兴办汕头大学,是李嘉诚爱国主义的一块丰碑。对李嘉诚本人来说,这也是一件重中之重的大事。

李嘉诚出身书香世家,父辈多是教师,他自己还很小的时候,就曾立下了长大后做一个教师的志愿。即使走上经商的道路以后,他仍希望赚到一些钱后,改行做学问或当教师。另一方面,他深知教育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深知自己从小没能多读一点书,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感到遗憾,因此希望捐资办学,在国家的教育事业上有所贡献。

汕头大学是1981年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广东省省属综合性大学,也是继陈嘉庚独资创建厦门大学之后,中国第二所由海外爱国人士捐巨资兴办的大学。

这所大学位于潮安、澄海、揭阳和汕头市区交界处,背靠峰峦叠嶂,前眺茫茫平原,校园内风景秀丽,夏天清凉宜人,又是一个避暑的好去处。学校附近还有名胜龙泉岩,在巍峨屹立的巨石之下,有一可容纳数十人的天然石洞,岩边还有一股格外清纯的泉水,终年瀑流不绝。岩前尚存古迹翁公书院,是明朝嘉靖年间进士、后官至兵部尚书的蓬州人翁万达及第前用心读书的处所。整个校园看上去雄伟壮观,幽静典雅。

无论是为了物质生活的富足,还是为了精神生活的丰满,人类都要不断追求更深更全面的知识和文化,而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则是实现人类这一追求的载体。可人口达1000万的潮汕地区长期以来没有一所大学,这不能不令这里的乡亲们深感遗憾。

近百年来,不少潮汕人为建这样一所大学努力过,像张竞生、杜国痒、林子肩等人,他们奋斗不已,但终未能实现千万潮汕人的梦想。海外有识之士陈嘉庚先生在毗邻粤东的厦门独立捐资创办厦门大学之后,对粤东地区筹建大学一事也非常关心。他在《论潮州大学》一文中指出,潮州与闽西毗邻,并与嘉兴、海陆丰接壤,地广人稠,人口1000万,尚未有一所大学,诚属憾事。

在潮汕地区创建一所大学,已成为潮汕父老乡亲们的迫切愿望。

1979年,中国开始搞改革开放,汕头市被列入经济特区,因此更需要较多经济管理人才。于是,为了尽快满足潮汕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潮汕地区更加迫切地需要一所大学。在这种形势下,海内外又一次掀起建立汕头大学的高潮。

李嘉诚与全国政协常委、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香港南洋商业银行董事长、汕头大学筹委会副主任庄世平老先生进行了长谈。

会谈中,李嘉诚和庄世平越谈越兴奋,越谈越激动,眼前仿佛已出现了一座规模宏大的汕头大学。

李嘉诚在《我对汕头的希望》一文中,敞开了一个身居海外的中国人爱国报国的诚挚情怀:

教育的重要,是国家的兴亡,社会繁荣的关键。甚至一个机构,一个家庭,其成员教育程度的高低都对其发展前途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教育事业的发展,直接影响时代的发展。一个国家资源丰富,若人才鼎盛,善于开源节流,则自可克服各种困难,使国家逐渐走向繁荣富强。从历史上看,资源贫乏之国不一定衰弱,可为明证。

基于这一信念,我深感人才的重要性,只有选拔人才、培育人才和重用人才,才能使国家走向繁荣富强;选才、养才之功有赖教育。教育事业跟不上,国家就会造成人才缺乏。因此,国家各方面发展的快慢,是和教育事业的成败进退有着直接的关联,教育的成败,是国家强弱的根本原因。我说今日祖国的状况,要使民族素质提高,人民生活改善,从而走上富裕的道路,必须大力发展科技。但要使科技水平提高,则首先要有良好的专业教育,为国家培养大批的有用人才,担负国家重任。

铿锵有力的话语,正道出李嘉诚对祖国早日实现繁荣富强的殷切期盼,也显示出了他在如何达到这一目的上的敏锐目光和独到见解:教育,只有重视教育,大力发展教育,我们的祖国才能迅速走向强大。

李嘉诚仔细考虑了汕大创办的重要意义,考虑了自己毕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以及信守诺言的处世准则之后,说办汕头大学比生意上的得失更重要。1983年5月,李嘉诚在给汕大筹委会的信中动情地说:

近年世界经济衰退影响所及,长实也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各行业倒闭及亏蚀者甚多,他们经济损失十分严重。上述捐赠,在个人今后数年之现金收入,已达饱和,但鉴于汕大创办成功与否,较之生意上及其他一切得失更为重要,而站在国民立场,能在此适当时间,为国家尽心尽力,即使可能面对较为困难的经济情况下,他们也一定要做这件有重大意义的事情。

于是,李嘉诚果断地决定,一定要把汕大办起来。他再三向广东省、汕头市的老板表示:不管将来情况如何,他都要走下去,我李嘉诚如果创办汕大的意志不够坚强,那么,汕大只能成为一个美丽的肥皂泡。俗话说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意义也就在于此罢。

在李嘉诚的大力推动下,汕头大学终于创建起来了。

1986年6月20日上午,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香港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总经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李嘉诚时,专门对其表示感谢。

邓小平说,你为祖国做出的杰出贡献,我是理解的,中国人民是理解的,我代表全国人民表示感谢。

李嘉诚清楚,对于办汕头大学这样的一件大事,如果没有国家老板的支持,是很难办成的,就算是办成了,也无法办好。因此,李嘉诚曾上书邓小平,特别针对师资力量与教育实验设备跟不上专业发展的需要问题,希望邓小平九鼎一言,指示国家教委协助解决如下三个问题:

给予大学更大开放,招揽国际良好之师资,并尽快调派国内优秀人才南下;

给予大学更大权限,在汕大成立研究院,派遣研究生出国,早日学成归来,为汕大服务,使汕大学术水平能达到国际水准;

给予大学更大方便,使国内外有心为汕大贡献一份力量之人士,能为汕头培养科技人才贡献力量。

邓小平很快对此做了批示。国家教委马上落实了邓小平的批示,鼓励汕大进行改革,允许汕大开放办学,并先后从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许多高校抽调了一批学科带头人、系主任和骨干教师支援汕大。

1986年10月7日,李嘉诚在第4次莅临汕大时动情地说:

我把一生的心血放在汕大上了……说句心里话,汕大是我一生最大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件大事,为了汕大我付出了不少心血,为了汕大我破釜沉舟……

在汕头大学的筹建过程中,李嘉诚多次追加捐款,从1980年9月的3000万港元增加到1989年10月的3.7亿港元,一个月后又增至5.7亿港元。前后相比,所赠款项竟比原计划多出近20倍。

李嘉诚还亲自确立了立足粤东、面向全省、顾及全国、对外开放的办学方针和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一心要把汕头大学建设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上有名的高等学府。为此,付出再大的资金与精力的代价,他也毫不吝惜。

之后,李嘉诚在海外组建李嘉诚汕头大学基金会有限公司,参与投资在汕头市兴办的一个10万千瓦的年发电量5亿度的火力发电厂。李嘉诚汕头大学基金会有限公司除了对这一项目投资1000万美元外,还负责代汕大向国外筹借5000万美元。

汕头大学基金会是一个不图利润的组织,其目的在于保证汕头大学和汕头医院的后续资金支持,它的本金及其获得的利息和利润将全部用于此。

李嘉诚不是专业教育家,但他以其治理企业、开拓李氏王国所具有的独特理念,潜心经营汕头大学。李嘉诚说,一所大学要敢于创新,积极进取,绝不能墨守陈规。正如他经营企业时十分重视搜集全面、准确的信息一样,李嘉诚也会在日理万机中抽出时间来搜集有关教育方面的信息,为汕头大学的发展提供先进的办学经验。

巨额的捐献,无数的善行义举,特别是独资创办汕头大学,为李嘉诚和他的企业赢得了极大的声誉,更使他的企业产生了震撼大地的品牌效应。80年代在向海外的拓展中引起世界瞩目。

欲擒故纵

许多成功的大老板,在事业的顶峰,都求一个淡字,这是一种超脱的人生境界。有这样一个流传千古的故事:

战国时的孟尝君有个门客,常常弹剑而歌,歌词无非是报怨没有肉吃、没有好衣穿、没有车马之类,而且给了这个要那个,没完没了。但孟尝君总是尽量满足他的要求。

有一次,孟尝君派这个门客到自己的封地去收租,他到了那里,却把地契和欠据当众烧掉,告诉佃户们说:孟尝君好心免了大家的地租和欠款。使佃户们欢天喜地,对孟尝君感激不已。

后来,孟尝君在朝廷失势被追杀,无处躲藏,多亏这里的佃户收留保护,才逃过了一劫。

原来,这位门客当众烧掉地契和欠据,是为了给孟尝君买义,让他狡兔三窟,以备不虞。

李嘉诚就是这样一个千金买义的人。只不过,他买义的目的是为了赢得人心的支持,以便使自己的事业更加辉煌。

李嘉诚在股市纵横驰骋取得不凡的业绩后,又逐渐淡出股市。从1984年起,他先后实行了三次私有化。

这里所说的私有化是一个专门名词,是指改变原上市公司的公众性质,使之成为一家私有公司。

作为上市公司,长实从股市筹集了大量资金,这些资金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与此同时,长实必须按上市公司的规则运作,接受证交所和证监会的管理及监督,向证交所提交由独立会计师审计的财务报表。上市公司的公众持股量必须在25%以上;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必须向公众股东公开;重大决策,必须经董事局甚至股东大会通过……这些规则,在相当程度上束缚了企业大股东和老板的手脚,是老板所不希望的。因此,在企业获得长足发展,资金问题基本解决之后,李嘉诚决定将长实逐步淡出股市。

根据证券条例的规定,公司上市必须拨出25%以上的股份向公众发售,即使是一家家族性的上市公司,本质上也是公众公司。

公司上市、收购公司以及供股集资,都被称作进取,而将公司私有化,取消其挂牌的上市地位,即是淡出。

其实,淡出也是一种收购形式,只不过取消挂牌后的私有公司,不能再从社会集资,也不再具有以小搏大、以少控多的优势。

李嘉诚将长实旗下部分公司实行私有化,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目前李嘉诚所控的长实系集团够庞大了,仅以长实、和黄、港灯三家巨型公司的规模而盲,已足以获准浩大的集资计划。因此,将部分公司私有化,并不影响长实日后的集资扩张。

其次,私有化以后的公司,将重新变为不受公众股东和证监会制约监督的公司,因而有利于保存商业机密,也不必再像公众公司那样向公众公布财务经营状况。

当然,要实行私有化,还有一个时机选择的问题。骑牛上市、借熊退市是许多股票投资者奉行的法则。股价低迷、股价下落时退市,自然大大有利于向小股东收购股票的大股东。道理谁都懂,要真正掌握好时机,并非那么简单;而要显出大度来,避免小股东的怨恨,则更不容易。而李嘉诚在实行私有化时,却兼顾了这两点,再一次显示了他与众不同的魅力。

1984年,中英就香港前途问题的联合声明签订后,香港投资气候转晴,股市开始上扬。1985年10月,李嘉诚宣布将国际城市有限公司私有化,出价1.1港元,较市价高出一成,亦较该公司上市时的发售价高出0.1港元。

对于这种价格,小股东自然是大喜过望,纷纷接受收购。李嘉诚这次提出私有化,正在牛市之时,付出了较高的收购价格。如果是赶在两年前或等到两年后的熊市之时,再进行私有化,就能够实现低价收购。

对此,有人说一贯善于把握时机的李嘉诚看走了眼,没有抓住实行私有化的最有利时机。其实,李嘉诚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照顾小股东的利益。他说,我们不是没想过借熊退市,但趁淡市以太低的价钱收购,对小股东来说不公平。

1988年10月,长江实业接着宣布将青洲英泥私有化。

长实控有青洲英泥44.6%股权,在私有化过程中,以20元一股的价格进行全面收购,收购价比市价17.7元溢价13%,自然让小股东们笑逐颜开。

收购过程进展顺利,到12月30日收购截止期,长实已购得九成半股权,从而可以强制收购完成私有化。

当初全资控有的青洲英泥是长实系的全资附属上市公司,现在申请摘牌,就变成长实旗下的私有公司了。

李嘉诚在收购嘉宏国际时,却是一波三折,远不如收购国际城市、青洲英泥那么顺利。

嘉宏是长实系四大上市公司之一,综合资产净值为44.57亿港元。在全面收购前,市值为155.09亿港元。

1991年2月4日,长实宣布将嘉宏私有化时,决定以每股4.1港元的价格收购。收购价比市价溢价7.2%,低于全面收购国际城市和青洲英泥的溢价,让小股东们感到有点失望。

此计划一出,便招来一片嘘声,舆论皆说嘉宏的收购价过低,显然会损害小股东的利益。李嘉诚解释说,主要是考虑到嘉宏盈利能力有限,而且其业务与长实、和黄重叠,同时他又声称不会提高收购价格,如有人肯出5港元的收购价,他会考虑出售。

李嘉诚的话未得到认同。在4月10日嘉宏股东会议上,小股东们纷纷提出质询:嘉宏公布的1990财政年度的业绩显示,盈利状况甚佳,年盈利率比上年增加29%,达到了13.16亿港元;另外,嘉宏所控的港灯市值连月上升,也会使嘉宏资产值增高,这都显示出嘉宏的发展前景是较好的。

结果,嘉宏私有化计划在一片鼓噪声中,以不足1/4的支持率而胎死腹中。

这次私有化失败的原因,是收购方对嘉宏的评估与实际业绩产生了很大差异。嘉宏资产估值应该在每股5~6港元的水平上,4.1港元的出价未免太低,显然是肥了大股东,而损了小股东。李嘉诚素来关注小股东利益,这一次却有失长者风度,是何缘故呢?

其间,曾有一个英国基金趁机斥资吸纳嘉宏股票,嘉宏表示不提高收购价,可能与此有关。因为不提高股价,可使那些趁机炒作嘉宏股票者的图谋落空。

此外,小股东反对私有化,除说和黄条件苛刻外,股东们均看好嘉宏的前景,舍不得忍痛割爱,又是私有化失败的另一大原因。

按规定,私有化失败之后,一年之内不得再提私有化建议,李嘉诚只好耐心等待。

1992年5月27日,大限期满,和黄重提嘉宏私有化建议。收购价为每股5.5港元,较停牌前的收盘价高出32%。

对这一价格,小股东们自然无话可说,欣然而受。因此,在7月10日的嘉宏股东会议上,该私有化建议以96.7%赞成票获得通过,最终得以实行。

这次收购之所以成功,是大股东既保全了自身利益,又顾及了小股东利益的缘故。

从此之后,长实系只剩下长实、和黄、港灯三大上市公司了,总市值除银行外仍居全港财团之首。

通过私有化,李嘉诚不再使长实系所有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实绩都暴露于公众面前,这有助于维护商业机密。在许多商业活动中,李嘉诚便有了更多的主动权和灵活性。

当然,对李嘉诚实行私有化的目的,我们未必需要了解,他实行私有化的方式,倒值得我们借鉴。本来,以他的股市经验,完全可以趁股市低潮时,以超低价格将公司收归手中,但他却没有这么做,而是充分考虑小股东的利益,以他们较满意的价格实行收购,充分体现了他的大仁大义。

顺便提到,李嘉诚在董事袍金上的做法,也同样体现了照顾舍己为人的无私精神,同样成为香港商界舆论界的美谈。

李嘉诚出任10余家公司的董事长或董事,但他把所有的袍金都归入长实公司账上,自己全年只拿5000港元。这5000港元,还不及公司一名清洁工在80年代初的年薪。

以80年代中的水平,像长实系这样盈利状况甚佳的大公司主席袍金,一间公司就该有数百万港元,进入90年代,便递增到1000万港元上下。李嘉诚20多年维持不变,只拿5000港元。按现在的水平,李嘉诚万分之一都没拿到。

李嘉诚曾兼国际城市的主席,该公司为他开200万元袍金,李嘉诚全部入长实账号。

与李嘉诚不谋私利的罕见做法比,刘蛮雄大概属另一个极端。1989年度,爱美高系的爱美高股东应占盈利0.47亿元,而董事6人袍金况达0.46亿元;该系华置盈利1.56亿元,董事袍金0.36亿元;该系中娱亏损0.61亿元,董事袍金0.36亿元;保华亏损0.53亿元,董事袍金仍不菲。光刘蛮雄主席一人,年董事袍金达1亿港元,故舆论称他不再是打工皇帝,而是打工上帝。

在董事袍金这点上,李嘉诚问心无愧。他曾与美国《财富》记者说道,确如外界所传,我的董事年薪(袍金)是641美元,这比办事员的工资都低得多。不过,我即使支取1000万美元董事年薪,它比我所做的工作该拿的都少。

业界人士,对李嘉诚拿象征性袍金深表折服,却不敢效仿。有人理直气壮道,董事袍金,是我参与决策管理的契约酬劳,我为什么不该拿?我不是大股东,我一家靠什么吃饭?

不少舆论为此观点推波助澜,说李嘉诚小利不取,大利不放。他每年放弃数千万元袍金,却获得公众股东的一致好感,爱屋及乌,自然也信任长实系股票。甚至李嘉诚购入其他公司股票,投资者莫不步其后尘,纷纷购人。

李嘉诚是大股东和大户,得大利的当然是李嘉诚。有公众股东帮衬,长实系股票被抬高,长实系市值大增,李嘉诚欲办大事,很容易得到股东大会的通过。对李嘉诚这样的超级富豪来说,袍金算不得大数,大数是他所持股份所得的股息及价值。

1994年4月至1995年4月的年度,李嘉诚所持长实、生啤、新工股份,所得年息共12.4亿港元——尚未计他的非经常性收入,以及海外股票的年息。

故有人言,一般的商家,只能算精明。惟李嘉诚一类的商界翘楚,才具备经商的智慧,舍小取大,李嘉诚又是其中最最聪明的人。

但是,凡经商皆是为利,如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李嘉诚能不为眼前利益所动,处处照顾股东和公司的利益,这在拜金若神、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能做到这一点,难能可贵。

不错,李嘉诚确实舍小利,而牟取大利。他拥金据银,却不大撤银纸追求奢侈,而拿出不菲的钱款用之于公益,就此一点,更是难能可贵。

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李嘉诚这种成全他人利益的做法,无疑是得人心的,所造成的良好影响虽然看不见,但时时处处都可能对他发挥良好的作用。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老板尤其是这样。但是,一个高尚或有智慧的老板,却往往首先考虑他人的利益,甚至把自己的利益让给别人,以求人和,以求更大的利益。

名声也是形象

人生中最宝贵的是能够有一个好名声,如俗话所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名誉对人来说十分重要,尤其对老板来说,因为生活腐化,说明他胸无大志,品格卑下,因此必然影响到其商业信誉。

然而许多人有了钱,不但挥金如土,纸醉金迷,而且或招小蜜,或包二奶,绯闻不断。这种现象无论在香港还是在大陆不鲜见。

李嘉诚视名誉如生命。他常说,名誉是我的第二生命,有时候比第一生命还重要。

林燕妮首次赴华人行的长江总部,与李嘉诚商谈广告事宜。奇怪的是,一坐下来,他(李嘉诚)开腔并非谈公事,而是澄清传媒对他的绊闻传言。

李嘉诚说:我跟某某港姐绝对没关系,亦不认识,外边乱讲。

地产商不止一个姓李的,传媒也没有说是长江的李姓地产商,更没描绘该李姓地产商高高额头,戴眼镜,平时好穿黑色西装,说话带潮州口音。李嘉诚确实过于小心,他与林燕妮谈这事,是林燕妮乃是新闻圈中人——香港屈指可数的名牌专栏作家。李嘉诚这般解释,大概想借林燕妮女士之笔,予以澄清。

林燕妮事后说,我们是做广告的,绯闻我们不关心,但他显然十分介意。

《明报周刊》曾刊过题为《一生最怕惹绯闻,视名甚重》的文章,提到某报说一位李姓地产商与某港姐有染,李嘉诚对客户说,他不认识这个港姐,外面乱传。客户并没问起此事,李嘉诚急于澄清,再说李姓地产商有好几个,李嘉诚如此谨慎,可见对绯闻的惧怕程度。

多家香港传媒谈到李嘉诚,若女星欲上前敬酒或攀谈,超人便会逃之天天,惟恐给记者的镜头抓下把柄。

超人亦如一块白璧。谁都知道李嘉诚与夫人庄月明青梅竹马,相敬如宾,情深似海。因此,庄月明过世后,竟无人敢提超人续弦的话题。

视名誉如自己的生命,超人如是说,世人亦如是说。偏偏有这么一个不识相的神奇才女,向超人大献爱心。一忧超人丧偶数载,甚为寂寞;二缘超人魅力超人,为之倾倒。

1995年情人节,《明报》赫然刊出两幅示爱广告。求爱者,是自称无敌浪漫女作家西茜凰,西小姐姿色风采颇佳,常在文中言及被俊男包围。

被西小姐爱上的宠儿,是香港两位赫赫大名的顶尖级人物,一位是首席财阀李嘉诚,一位是第一才子金庸。两人皆有才(财),正如西小姐在电话中回答记者道,才(财)子佳人。

西小姐手书示爱广告,墨字功力不浅,其情愈深,给超人的题字是嘉干骏之长,诚万川之江,取首尾两字,合起来就是嘉诚、长江。西小姐称超人为嘉诚贤兄,可见情妹用心之良苦。

据白广基先生撰文披露,在《明报》刊登四分之一版广告,要9600多港元,两则便要1.9万大元。西茜凰是当官的,薪水约3.5万港元,这个情人节的大礼物占了她过半的薪水,绝对是高消费爱情。

去年,西茜凰的《魅力才子心》出版,她公告各方好友,说超人已向她买了500本留念,希望好友们也帮她一把。

但据闻超人并没有认购,只是她一厢情愿自掏荷包送赠。可见才女是何等的痴情,对她所“爱”的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端的赚人热泪。

西小姐如此露骨泼辣的示爱,超人避退三舍,未有任何反应。故舆论界称,才女单相思,没厘头(没意思),花开终不见果落地。

超人算是虚惊一场。不料,事隔未及一年,一家八卦周刊爆出超人绯闻,似言之凿凿,实春秋之笔。超人恼怒,自在情理之中。这番,连一贯对记者友好的小超人,亦示以颜色。

1996年2月1日《新报》写道:

李超人之子李泽钜,最近荣升了老豆,理应心情甚靓,不过,近期小超人出席海怡半岛商场一间零售集团开幕时,对着老记的态度十分严肃,吓得在场老记以为发生了何事。

虽然当日小超人勉为其难回答了老记多条问题,但小超人三番五次说了一句话,就是《苹果日报》记者在场,我晤(不)讲。相信与《苹果日报》老板的另一份杂志近期对李嘉诚报道有关。据最近一期《×××》封面报道,透露了李嘉诚多年的红颜知己,未知今次小超人对《苹果日报》记者还以颜色,与这篇报道是否有关。

事实上,近日股市大旺,有关长实及和黄的市场传闻不少。若然小超人不作回应,除了令老记食白果之外,投资者亦会十分失望。

我们自然不会轻信李嘉诚的所谓绯闻,根据以往的经验,颇多流言蜚语,经时间和事实证明,纯属子虚乌有。

做人难,做名人难,做有钱的名人更难——李嘉诚对此有深刻体会,但是他坚持洁身自好,不管别人怎么说。因为在他心目中,保持清名并不只是一个名誉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你的品格问题,而他是不允许自己在品格上有污点的。

第七章 人缘就是财源——顶级老板善于经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