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组织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主持者,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安排会议的秘书。因此,秘书虽然无权直接主持会议,却可以帮助领导合理安排议题,做好准备,使领导能有计划地控制会议的进程。
提出问题仅是发现,分析问题也仅是论述,而在提出并分析问题后又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或方案,这是秘书思维的重点和关键所在。下面提供一套思路,用这套思路组织或主持会议,理性较强,但如果灵活地而不是按部就班地运用,那么会议的组织者或主持人就会觉得问题考虑得更加周全,会议的质量和效率也会大大地提高。因此,做好会议程序设计对提高会议效率与质量意义重大。
会前准备阶段:
(一)为何而开
基于现状要求还是基于发展需要;是否非开不可;要开,该用什么形式最经济。
(二)目标何在
预测、论证客观效果与经济效益。评价与会和有关人员对本次会议目标的认知性,即评价价值差异。
(三)方案如何形成
方案由谁提出;方案如何提出;产生过程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拟用什么样的相应措施;方案形成的经济效益可行性分析;方案如何提供讨论决策,即程序设计。
(四)方案提交讨论可能出现的情况
方案本身失败或成功的比例有多大;与会人员认可或否决的心理态势如何;与会人员的承受心理、基本素质、业务水平的分析、评价。
会中控制阶段:
(五)实际提交讨论的情况与预测情形之间的差异
方案与现状、目标、手段的可行性、现实性比较;原定目标有偏差怎么办;修正方向、角度和修正值需多大,能多大;各抒己见,各种意见、建议纷呈,又各有利弊或利弊对消怎么办。
(六)讨论趋势:看引导与综合的水平
可能压制某些意见,出现一言堂,一面倒;可能扭转某种僵局,气氛重新融洽;可澄清某种关系、思路,向预定目标进发;一般情况下,取决于主持者的会前准备工作和实际工作经验。
(七)陈述决策依据,交代决定事项前
主持者决策:必须有充分依据,尽量少凭借权力“我说了算”,否则,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主持者决策方案,不能是力求平衡的“混杂物”,而须是与会人员(特别是主管或经办人员)基本认可的最优选择。
与会人员的意见或建议有期望被主持者采纳的心理意向;与会人员对某个问题的认识有可能在讨论中修正,有可能仍坚持己见,也有可能持与己无关的态度。
会末决策阶段:
(八)决定事项的执行、监督和反馈工作的布置
有可能,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须修正或中断方案;有可能,执行者见执行方案有难度,或其他原因,擅自改变方案或迟迟不予执行。
必须明确:决定事项的执行单位;检查执行的单位(若权限不明,须用有效手段宣布);完成(执行)决定的要求(时间、质量、数量等);检查执行的标准、职责等;出现特殊情况的处理方案(或手段);方案执行情况的反馈单位或人员。
(九)总结、分析相关因素,筹划下一轮会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