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办公室工作:案例、方法与技巧
36226400000037

第37章 古文的启示

《古文观止》中有三篇文章非常值得当今的秘书学习,它对学会如何处理与领导的关系,如何为领导提供辅助决策建议大有好处。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写的是左师(官名)触龙以叙家常的方式,非常巧妙地平息了赵太后的怒气,说服了赵太后,让她的爱子长安君到齐国当人质,从而使齐国出兵救赵,解了赵国之危。文中详细地描绘了人物的行动和对话,形象地揭示了人物心情的变化,成功地表现了触龙善于揣摩人的心理、善于进谏的才能。

诸葛亮的《前出师表》一文,说的是诸葛亮受先主刘备托孤的重任,辅助后主刘禅执政。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进兵汉中,准备北伐曹操,以图中原。他深感刘禅软弱无能,不无内顾之忧,因此在临行前上表劝诫。表中分析了当前的形势,提出了可以依赖的文臣武将,劝告刘禅奋发有为,励精图治,要“亲贤臣,远小人”,虚心纳谏,不要“妄自菲薄”、“塞忠谏之路”、以完成“兴复汉室”的未竟事业。文章感情真挚,语言恳切。

《陈情表》的作者李密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学。蜀汉灭亡之后,晋武帝征其为太子洗马(官名),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为由,辞不应征。文中陈述本人遭遇不幸,处境艰难,从而提出“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大道理和祖孙相依为命的苦衷,最后乞求终养,文章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以上这三篇古文,有三点是相同的。①都是臣子向君主递送的奏章或当面向君主进谏。用秘书工作里的话说,都是下级向上级的请求、报告。②都是在危难或危急关头与君主打交道,带有明显的风险性。③这三篇文章的艺术属性都很高,一直为世人所推崇。作为秘书,这三篇文章给我们的启示是:

(1)要深思熟虑,善谋大事。赵太后从不肯让爱子当人质,并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到高高兴兴地让触龙去安排她的爱子当人质,这中间充分表现了触龙的深谋远虑。赵太后一时爱子心切,不肯让儿子去当人质,其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其子若能去齐国当人质,不仅可解赵国之危,而且可使她的儿子有功于国家,不至于日后“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正是出于这样的长久之计,触龙才反复向赵太后阐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并最终使赵太后接受了他的劝告。诸葛亮之所以要上表劝刘禅,为的是刘备未竟的“兴复汉室”的事业,其耿耿忠心,跃然纸上。

(2)要出以公心,不计名利。在与领导相处的过程中,要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对领导者的正确决策、指示,要坚决贯彻落实;对领导者不全面甚至错误的主张、意见,要及时提出来。那种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过多地考虑个人得失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触龙在赵太后怒气冲冲、阻塞言路的情况下求见她,其勇气和胆量是非常令人敬佩的。赵太后的身边大臣进谏无效,赵太后又发了怒,难道触龙就不怕赵太后一怒之下杀了他?可见触龙能够挺身而出,正是由于他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一心为国家,为赵太后的爱子作长远打算。所以,当赵太后回心转意之后,对触龙言听计从,也就不难理解了。

(3)要情真意切,打动人心。李密何以凭一篇《陈情表》而使君主感动,关键是一个“情”字。从李密的《陈情表》中,我们不难看出,下级要说服和打动上级,最要紧的是要做到合情合理,入情入理。情是从心底发出来的情,理是于人于国可以接受的理。如果犯简单化、片面性等毛病,就不能收到预想的效果。

(4)要以诚为本,胸襟坦荡。触龙为赵太后的爱子作长远打算,体现了一个“诚”字。诸葛亮的《前出师表》更体现了一个开国重臣对后主刘禅的赤诚之心。尽管刘禅昏庸无能,不能听别人劝告,但诸葛亮担负先主刘备托孤的重任,为完成“兴复汉室”的未竟事业,还是敞开胸襟,一吐为快。既毫不隐讳地劝诫刘禅“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又一一点明可以依赖的文臣武将;既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隆兴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的历史教训,来警醒刘禅,又用先主刘备“三顾茅庐”的英明之举来启迪刘禅,其用心良苦,实为后人赞叹。没有对国家、对君主的赤诚之心,诸葛亮是不可能如此言重,也不可能说得如此明白而不加掩饰的。因此,在与领导相处的过程中,部属对领导者以诚相待是很重要的,只要你诚心诚意、真诚恳切,即使一时说错话、办错事,领导也会体谅的。怕就怕居心不良、言不达理。如果那样,即使你满腹经纶,也是没有什么用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