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荒原生命的奇迹
36173200000003

第3章 走进沙漠(2)

沙漠气候形成的原因

热带沙漠气候的形成受以下因素影响:

第一,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副热带高压的形成是由于赤道上空的空气在副热带上空聚积,产生下沉气流,致使低空气压增高,属暖性高压。由于该地区盛行下沉气流,所以副热带地区天气一般都是晴朗干旱。

第二,受干燥信风带的控制。信风是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的定向风。由于地球的自转使得南北半球的风向发生不同程度的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成为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向左偏,成为东南信风。由于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的大陆西岸处于东北信风的背风面,大陆东岸处于东北信风的迎风面;同样,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的大陆西岸处于东南信风的背风面,大陆东岸处于东南信风的迎风面。所以,南、北半球副热带地区大陆西岸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易形成荒漠;而大陆东岸降水较多,不会形成荒漠。

小贴士

热带沙漠气候因为经常无云、风大、日照强、气温高、相对湿度小,因此蒸发力非常旺盛。可能蒸发散量约为降水量的二十倍以上,甚至达百倍。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很小,在埃及撒哈拉沙漠常出现2%左右的相对湿度。

第三,受寒流的影响。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很大,洋流有寒流和暖流之分,寒流对所流经地区有降温减湿的作用;暖流对所流经地区有增温增湿的作用。由于在副热带地区的大陆的西岸受寒流影响,故降水稀少;大陆东岸受暖流影响,故降水较多。

亚热带沙漠气候

亚热带沙漠气候属于由热带沙漠气候向其他气候的过渡类型,亚热带沙漠气候基本特点与热带沙漠气候相似,也是全年干旱少雨、夏季高温炎热,但因纬度稍高,冬季气温比热带沙漠气候低。

亚热带沙漠气候位于热带沙漠气候的高纬度一侧,约在纬度25°~35°之间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的内部,包括西亚的伊朗高原和安纳托利高原、美国西部的内陆高原以及南美的格兰查科等地。

小贴士

自古以来,撒哈拉这个枯寂的大自然,便拒绝人们生存于其中。风声、沙动,支配着这个壮观的世界,风的侵蚀,沙粒的堆积,造成了这个极干燥的地表。在这片广大的地域,绿洲的出现,往往是沙漠旅行者最渴望的乐园。

热带沙漠气候向高纬度的延伸就是所谓的亚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沙漠气候与热带沙漠气候的共同点是:少雨、少云、日照强、气温高、蒸发旺盛。亚热带沙漠气候与热带沙漠气候的不同点是:亚热带沙漠气候的凉季气温较低,年较差比热带沙漠气候大。

极端干旱的温带沙漠气候

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属于温带沙漠气候,“早穿棉,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是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的真实写照。

温带沙漠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地处南北纬15°~35°之间的信风带。如中亚的卡拉库姆和克齐尔库沙漠、蒙古的大戈壁、美国西部的大沙漠以及中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等。温带沙漠地区的自然景观多为荒漠,自然植物只有少量的沙生植物。

温带沙漠气候的特点是极端干旱,降雨稀少,年平均降水量约为200~300毫米,有的地方甚至常年无雨。温带沙漠的气温年较差比较大,日较差也较大。温带沙漠的夏季十分炎热,白天最高气温可达50℃左右;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

小贴士

温带沙漠地表裸露,空气十分干燥,极少水分。白天太阳辐射强,地面加热迅速,气温可高达60℃~70℃上升气流强,但因空气干燥,极少成云致雨,只有狂风沙尘。夜间地面,冷却极强,甚至可以降到0℃以下。由此,气温日变化非常大,可以高达50℃以上。

在温带沙漠地区经常只听见雷声,却不见雨点。这是因为,从天空降落的雨滴要经过温带沙漠上空厚厚的干燥的大气层,但温带沙漠地区的空气太干燥了,雨滴还没有落到地面,在半空中就被蒸发了,气象学里称这种情况为“雨幡”。

不过,由于沙漠中地表温度高,空气的对流十分剧烈,因此有时可以在云中生成一种极大的雨滴。这些雨滴大的足够穿过干燥的大气层,降落到地面。但是这种雨滴很稀,人甚至可以在雨滴之间穿行而不湿衣。

沙漠分布

沙漠生存环境极其残酷,被称为“生命的禁区”。在美洲、非洲、亚洲都有大片的沙漠。我国也有大面积的沙漠分布,不断扩大的沙漠对人类生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沙漠广泛地分布在地球上,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气候类型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和温带沙漠气候。著名的沙漠有:美洲智利的阿塔卡马沙漠,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及亚洲位于中国境内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非洲是沙漠面积最大的洲,沙漠面积约占非洲的1/3。主要沙漠包括非洲南部的喀拉哈里沙漠,非洲北部的撒哈拉大沙漠,及非洲西南部的纳米比沙漠,其中,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

小贴士

到埃及法拉法拉绿洲旅游,绝对不能错过的一大景观就是“白色沙漠”。沙漠位于法拉法拉以北45千米处。这里的沙子呈奶油一样的雪白色,和周围的黄色沙漠形成鲜明的对比。

阿塔卡马沙漠是南美洲西海岸中部的沙漠地区,在安第斯山脉和太平洋之间,主体位于智利境内,也有部分位于秘鲁、玻利维亚和阿根廷。索诺兰沙漠是北美洲的一个沙漠,位于美国和墨西哥交界,它是北美地区最大和最热的沙漠之一。

我国沙漠95.37%集中分布在新疆、内蒙古、青海和甘肃四省区,并且呈大面积连片分布。沙漠、沙地占总土地面积的比例最高的是内蒙古地区,达43.287%,其次为新疆,达31.727%,青海、宁夏和甘肃都在15%左右。

世界著名沙漠

世界上著名的沙漠主要有:

1.塔克拉玛干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在一开始被称为“莫贺延迹”,被认为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沙漠,总面积为30万平方千米,其中流沙便占总面积的85%,是世界第二流动性沙漠。这里的地势高低不平,昼夜的温差是极大的。塔克拉玛干在维吾尔语里的意思是“进去出不来的地方”。在这片有待开垦的土地上,有以胡杨林为主的原始森林、各种各样的沙漠植物和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

塔克拉玛干沙漠形成于何时,科学界至今仍然众说纷纭。虽然有学者曾经根据沉积地层中埋藏的古风砂进行了研究,但是由于风成砂在地层中的保存是极其困难的,即使发现有零星的露头,也很难据此判断古沙漠形成的时间、规模、形态和古环境状况。白天,塔克拉玛干赤日炎炎,沙面温度甚至高达70℃~80℃。在这样炎热的气候之下,旺盛的蒸发,使地表景物飘忽不定,沙漠旅人常常会看到远方出现朦朦胧胧的“海市蜃楼”。在沙漠的四周,沿叶尔羌河、塔里木河、和田河和车尔臣河两岸,生长着极其茂盛的胡杨林和怪柳灌木,形成“沙海绿岛”。沙层下的地下水资源和石油等矿藏资源是极为丰富的。

在这里,河床遗迹几乎随处可见,湖泊残余则见于部分地区(如沙漠的东部等)。沙漠之下的原始地面是古代河流冲积扇和三角洲所组成的冲积平原和冲积湖积平原。北部大体为塔里木河冲积平原,西部为喀什噶尔河及叶尔羌河三角洲冲积扇,南部为源出昆仑山北坡诸河的冲积扇三角洲,东部为塔里木河、孔雀河三角洲及罗布泊湖积平原。这些沉积物都是以不同粒径组成的沙子为主,沙漠南缘厚度超过150米。在沙漠2~4米、最深不超过10米的地下,其地下水资源是十分丰富的。

塔克拉玛干沙漠除局部还没有被沙丘覆盖外,其余均为形态复杂的沙丘所占。塔克拉玛干沙漠流动沙丘的面积是十分惊人的,沙丘高度一般在100~200米,最高甚至可达300米左右。沙丘类型复杂多样,复合型沙山和沙垄,犹如在大地上蜿蜒盘旋的条条巨龙;塔型沙丘群,呈各种蜂窝状、羽毛状、鱼鳞状,沙丘形状变化多端。

塔克拉玛干沙漠有两座被称为“圣墓山”的高大沙丘。它是分别由红砂岩和白石膏组成,由沉积岩露出地面后形成的。“圣墓山”上的风蚀蘑菇,造型奇特,十分壮观,高约5米,巨大的盖下可容纳10余人。沙漠东部主要由延伸很长的巨大复合型沙丘链所组成,一般长5~15千米,宽度一般在1~2千米。沙丘的落沙坡高大陡峭,迎风坡上覆盖有次一级的沙丘链。丘间地宽度为1~3千米,延伸很长,但常常被一些与之相垂直的低矮沙丘所分割,形成长条形闭塞洼地,有沮洳地和湖泊等在其间交错分布。沙漠东北部湖泊分布较多,但往沙漠中心则越来越少,而且大多数已经干涸。沙漠中心东经82°一85°间和沙漠西南部主要分布着复合型的纵向沙垅,延伸长度一般为10~20千米,最长可达45千米。

世界上最大的原始胡杨林在我国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河畔。全世界胡杨林有10%在中国,而中国的胡杨林有90%在塔里木河畔。1.35亿年以前,胡杨林就出现了,被称为“第三纪活化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杨树。正因为它的古老和原始,其历史价值是任何树种都难以与之相提并论的。胡杨树以自己的强大生命力,赢得了所有人的敬仰。

2.卡拉库姆大沙漠

卡拉库姆沙漠的突厥语意为“黑沙漠”是世界第四大沙漠,位于中亚地区里海东岸的土库曼斯坦境内,面积35万平方千米。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可能蒸发量为降水量的3~6倍。

卡拉库姆沙漠位于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其大部分为固定垄岗沙地,沙垄高度3~60米,很少一部分为丘状沙地。土库曼斯坦是一个自然环境严峻,80%的土地被沙漠所占的地方。卡拉库姆大沙漠在这个国家的中部并一直延伸到哈萨克斯坦境内,发源于阿富汗高山的阿姆达里亚河流经土库曼东部的一段约1000千米,由于干旱缺水,1954年开始动工兴建的卡拉库姆大运河,把阿姆达里亚河水沿着卡拉库姆沙漠边缘地带引向首都阿什哈巴德和里海岸边,这条大运河对土库曼斯坦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以及居民生活用水的改善都具有重大作用。

卡拉库姆沙漠的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河流、湖泊稀少。沿阿姆河、捷詹河、穆尔加布河等有绿洲。大部地区可供放牧。有硫黄、石油、天然气等矿藏。南部建有卡拉库姆运河,北同萨雷卡梅什盆地接壤,东北部和东部以阿姆河(奥克苏斯河)河谷为界,东南与卡拉比尔高地及巴德希兹干旱草原地区相连。在南部和西南部,沙漠沿科佩特山麓绵延,而在西部与西北部则以乌兹博伊河古河谷水道为界。沙漠被分为3个部分:北部隆起的外温古兹卡拉库姆;低洼的中卡拉库姆;以及东南卡拉库姆,其上分布着一系列盐沼。在外温古兹卡拉库姆和中卡拉库姆交界之处,有一系列含盐的、孤立的、由风形成的温古兹凹地。

卡拉库姆沙漠的地形较为鲜明,很好地反映了其起源和地质发展。外温古兹卡拉库姆的表面受到暴风侵蚀。中卡拉库姆平原从阿姆河延伸到里海,呈与河流走向同一的斜面。由风聚集起来的有些过高的沙垄的高度在75~90米之间,依年龄和风速而异。略少于10%的地区由新月形沙丘组成,其中一些高9米或更高。沙丘间有许多凹地,为厚达9米的沉积黏土层所覆盖,在降水时可以当做汇水的盆地。如果在这些汇满水的盆地中种植甜瓜和葡萄一类的水果,才可能会有一定的收获。

在咸海附近哈萨克境内的另一个小一些的沙漠,被称为咸海卡拉库姆沙漠。据考察,卡拉库姆沙漠的沙子是由当地的黑色岩层经常年风化而成的。

卡拉库姆大沙漠上的植被十分多样,主要由草、小灌木、灌木和树木组成。土库曼卡拉库姆沙漠的植被在冬季可用作骆驼、绵羊和山羊的饲草。动物为数不多,但其种类众多。昆虫包括蚁、白蚁、蜱、甲虫、拟步甲、蜣螂和蜘蛛,还有各种蜥蜴、蛇和龟。啮齿类中有囊鼠和跳鼠。沙漠有硫黄、石油、天然气等矿藏。南部建有卡拉库姆运河。据挪威杂志报道,土库曼斯坦在卡拉库姆沙漠发现了一个新的巨型凝析气田。

卡拉库姆沙漠人口稀少,平均6.5平方千米/人,并且主要由土库曼人组成,其中一些部落的特征被保留下来。卡拉库姆沙漠的居民自古从事游牧,并在里海沿岸及阿姆河捕鱼;但在现代,几乎所有的人都在集体和国有农场定居,并发展了拥有瓦斯和电的永久城镇。畜牧队照管牲畜。石油、瓦斯和其他工业的发展,导致多种民族聚居的新住宅区的出现。

现代灌溉使得沙漠适于大规模畜牧,特别是卡拉库尔羊的畜牧。卡拉库姆运河从阿姆河流往里海低地,将水引到卡拉库姆沙漠东南部、中卡拉库姆沙漠南界及科佩特山麓地带。绿洲地区种细纤维棉花、饲料作物和各种蔬菜水果,一大片牧区有了饮水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集中发展给卡拉库姆沙漠带来一场工业革命。工厂、石油和煤气管线、铁路、公路以及火力发电站和水力发电站,已经改变了这一地区的面貌。一些自然资源也已得到开发,其中包括硫、矿盐和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