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优秀教师转变角色的18个细节
36182800000006

第6章 教师转变角色:应确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5)

“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就教学而言,交往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师生间的对话。作为对话的一方,教师处于强势地位,更担负着引领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发挥教师应有的作用。下面以案例剖析的形式,阐释一下师生对话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不要只看结果而忽视对学生正确思维过程的探究

数学课上,《正比例函数》的第二课时,教师提问其图像是什么?一学生答到:“正比例函数的图像组成一条直线。”数学教师给予了否定。

乍听起来,这么表述是不对的,可细想一下,这位学生说得一点都不错:正比例函数不就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一条直线吗?只要在其回答语句中的“图像”后面加上“是由点”,在“组成”的后面加上一个“的”即“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是由点组成的一条直线”,就非常正确了。教材中特别强调其图像形成的原理,这位学生在回答中说出“组成”,说明他领悟了正比例函数的形成过程,掌握了知识的要点。只是语言的表达有点问题,但这是语文问题,不是数学问题,所以在数学课上,教师要敏锐地把握学生回答的本意,数学的内容回答对了就要给予肯定,至于语言表达上的问题,在肯定基础上再给予帮助,更利于学生的成长。

(二)还学生以完整真实的思考,教师不宜简单地过渡或暗示

物理课上,课题是《电阻的串联》,教师先设问:“现在只有阻值分别为1、2、3、5欧姆的电阻,数量很多,怎样得到10欧姆的电阻?”学生很自然地说到把两个5欧姆的电阻连在一起等方法。教师接着就很高兴地说:“很好,今天我们就学习电阻的串联。”并板书课题,接下来指导学生做实验验证猜想。实验结束之后,教师安排道:“实验证明后再用我们学过的欧姆定律推导一下。”学生便领命去推导了。

按物理学的原理,设想要得到实验的验证,接下来应该是导入实验,而不是急着板书课题,更重要的是,学生虽然猜想把小电阻连在一起可以获得大的电阻,但此时还不知道什么叫“串联”,这个名词应在猜想得到证明以后才能正式列出,并为“并联”埋下伏笔。这一过程表现出教师未能摆脱以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过早地把结论告诉给了学生。还有,实验和理论推导共同组成验证某个猜想成立与否的充分条件,教师在引导时应指出“实验验证依然存在偶然性,所以有必要用理论予以证明”。此时,学生才会思考理论证明的方法,教师不能急着告诉学生用欧姆定律,而应让学生进行一次真正的探究,寻找实验以外的证明方法。这才是真实的探究,这样的探究多了,学生才能形成较高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要适时地追问学生的发言,追问其思考过程,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明白发言者叙述的内容

七年级数学课,课题是《找规律》。教师导入:“用什么方法能测出金字塔的垂直高度?条件是只能用米尺。”一个学生马上回答:“用影子。”教师立刻评价道:“你真聪明,古人就是利用实物与影子的关系测量高大物体高度的。只要我们善于动脑,就会发现许多事情都有一定的规律,今天我们就找一找日历牌上的规律。”接下来就进入了教材设计的内容。该导入表面上看很不错,可细究一下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作为刚入初中的学生,一般说不清用影子测量物体高度的原理,即使前面回答“用影子”的同学也不一定能说清楚,因为要用到相似形的知识,而这部分内容是以后才能学到的。教师用一个几乎所有学生都不明白的事例做导入,能起到激趣的作用吗?不过,只要变通一下,该事例也可以使用,当听到学生说用影子时,再追问一句:“你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如果学生能说清楚的话,可以借机表扬他认真读书的习惯,提前学懂了高年级的知识;说不清楚也没关系,教师通俗易懂地解释出来。学生只有弄懂了这个道理,才能真正产生一种探索规律的热情,对接下来的学习才有帮助。

(四)培养学生随时质疑的习惯,解决部分学生对某些知识的不理解

在化学习题课上,教师给学生出了一道选择题:下列哪类情况最浪费水资源,A.灌溉农田;B.工业用水;C.生活用水。有不少的学生选择B。教师很生气:“教材中有原话,明确指出目前浪费水资源最严重的是灌溉农田。怎么就不认真看书呢?我在讲课中也提到了,怎么就记不住?这么简单的题还做错?”

这道题简单吗?如果学生认真看了书,如果学生专心听了课,这道题真是简单。可是否还有另一方面的问题呢?如果教师在要求学生看书和听讲时,都能随时提出自己的疑问,请求解答,是否就会有学生质疑:农田是怎样灌溉的,每亩地要多少水?哪些工业需要水,需要用多少?全国每天的生活用水大致是多少?或者直接问“农田灌溉为什么是最浪费水资源的?”实际上这些问题学生的确是不甚明了的,所以才依据自己的感觉选择了B。因此教师不能把书上有或讲过当成学生答对的理由,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思考的状态,才不至于忽略某些问题,换句话说,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理解程度,不能只顾自己把知识讲完。这样做看起来有些浪费时间,但这样却可以“学过不忘”,这也是真正的高效率,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这一点更有价值。

(五)在课堂环节的过渡上,要按学生的学习表现确立知识间的过渡方式,而不死守原有的设计

物理课上,学生们在连接电路,由于导线不足,有一组学生用了金属曲别针,教师评价完连接的电路后问:你为什么用了曲别针而没用纸绳连接呢?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很自然地导入到“导体和绝缘体”的学习中。学生用曲别针连接电路是教师课前没有想到的,并且他在课前设计的从电路到导体和绝缘体的过渡也绝不是这样,可教师却抓住了学生在实验时的一个细节,完成了一个精彩的导入。

课前,教师会进行教学设计,但绝不能当成一成不变的程序,一定要依据学生的学习实际灵活地调整,这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与此对应的,在设计教学流程时,不要把环节安排得过于细致,而要在吃透教材、把握课标上多下工夫,课堂教学要从整体上把握,不宜事先准备得详尽备至。

4.从教材的执行者到知识的建构者

在新课程环境中,教学过程被看成是师生双方积极主动、共同发展、动态生成的过程。在建构主义看来,这一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而非单纯的“客观知识”传递过程。教案、教参、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资源,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教师需要进行资源的整合、分割和重新积极构建,然后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形成丰富多彩、富有情趣、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把教材的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的、生成的教学资源,把课堂的“复制知识”转变为动态的、生成的课堂,从而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这个方面来看,不仅仅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和知识资源的建构者,教师更要把自己置于开放的环境中,成为课堂资源的积极建构者。

一、善于活用教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需要教师善于运用。教师应树立“教材是范例”的观念,创造性地处理、使用、活用教材,既要根据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又要根据需要合理地增删、调整、组合、选择、处理教材,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浙江省的华老师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课堂凸显生命的活力。

(一)借助媒体,展现教材的直观形象

中小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依赖具体的、直观的感性事物作支撑。因此,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选择难易程度适当的教学内容,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增加视音频材料、教学模型、Flash动画等,制作成相关课件,以增强教材内容的形象性。

以七年级《区域的故事》为例,教师可以利用视音频材料或Flash展示深圳、楼兰、锡尔弗普卢姆的变化,同时大胆增加家乡的变化,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各地不同的变化,这不仅浓缩了教材内容,能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变化,比较其变化的不同,而且有充足的时间探究产生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在探究变化的重要原因是人类活动造成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家乡在发展时应值得注意的问题。这样既丰富了教材内容,又增加了思维的深度——体会人类活动与环境的互相影响,探讨家乡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教师的点拨、引领下,把思维引向深入。

(二)联系实际,凸显教材的生活本色

国外的研究成果认为,“教材必须是取自于学生的生活、周围的社会环境,由教师呈现后立即就能抓住学生心灵,并促使他们投入身心地去深入探究的材料”。设置生活化的教学情景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责任感,焕发求知欲,形成强烈而持久的心理动力。因此教学设计应把教学内容还原、转化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生活原型或例子。

以九年级《角色与选择》为例,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设计,通过设计某个家庭生活的变化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探究作为生产者、消费者、经营者在市场经济中应该扮演的角色,以及各自的权利和责任。

1.情景一:晓添有一个幸福的童年,爸爸是动力机厂的一名普通工人,工厂的效益好,她爸爸的工资收入很可观;妈妈是丝厂的一名会计,工作轻松,收入也不错。可是,当她读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再也看不见爸爸、妈妈的笑容,她的要求也不能有求必应了。因为爸爸、妈妈的国有企业面临着改制,他俩都要下岗了!这该怎么办?

2.在学生出谋划策后设置情景二:听了大家的建议,晓添的父母亲重新振作起精神,积极地去寻找新的工作。经过调查,她父亲打算开一家上档次、有品牌的皮鞋店。而晓添妈妈不舍得放弃她热爱的会计工作,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她报名参加人才培训中心的会计电算化培训班。半年以后,妈妈完成会计电算化培训班的培训,就到人才交流市场去应聘,可是她看到了“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的情景。此情景可激发学生对经营者、生产者的权利和责任进行讨论。

3.情景三:一年后,由于晓添爸爸的合法经营,讲信誉,皮鞋质量好,皮鞋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妈妈也找到了一份会计工作,一家人又过上了幸福生活。这不,他们一家三口又去下馆子了!正当吃得高兴时,晓添发现她最喜欢吃的菜里竟然有一只死苍蝇!然后从一家人对此问题的不同态度引出对消费者的权利和责任的讨论。

由于上述情景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且环环相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单纯的“照本宣科”效果要好得多。

(三)渗透人文,展示学科的独特魅力

人文学科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精神指对人的关注,对人之所以为人的思索,以及对人的尊重。人人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才能构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理想,才能有效抵制和纠正物质文明发展中伴随的价值理想的失落,才能真正达到实现和谐社会目标的要求。

如九年级《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有关媒体的报道(如“红心鸭蛋”的出现),让学生列举类似的事例并说明其危害,在此基础上探究:假冒伪劣产品不断出现是谁惹的祸?为什么以前没有而如今却屡屡出现呢?科技的进步给我们带来兴旺发达的同时还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弊病?通过这些讨论,能使学生把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进而更加关注鲜活的现实生活、关注社会,体现了“教育即生活”和“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如何应对市场经济与科技进步的负面效应?尝试从道德、法律的角度去解决。教师通过展示有关格言,让学生感悟道德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教学处理,既超越了教材,也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知不觉受到了教育,提升了人文素养。

(四)鼓励探究,还原知识的综合过程

例如九年级《一道难解的题》的教学,教师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古楼兰的消亡”,引导学生探讨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再结合地图,让学生自己分析塔里木河流域自然环境特点及城市分布的特点和原因,探究塔里木河萎缩和流域内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进一步说明人类发展给资源、环境带来的变化;通过对塔里木河整治方案的选择,加深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既有对地理、历史等知识的整合,又培养了学生从不同角度、综合多种知识探究社会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师在活用教材时,应努力开发多样化课程资源,丰富学科课程内容,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自由发展,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使自己成为实践的研究者、探索者。

二、构建和谐的课堂

和谐,是一个独具时代意义的字眼,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和谐是整个社会的追求,和谐同样也是现代教育的要求。因为和谐能够产生动力,提高效率,产生最佳效益。课堂,是凸显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是彰显师生生命的场所。怎样的课堂才能让我们聆听到生命生长的声音,捕捉到生命绽放时最精彩的音符呢?奏响和谐课堂的琴弦,是每一位师生心中瑰丽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