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荒原生命的奇迹
36173200000009

第9章 沙漠中的植食哺乳动物(3)

小贴士

由于偷猎的原因,非洲野外的旋角羚数量已经极度稀少,因此,很多动物园都圈养了旋角羚,从而对其进行保护。

旋角羚是群居性动物,通常5~20只结成一群,由1只老雄羚率领。旋角羚群经常为找寻足够的食物而不断进行长距离的迁移。旋角羚有极强的适应干旱沙漠的能力,它一生中极少饮水,一般在晨昏及夜间活动。

旋角羚的怀孕期特别长,约10~12个月,一般在冬季或早春产仔,每胎1仔,产仔后立即又进行交配。

喉部肥大的动物——鹅喉羚

鹅喉羚的体型与黄羊相似,体型较小,体长约为100厘米,尾长约为12~14厘米。雄性鹅喉羚在发情期喉部特别肥大,状似鹅喉,因此得名。雄性鹅喉羚的角较长且微向后弯,角尖朝内;雌性鹅喉羚的角较短。鹅喉羚的体毛呈沙灰色,吻鼻部由上唇到眼色浅呈白色,腹部、臀部呈白色,尾巴呈黑褐色。由于鹅喉羚的尾巴在平时不停地摇摆,故又被称为长尾巴黄羊。

鹅喉羚属于典型的荒漠、半荒漠动物,通常栖息于海拔2000~3000米的高原开阔地带。鹅喉羚是群居性动物,经常4~10只一起集成小群活动。到了秋季,鹅喉羚会汇集成百余只的大群作季节性迁移,有时还与野驴混群活动。

鹅喉羚的耐旱性很强,其食物主要是冰草、野葱、针茅等草类。鹅喉羚喜欢在开阔地区活动,尤其是早晨和黄昏觅食频繁。鹅喉羚在觅食的时候常将尾巴竖立,并且横向摇动。

小贴士

由于工农业开发、过度放牧等人为因素及气候变化的影响,鹅喉羚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加上人为猎杀,导致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多年来鹅喉羚在宁夏踪迹难觅。

鹅喉羚一般在冬季交配,夏季产仔,每胎1~2仔。雌鹅喉羚产仔后与幼仔组成群体,雄鹅喉羚则单独活动,或者与其他雄鹅喉羚结成小群。

鹅喉羚的奔跑能力很强,善于在开阔的戈壁滩上迅速奔跑,或在沙柳丛中穿行。性情敏捷而胆怯,稍有动静,刹那间就跑得无影无踪。

家驴的祖先——非洲野驴

非洲野驴被认为是驴的祖先,是马科的一种。它们生活在东非的草原及其他干燥的地区,有2个亚种,即努比亚亚种和索马里亚种。努比亚亚种主要分布在努比亚和厄立特里亚,努比亚野驴外貌和驴一样,斑纹越过肩膀;索马里亚种只分布在索马里地区,其背部有细长深色的斑纹,此外索马里野驴的脚部有黑色横间的条纹,像斑马一样。在非洲野驴的颈背均有竖挺黑色的鬃毛,它们的耳朵颇大且有黑边,尾巴亦是黑色结尾,蹄较纤细,为脚的直径。

小贴士

成熟的雄性非洲野驴会保卫自己约23千米大小的领域,并在边界摆放粪堆作为重要的记号。由于身形的问题,它们在领域中不能驱赶其他雄性入侵者,反而会容忍并当做从属看待。

非洲野驴体长约200厘米,尾长约42厘米,重约275千克。它们的耳朵比亚洲野驴的耳朵长,前腿内侧有一块黑色圆形裸斑。其体表的毛短而平滑,为浅灰色至黄褐色,不过腹部及脚部则为白色。非洲野驴的鬃毛很短,肩部有一道黑色横纹,尾部末端有长毛。

非洲野驴具有能适应干燥环境的身体构造,对水源要求不高,主要栖息于干旱或半干旱的裸岩荒漠地区,耐热性极好。它们以沙漠植物为食,主要为草、树皮及树叶等。

非洲野驴喜欢群居,一般10~15只为一个群体,每个群体由一头机警的雌驴带领,在晨昏温度较低的时候出没,正午时它们会在石山附近寻找阴凉处休息。即便是粗糙的山石,它们的行动也依然迅速敏捷,步履稳健,起跑速度可达50千米/小时。

动物界的明星——普氏野马

普氏野马又称准噶尔野马或蒙古野马,主要产于新疆的准噶尔盆地和蒙古国的干旱荒漠草原地带。普氏野马的体型十分健硕,体毛为棕黄色,向腹部渐渐变为黄白色,腰背中央有一条黑褐色的脊中线。

普氏野马与家马的区别有:第一,普氏野马的鬃毛逆生直立,而家马的鬃毛则垂于颈部的两侧;第二,普氏野马的耳朵比家马小而略尖;第三,普氏野马的额发极短,而家马则具有长长的额毛;第四,普氏野马的腿比家马的腿短而粗,腿内侧毛色发灰,蹄型比家马小,高而圆;第五,普氏野马的尾基着生短毛,尾巴粗长几乎垂至地面,而家马自始至终都是长毛;第六,普氏野马的染色体为66个,比家马多出一对。

野生的普氏野马一般生活在开阔的戈壁荒漠或沙漠地带,通常成群游荡,普氏野马的群体小的有3~5只,大的有十余只。普氏野马的群体之间在进食之后常互相清理皮肤,有趣的是,双方清理的都是同一个部位,当一方改变部位时,另一方立即相应地改变。有时,普氏野马也会自己进行自身的护理,主要方式包括打滚、自我刷拭和驱散蚊蝇等,特别是在沙地上。

普氏野马的感觉十分灵敏,警惕性高,奔跑能力强,昼夜活动,但以夜晚为多。普氏野马的食物主要是荒漠上的棱棱草、芦苇、红柳等植物,其饮水量也很大。

普氏野马的发情期为一年四季,不过以春夏季为主。普氏野马发情时表现主要有:精神兴奋、食欲减退、烦躁不安、起卧不定、互相嗅闻等。雌性普氏野马的发情周期为22~28天,持续时间为5~7天。雌性普氏野马的怀孕期约为307~348天,翌年5~6月产仔。幼仔刚出生时为浅土黄色,2小时后即可吃奶。3岁左右性成熟,寿命为30岁左右。

雄性普氏野马之间常为了争夺领群的地位而进行争斗,其争斗的残酷性和凶悍程度比家马要强烈得多。雌性普氏野马之间也有一定的攻击行为,主要是出于护食和阻止其他雌兽与雄兽交配。

小贴士

普氏野马叫声的种类很多,争斗开始时发出声调尖而单一的吼叫;失群时发出声音洪亮而高亢的呼唤信号;感到某种满足时就发出轻微的喉音;反感时则发出尖而细的声音。更多的情况是打响鼻,表达的情感也十分复杂,大多为恐吓对方。

由于荒漠戈壁地区缺乏食物,水源不足,还经常有低温和暴风雪的侵袭,所以普氏野马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再加上人类的捕杀和对普氏野马的栖息地的破坏,更加速了普氏野马消亡的进程。在近100年的时间里,普氏野马的分布区急剧缩小,数量锐减,在自然界濒临灭绝。现在大多数人认为,如果自然界还有残存的普氏野马,其数量也极少,甚至不能形成种群,所以野生的普氏野马很可能已经在自然界消失。

可可西里的骄傲——藏羚羊

藏羚羊又叫藏羚、西藏黄羊,属于偶蹄目牛科动物。主要分布于我国青海、西藏和新疆,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珍稀动物。藏羚羊是我国特有物种,被称为“可可西里的骄傲”,它们常集成几十只到上千只不等的群体,生活在4000~5100米的高山草原和高寒荒漠上。

藏羚羊体长约1米,体毛丰厚绒密,呈黄褐色或淡褐色,腹部呈白色,面额和四肢有醒目的黑斑记。雄藏羚羊长有两只长而直的角,雌藏羚羊没有角。藏羚羊的听觉和视觉非常发达,四肢强健而均匀,动作敏捷,善于奔跑。它们生活的地方寒冷而缺氧,许多动物在这样的海拔高度不要说跑,就连挪动一步也要踹息不止,而藏羚羊在这里却可以60千米/小时的速度连续奔跑长达30千米,使许多猛兽望尘莫及。

藏羚羊主要在清晨和傍晚觅食,一般没有固定的栖息地。它们生活的地方植被稀疏,只有针茅草、苔藓和地衣等低等植物,而这些就是藏羚羊赖以生存的美味佳肴。食物比较贫乏的冬春季节,它们的觅食时间会延长,所以有时白天可以看到藏羚羊在四处活动。狼是藏羚羊的主要天敌,它们常以穷追的方式捕食幼羊、老羊和受伤的羊。夏季,藏羚羊沿固定路线结群向北迁徙,到达产仔地时,它们的群体数量可达3000只以上。雌羊6~7月产仔,每胎1仔,然后它们就返回越冬地与雄羊合群。藏羚羊的寿命最长可达8年左右。

在藏羚羊重要分布区,我国先后建立了青海可可西里、新疆阿尔金山、西藏羌塘等自然保护区,成立了专门的保护管理机构和执法队伍,定期进行巡山和对藏羚羊种群活动实施监测。藏羚羊现存种群数量有7~10万只。

藏羚羊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也是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严禁进行贸易活动的濒危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