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办公室工作:案例、方法与技巧
36226400000085

第85章 学会拒绝

卓别林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学会说‘不’吧!那你的生活将会好得多。”生活于社会的每个人,都有拒绝别人或被人拒绝的思想和行为体验。从公关礼仪的角度讲,文秘公关人员在公关活动中拒绝别人时应学会用语言的形式来实施拒绝。

(1)先在自己的心中有意识地、自觉地形成拒绝所必需的心理准备,培养拒绝所必需的足够的勇气,这是拒绝能否成功的前提。倘若这种自觉太弱了,不但不能拒绝对方,恐怕反被对方所说服。有些人经常在说“不”前,或考虑到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或预感到可能引起双方失去理智的可怕结局,而不能把“不”字或“不”的意思理直气壮地说出来,此后又后悔莫及,造成心理的自我抑制,也许因此失去了最佳的拒绝时机。

(2)要善于措辞,能够不说“不”而使人体会到“不”,使拒绝能实现于模糊和情理之中。以为树立拒绝的勇气后,就能将“不”字挂在嘴边的观念是十分可笑的,因为能愉快而又高兴地接受“不”字的人恐怕是没有的。斩钉截铁的“不”字或直截了当的“我不能”、“这不行”,一定会引起对方很大的不满,增强其攻击性。要尽量避免“不”的这种刺激性,不说“不”而达到“不”的目的,具体方法有如下四种:①多余的敬语会扩大与对方的心理距离。敬语是陌生者行仪的言语,使用了敬语,会扩大心理距离,暗中传达拒绝对方的隐意。一位商人曾很有经验地告诉我们,假若你的顾客在看过商品之后还连连对你发出敬语,说得彬彬有礼,那么这笔生意便没有希望了。事实上,连连发出敬语会使对方感到彼此的距离很远,相求于对方的希望也就不大了。②巧妙的逻辑诱导也是拒绝的一方良药。战国时期韩宣王有一名叫掺留的臣僚。一次韩宣王想重用两个部下,问掺留有何意见,掺留说:“魏国因重用此二人而失去一部分国土。在楚国,也因重用此二人而失去一部分国土。所以这两个人将来会不会把我国也出卖给外国呢?”这样的逻辑诱导,即使不是韩宣王也会放弃重用此二人的心意。这远比“我不同意重用这二人”之类的拒绝要高明得多。③连续不断地说“伤脑筋”、“怎么办”也是达到“不”的效果的又一捷径。有人每逢受托什么事时总会连续地说“伤脑筋”、“怎么办呢”,这实际上是一句另外含有“本来很想答应你委托的事”意味的话,但细一想,他又绝对没有说出所以伤脑筋或不知如何是好的理由来。当你受托办一件事时,可以说:“这种事我还从来没办过呢!唉,真伤脑筋,怎么办呢?”由于不说出“伤脑筋”、“怎么办”的理由,所以对方也不知道如何说服你,最后甚至对方反而要说“对不起”了。即使对方要追根究底地盘问你伤脑筋的原因,你也可继续说:“你要问伤脑筋的理由,我一言难尽呀,真是伤脑筋。”④用迂回寓意的方法加以拒绝就更见功底。西汉时大将军李广利为拉拢司马迁为己所用,派了一个能说会道的门客,把远征大宛时带回的一对白璧送给司马迁。司马迁摸了一下白璧,赞叹道:“这样圆润,这样光洁,真是白璧无瑕啊!”但随即又说:“白璧最可贵处是没有斑痕污点,所以人们才说‘白璧无瑕’。白璧如此,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是一个平庸且品味低下的官员,从来没敢与白璧相比,但如果我收下这珍贵的白璧,那我身上的斑痕污点就多了。”司马迁巧妙地运用了寓意的手法拒绝了李广利的诱惑。

(3)要做好“不”字的“售后服务”。在大多数情况下,拒绝是靠“不”字来实现的,为了缓和“不”字以后对方的抗拒和不悦心理,就应在说“不”时好好地善后。但要紧的是,在“不”之后再想善后的事已为时过晚,必须在说“不”之前,或边说“不”边就想要如何善后。那么,“售后服务”的依据和准则又是什么呢?主要是设法将对方心理上不愉快的事物导向或转嫁到愉快的心理或愉快的事物方面去,让对方感到你的拒绝反而对他有利。日本明治时代的文豪岛崎藤村,曾就一个陌生人要托他写序文的事,回了一封拒绝信,信中说:“来信洽询之事,以目前健康状况来说,实难遵命。这似乎有违知己的希望,心感歉疚,一个并不熟悉作者的人要写出一篇好的序言,是很困难也会令人不放心的。弟曾因为一书请福川兄代撰序言,可看过他写好的序言,实在是难以恭维,因为他根本就没有看过那本书,所写的序言也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这位青年不仅没有因此而责备他,反而对他特别尊敬。此外,当你拒绝某人或某事时,最好能帮他寻找替代物。例如,你接到一个邀请,但你并不想去,但直接拒绝又可能会引起对方的误解。在这种情况下,你最好跟他说:“我很高兴你能邀请我参加,但我实在是有些脱不开身。这样吧,我让某某去,你看好吗?”因为采取了补救措施,一般来说,对方就不会再怪罪于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