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新课程校长必读书系——课程改革新实践
36222800000040

第40章 福建省高中新课程改革(4)

高中新课改方案出台后,部分校长、教师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就认为:学分由学校认定,学生学满规定的学分就可毕业。那么十二年前建立起来的作为衡量高中学生能否毕业的会考,将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可以取消;再实行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统一发布成绩的全省会考与新课改理念相悖。当年原国家教委推出会考制度,也是作为高中教育整体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旨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群体素质,纠正以高考成绩片面衡量学校、教师、学生的不合理倾向。实践证明:高中会考制度在转变教育理念、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强制其面向全体学生,依照部颁教学大纲进行教学,纠正学生群体性偏科倾向,评价与促进高中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我国会考制度都得到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的认可,我国高中毕业生赴国外高等学校留学深造,都要求出具省级高中会考合格证书。只是由于随着会考社会功能的日益弱化,考试和评估对学校和师生又总会有一定的压力和负担,教育部又把是否继续实施会考的决策权下放省里等原因,使会考的作用受到学校(特别是重点学校)的质疑。

四、福建高中新课程教学实行“不培训不上岗”

福建省高中新课程师资培训日前启动,来自全省229所达标高中的校长、教育管理者等400多人参加了第一期高中新课程通识培训高级研修班学习。至12月底,共有1400多人参加这项培训。到2007年,福建省已完成以新课程为核心的新一轮高中教师全员培训任务。

福建省于2006年9月普通高中起始年段全面进入新课程实验。根据要求,高中新课程师资培训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拟执教新课程的高中教师都须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未经岗前培训的教师不能实施新课程。

根据安排,2005年为福建省高中新课程师资培训启动阶段,省教育厅将完成对614所高中校长和教育管理者等共2027人的培训,以及学科培训者和骨干教师的培训。同时,各设区市组织开展高中通识培训;各县(市、区)组织高中教师进行通识培训的学习辅导。2005年为福建省高中新课程师资培训全面开展阶段,2006年至2007年为深入开展和巩固阶段,全面完成以新课程为核心的新一轮高中教师全员培训。

附:福建省福州第二中学学分制管理实施方案

(经校行政办公会议通过,决定本方案从2002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正式实施)

一、实行学分制的背景

(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目标是:构建体现普通高中教育性质,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课程体系,为每个高中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构建起充分体现“基础性、多样化和选择性”高中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高中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高中新课程体系的实施要求建立相应科学的管理制度。普通高中全面推进和实施学分制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学分制(学年学分制)”——高中课程改革的制度保障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需要相应的教育制度和教学管理模式作为保证,从而获取最佳的效果。普通高中全面进行教育制度和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实施以“学生和课程”为管理对象的“学年学分制”,能保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因为“学年学分制”强调学校课程的多元组合和个性化教育原则,强调“以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为本”,保证普通高中课程“基础性、多样化和选择性”改革目标的实现。

(1)有利于高中“多样化、可选择”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满足高中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实施学分制管理,着眼点在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学校根据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增设适应学生发展需要和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选修课程,构建适应面向全体学生、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高中教育课程体系,在保证学生达到基本教育目标的同时,为学生的发展拓展了新的学习天地。同时,实施学分制要求学校建立相应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使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学习课程、主讲教师、学习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张属于自己的“学习计划和课程表”,有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和内容,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2)有利于建立适应普通高中教育的“激励和导向”机制。实施学分制管理,强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生活的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营造一个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开放性的教育环境,激发不同类型和学习差异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长与潜能的充分发挥,形成适合学生发展的激励机制。通过学生的自我选择,自主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为充分的发展,成为学校教育成功者”。

(3)有助于高中生人生规划能力和独立人格的养成和培养。学分制的实施,强调在学校和导师的指导下,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和计划,规划发展方向,并在实施过程中使其不断完善。这将有助于激发高中生自主性学习兴趣、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和学生终身学习能力、适应社会生活能力、规划能力和独立人格的培养,使每一个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得到最为充分的发挥和发展。此外,还将有助于普通高中课程的重建、教学制度和学校管理制度的改革,以及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实施,在制度上提供保障,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种不同类型学生的发展愿望和学习需求。

二、实行学分制的积极意义和作用

(1)建立了一种导向、激励和制约机制,有利于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学生学什么,怎样学,需要学校安排和教师的引导。在高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学生重视高考课程的学习,轻视非高考课程的学习,学校组织一些活动很困难。学分制根据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适应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增设了进行思想教育、反映现代科技成果的选修课、活动课,在保证学生达到基本教育目标的同时,为学生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学习天地,并且把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计入学生学分,纳入教师的业绩考核。学生达不到学分的基本要求,不仅不能获得荣誉和奖励,而且必须补修合格后才能取得毕业证书;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深入钻研和加宽选修某些课程,获得奖励学分。实行激励性与制约性的结合,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因材施教,变软指标为硬指标,变抽象空洞为具体实在,有利于学校全面贯彻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增强了学校办学的自主性,有利于挖掘学校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效益。各学校所处的社会环境、学校基础和条件、生源状况各不相同,所以,普通高中应在贯彻教育方针,实现高中教育目标的过程中,体现自主办学,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提高教育效益。实行学分制,开设一系列选修课、活动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科技培训、体育锻炼、艺术熏陶。选修课、活动课的科目设置,学校既要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也要努力创造条件,调动学校一切教育资源,体现了实现教育目标的自主和能动作用。是一种自律行为,因而增强了实效性。

(3)体现了主体性教育思想,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因材施教。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人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主体性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只有双方的主体作用都得到充分发挥,并且配合协调,教育才能收到最佳效果。由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自身努力等方面的不同,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学生,既有共性的相似,又有个性的差异。因此,素质教育强调,不仅在整体上要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得到较好发展,而且促进每个学生在自己现有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即“好”的学生发展得更好,一般学生尽其所能的发展,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感到成功而不是失败。实行学分制,改革课程设置,增设选修课、活动课,而且选修课程设置内容广泛,学生有自主选择的主动权,有学习时间、空间上的保证和教师的教学指导,这样,学生就可以自主地或者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个别指导,使学生的发展各得其所,达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三、学分制的实施策略

高中教育实施学分制改革,是高中教育改革和高中课程改革的制度保障,是学校全方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系统工程,涉及高中教育思想、人才模式、管理体制和学校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方式、管理机制等诸多方面的一系列改革。因此,高中学分制的实施必须置于高中教育整体改革之中,注重改革的方向和实施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