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办公室工作:案例、方法与技巧
36226400000073

第73章 秘书应有正确的角色定位

阳光公司的陈副总经理因一项对外业务工作,与李总经理争执起来。后来,陈副总经理在与公司的葛秘书外出乘车中,埋怨李总经理主观武断,不尊重他的意见,导致决策失误,给公司造成了损失。葛秘书知道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因工作意见不同,有些分歧。李总经理是位有能力、有魄力、办事雷厉风行的人,但不太注意工作方法,伤了不少人,对此,职员颇有意见。陈副总经理考虑问题周到,群众关系好,也关心别人,但决断能力差些。从心底里讲,葛秘书个人感情更倾向于陈副总经理。今天,陈副总经理谈起他与李总经理之间的矛盾分歧,分明是想争得葛秘书对他的支持和同情。

葛秘书对此应如何办?

方法一:投其所好,表示对陈副总经理的支持、同情,并对李总经理的缺陷颇有微词。

方法二:维护第一把手的威信,据理力争,摆出李总经理为公司发展作出的种种努力和取得的累累成果。

方法三:直言敢陈,指出陈副总经理把领导之间的分歧公开给下级的做法不利于班子团结,也使下级无所适从。

方法四:保持沉默,对陈副总经理的话不表态,或转移话题,谈其他方面。

方法五:耐心解释,说好话不说闲话,以弥合领导之间的裂痕。

在秘书工作中这种现象经常碰到。“神仙打仗,凡人发慌”,秘书最怕遇到的就是这类问题。在对待领导之间的意见分歧,特别是遇到某些领导在秘书面前或无意或有意或故意地指责、批评其他领导时,秘书人员必然处境尴尬、左右为难。如果处理不当,失去的将不仅仅是秘书角色行为规范,甚至会导致角色崩溃。所以,作为秘书应该把握原则,提高自己处理这类事件的能力。

秘书应该有清晰的角色定位。①认定自己是为领导工作提供服务的人员,从双方工作关系来看,领导处于主导地位,秘书处于辅助地位,不是平起平坐的均等关系。②就我国目前情况看,企业(公司)秘书的服务对象往往是一个领导层,而不是某一个领导人,处理领导人之间的意见分歧时有一个平衡全局的难度。

因此,秘书必须摆正自己与所有领导人之间的关系,坚持有利于领导之间团结的原则,端正行为,把工作做好。领导是生活中的人,而不是神,他们各有自己的思维习惯、工作特点和不同的个性特征,在工作过程中,不可能对所有问题在看法上、处理上完全一致。所以,领导之间产生一些矛盾、意见是很正常的。秘书人员在触及这类分歧、矛盾、误解乃至隔阂时,只可做到心中有数,谨慎从事,尽量减少矛盾,尽己能力,做好协调工作。如果双方矛盾大,下级无协调能力时,不可介入这种纠纷,支持一方而反对另一方。这样不但于事无益,反而会使事态复杂化。在领导之间,秘书不得说不利于团结的话,更不可飞短流长、搬弄是非,将领导之间的分歧捅出去。如果无法回避领导之间的分歧,也只能这样表示:希望领导以大局为重,相互谅解,搞好团结。即使遇到个别领导在自己面前议论其他领导,或发表不同意见,秘书也应保持沉默,或作些解释,说好话而绝不说闲话。

如果葛秘书从个人感情好恶出发偏向陈副总经理,并背后对李总经理提出批评意见,虽然暂时可以满足陈副总经理的心理需求,但这实际上不仅违背了秘书处理领导之间分歧的基本原则,而且会“推波助澜”,使陈副总经理觉得有人支持而自恃正确,可能会向错误的方向越走越远。显然第一种方法是不能采取的。

如果葛秘书摒弃个人感情倾向,用事实对陈副总经理的偏颇之处予以澄清,或者当面公开批评陈副总经理的不是,这样做固然精神可贵,但作为秘书,在领导之间支持一方反对另一方,也是不符合原则的,而且会在领导已有的裂痕间平添沟壑,在今后的工作中也可能会失去一方的信任。故第二、三种办法也是不可取的。

第四种办法,秘书根据自己的角色定位,保持沉默,一语不发。这实际上是一种婉转的表态,即表示不支持谈话者。聪明的人会觉察到自己的失言、失位,并反省自己。这是一种比较机智的办法。此外,秘书人员更可以巧妙地转移话题,谈其他业务或工作内容,或者谈社会新闻等,避开领导谈话的内容,以免介入领导间的分歧。如果怕别人误会自己“圆滑”、“世故”,也可在一方面前说另一方对他的关心,但要避免说教,因为领导懂得大道理。比如,葛秘书举出李总经理关心陈副总经理的一些具体细节,或者举出李总经理称赞、肯定陈副总经理的事例来,就会消除陈副总经理的怨气,呼唤出他深明大义的理性来,增强团结,以达到消除误会的目的。所以第五种办法也不失为好办法。

案例一:一首小诗化干戈

“千里寄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是清代礼部尚书张英当年在京任职期间,收到安徽桐城家人为与邻居争三尺屋基欲动干戈,而特请他回乡助威的家书之后,断然提笔给全家写的一首小诗。

张英是康熙进士,康熙十六年迁待讲学士,旋入值南书记,得圣祖信任,一时制诰(诰即古代的一种告诫性的文章或帝王对臣子的命令),多出其手。后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应该说,张英是当朝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以他手中的特权去处理这件小事,可以说是易如反掌,而这也是那些常常依势压人的小官僚们所习惯的做法。然而张英却没有这样去做。张英的这首小诗传到了故里,家人见字主动让出地基三尺。结果邻居深受感动,随之放弃争执,也效仿让界三尺,双方言归于好。于是两家之间就形成了一条供人往来的六尺宽通道,这条通道就是至今仍在安徽桐城县保存完好的“六尺巷”。

“六尺巷”的故事虽然发生在清代,但对于现在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对我们如何做好协调工作有直接的启示。

(1)张英为人之道难能可贵。作为一代朝廷重臣,身居要职,不倚官势,正人正己,能够“从我做起”,实可谓世人之镜。可以说,“六尺巷”之举,是我们中华民族“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互敬互爱的传统美德的一个真实写照。也难怪家乡父老以此为荣,至今仍在故里以“六尺巷”为张英树碑立传。试想,如果张英专横跋扈,强奸民意,唯我独尊,后果必然会是另一番情形,至少不会有今天“六尺巷”的动人的历史故事。

(2)处理矛盾、解决问题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张英的一首短诗就能化干戈为玉帛,分析起来,其不但决策有方,且诗内含很强的艺术性——化解矛盾的角度选得好。短短28字的一首小诗,有“长城”、“秦始皇”的历史典训,有“只为墙”的双方争端焦点及“让人三尺”的决断。诗谈古论今,叙事说理,语句纯朴且情理交融,可谓深入浅出,出神入化。不但诗脍炙人口,而且事让人心悦诚服。

作为封建社会的朝廷将相,张英的历史功过暂且不去考证,单就“六尺巷”的故事,张英所表现出的文学造诣以及“让人三尺”之举,确实是很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