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荒原生命的奇迹
36173200000020

第20章 沙漠中的昆虫与爬行动物(4)

蛇身体变长是由于它们的一些内部器官变长,以提供相应的空间。因此,有的器官会相应地缩小或重置。大多数蛇(不包括蟒蛇和其他一些原始蛇类)只有单个的功能肺,也就是右肺,它们的左肺已经退化或完全消失了。右肺为了弥补左肺的退化或缺失,所以明显地增大,而且进化出一个额外的结构,即气管肺,气管肺从气管演化而来,同样辅助呼吸。蛇类的胃大且强健,长且肥厚的肠较多,且蛇类的肠与其他动物体内呈盘绕状的形式完全不同。根据被测试的雄蛇来看,蛇的肾脏较长且交错生长。一些体型非常细小的种类的雌蛇,其中一个输卵管已经退化了。

蛇的皮肤被鳞片所覆盖。每一块鳞片都是皮肤的一个粗厚的组成部分,鳞片之间的空隙有一片柔韧的皮肤将它们隔开,使蛇的身体变得非常灵活。背部鳞片是最显眼的部分,这些鳞片呈圆形或凸出的尖形,边缘相互重叠,如同屋顶的瓦片。鳞片可能很光滑,也可能呈粗糙的脊状。一些种类的鳞片呈颗粒状或水珠状,鳞片不相互重叠。背部鳞片的数量、形状、排列和颜色对辨识不同种类的蛇非常有帮助。大多数种类的蛇腹面鳞片较宽,呈单行排列。尾下部的鳞片也呈单行排列或者成对排列。

大多数攀爬种类采用典型的手风琴式运动,包括用身体的后部和尾巴抓住固定点,头部和身体前部向前伸。一旦蛇得到一个新的抓点,身体后部就会停住,再重新开始上述过程。有些食鼠蛇在体侧和身体下部交汇处有脊突,这使它们能抓得更紧——特别是在树皮上时。

栖息在松散的沙地上的蛇需要应付不稳定的表面,它们通过“侧向前行”的方式来面对这种挑战。使用这种方法移动时,蛇的头部和颈部抬离地面并甩向侧面,然而身体其余部位则不动。一旦头部和颈部落地,身体其余部位和尾巴则相应移动。在其尾巴接触地面的一刹那,其头部和颈部又一次地甩向侧面,从而在沙地上形成了一个连续的环环相扣的移动路线,并且移动角度与水平方向约呈45°角。所有侧行式前进的蛇都是蝰蛇,它们分布广泛,非洲、亚洲中部、北美和南美都有它们的踪迹。

那些栖息在松散的土壤或沙地里的蛇经常像游泳一样在土壤或沙地里穿梭。在它们穿过之后,地基就会倒塌。而那些栖息在更为坚硬的土壤中的蛇则会自己挖出一系列复杂的隧道。栖居在隧道中的蛇通常都有坚固的颅骨和一个扁平的尖头,以及口鼻周围的突起。它们的颈部与躯干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它们利用肌肉收缩使其头部穿过土壤,有时也会利用左右移动来压实土壤。那些只寻找掩埋在地下的食物的蛇一般长着上翻的口鼻部,如美洲猪鼻蛇和一些非洲夜蝰蛇。

蛇的行动速度并不是很快。一条体型中等大小的蛇也只能以每小时4~5千米的速度行进,相当于人类一般的步行速度。而那些移动迅速的种类,如非洲树眼镜蛇,速度也只能达到大约每小时11千米。即使是在这样的速度下,蛇也会很快就耗尽了力气,因此,蛇只能快速地爬行一小段距离。

沙漠毒王——眼镜蛇

眼镜蛇是眼镜蛇属或眼镜蛇科中的一些蛇类的总称。眼镜蛇名字的由来应该是近代十七八世纪以后,眼镜出现后附会而成,最后成为了正式名称。因其颈部扩张时,背部会呈现一对美丽的黑白斑,看似眼镜状花纹,故名眼镜蛇。

眼镜蛇的分布范围比较广泛,根据种类的不同分布有所差异。有些种类经常出现在沙漠里,它们主要以沙漠中的小型动物及昆虫为食。

眼镜蛇最明显的特征是其颈部皮褶。该部位可以向外膨起用以威吓对手。眼镜蛇被激怒时,会将身体前段竖起,颈部两侧膨胀,此时背部的眼镜圈纹愈加明显,同时发出“呼呼”声,借以恐吓敌人。事实上,很多蛇都可以或多或少地膨起颈部,而眼镜蛇只是更为典型而已。眼镜蛇的颜色多样,从黑色或深棕色到浅黄白色均有。与无毒蛇不同,毒蛇的尖牙不能折叠,因而相对较小。多数眼镜蛇体型很大,可达1.2~2.5米长的眼镜蛇毒液为高危性神经毒液。

眼镜蛇的毒牙比较短,位于口腔前部,有一道附于其上沟能分泌毒液。眼镜蛇的毒液通常含神经毒,能破坏被掠食者的神经系统。眼镜蛇主要以小型脊椎动物和其他蛇类为食。

眼镜蛇(尤其是较大型种类)的噬咬可以致命,危害程度取决于注入毒液量的多少,毒液中的神经毒素会影响呼吸,需要立即进行专业处理。尽管抗蛇毒血清是有效的,但也必须在被咬伤后尽快注射。在南亚和东南亚,每年发生数千起相关的死亡案例。

眼镜蛇咬伤的一般医治办法为使用抗蛇毒血清,并可能需要做人工辅助通气(例如气管插管术)直到毒液降解,病人可以自主呼吸。如医治无效病人多于咬伤之后6~12小时死亡,死因多为呼吸麻痹(例如膈肌麻痹)而窒息。

死亡之神——响尾蛇

响尾蛇是脊椎动物,属爬行纲,蝮蛇科,主要分布于南、北美洲。响尾蛇是一种管牙类毒蛇,体长约为1.5~2米。响尾蛇的身体呈黄绿色,背部具有菱形黑褐斑,其尾部末端具有一串角质环。当响尾蛇遇到敌人或急剧活动时,会迅速摆动尾部的尾环,响尾蛇的尾环每秒钟可摆动40~60次,并发出响亮的声音,以恐吓敌人,“响尾蛇”之名即由此而来。

响尾蛇是肉食性动物,其主要食物是鼠类和野兔,有时也会吃蜥蜴以及其他蛇类和小鸟。

响尾蛇的所有种类都是卵胎生,通常一窝生十几条。响尾蛇既不耐热也不耐寒,一般是昼伏夜出,夏季多躲在地洞等隐蔽处,冬季多群集在石头裂缝中休眠。

小贴士

响尾蛇奇毒无比,足以将被咬噬之人置于死地,但死后的响尾蛇也一样危险。美国的研究指出,响尾蛇即使在死后一小时内,仍可以弹起施袭。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行善者地区医疗中心”的研究者发现,响尾蛇在咬噬动作方面有一种反射能力,而且不受脑部的影响。

响尾蛇的头部拥有特殊器官,即“热眼”,响尾蛇可以利用“热眼”发出的红外线感应附近发热的动物。并且,响尾蛇死后的咬噬能力,也是来自这些红外线感应器官的反射作用。只要响尾蛇的头部的感应器官组织还未腐坏,也就是说在死后一个小时内,响尾蛇的尸体仍可探测到附近15厘米范围内发出热能的生物,并自动做出袭击的反应。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们发明出许多商品,并广泛运用于军事。

响尾蛇的“热眼”长在眼睛和鼻孔之间叫颊窝的地方。响尾蛇的颊窝一般深5毫米,其长度与一粒米的长度相当,呈喇叭形,喇叭口斜向朝前,其间被一片薄膜分成内外两个部分。里面的部分有一个细管与外界相通,所以里面的温度和蛇所在的周围环境的温度是一样的。而外面的那部分却是一个热收集器,喇叭口所对的方向如果有热的物体,红外线就经过这里照射到薄膜的外侧一面。显然,这要比薄膜内侧一面的温度高,布满在薄膜上的神经末梢就感觉到了温差,并产生生物电流,传给蛇的大脑。蛇知道了前方什么位置有热的物体,大脑就发出相应的“命令”,去捕获这个物体。

响尾蛇的毒性一向是致命的,其毒液进入人体后,会产生一种酶,使人的肌肉迅速腐烂,破坏人的神经纤维,进入脑神经后致使脑死亡。不过,现在随着蛇咬伤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被响尾蛇咬伤后死亡的概率已经大大降低。毒性最强的响尾蛇是墨西哥西海岸响尾蛇和南美响尾蛇,而在美国,毒性最强的响尾蛇是菱斑响尾蛇。

人类一旦被响尾蛇咬伤,伤口处会马上产生严重的刺痛灼热感,然后会晕厥。不同体质的人晕厥的时间各不相同,短至几分钟,长至几个小时。恢复意识后的伤者会有身体加重的感觉,这时伤者的体温升高,并开始产生幻觉,被咬部位肿胀,呈紫黑色。

狠毒的耐饥动物——蝎子

蝎子成体的体长约为5~6厘米,它的整个身体可分为头胸部、前腹部和后腹部。蝎子的头胸部和前腹部合在一起,呈扁平长椭圆形;它的后腹部,也就是尾部由6节组成,形状细长并能灵活地向上及左、右方蜷曲活动,蝎子的尾节末端还有一个钩状的毒刺。蝎子的头胸部背前缘两侧,各有2~5对侧眼,中央有1对中眼。蝎子的头胸部还有6对附肢,第一对附肢是鳌肢,较短小,主要用于取食;第二对附肢是脚须,相当强大,又被称为钳肢,主要用于捕食;除此以外,蝎子还有4对较细长的步足,供行走和抱物之用。

蝎子的身形类似于琵琶,背面呈黑褐色,腹面呈浅黄色。蝎子的口器位于头胸部的腹面前端,稍后是它的生殖孔,生殖孔上覆盖有小甲片组成的生殖厣。蝎子的生殖厣与口器之间的垂直甲缝就是蝎蜕口,蝎子就是从这里蜕皮的。蝎子的前腹部的腹面还生有一对栉板,主要是在交配时作为刺激器官,此外,蝎子还有4对肺书孔,主要是作呼吸用。

蝎子一般在山坡石砾中、落叶下、坡地缝隙、树皮内以及墙缝、土穴、荒地等阴暗处栖息。蝎子胆小易惊,怕强光,是昼伏夜出的动物,多在夜间外出寻食、饮水以及交配。

蝎子属于群居性动物,多在固定的窝穴内结伴定居。蝎子具有极强的耐饥能力,可70~80天不吃不喝却依旧不会死亡。

蝎子每年都会而且只能完成一次蜕皮,到了第三年,经过3次蜕皮,三龄蝎就可以达到性成熟阶段。蝎子是卵胎生动物,雌性蝎子一般会在6~8月间产下初生仔蝎。蝎子每年产仔1次,每次30只左右。蝎子的寿命很长,可达10年以上。

小贴士

蝎子喜暗怕光,尤其害怕强光的刺激,但它们也需要一定的光照度,以便吸收太阳的热量,提高消化能力,加快生长发育的速度,以及有利于胚胎在孕蝎体内孵化的进程。据报道和观察,蝎子对弱光有正趋势,对强光有负趋势,但它们最喜欢在较弱的绿色光下活动。

蝎子是冷血动物,几乎没有视力,全靠触觉进行活动,所以一旦它感觉周边稍微有些动静,就支楞着尾巴作警惕状。不过,蝎子有个缺点,它的尾刺只能上下垂直活动,不能左右摆动,所以你千万不要被电视电影中的所谓蝎子造型所迷惑,因此,想要捕捉蝎子时,一般可以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尾刺,便不会被蜇伤。但是,如果不小心操作不当的话也是很容易被蝎子蜇了的,蝎子毒素中带有神经毒素、溶血毒素、出血毒素等,功效强劲,因此,被蝎子蜇了之后一定要及时找医生救治。

但是,大凡毒物一般都是药物,《本草衍义》中就提到蝎子可以治疗小儿惊风,而且只有尾巴稍上那段最好用,其实也就是采用蝎毒来做药品。如果你偶然遇到了蝎子,而且对之万分恐惧,那么你只要倒点水就能简单的弄死它,当然要稍微淹没它。因为它的腹部两侧排列着的白色圆孔就是它的气孔,水深超过一厘米,蝎子就会因为窒息丢了性命。问题在于,蝎子大多时候都直接在墙面上出现,所以这个时候你最好期望能有只壁虎拔刀相助。壁虎是对付蝎子的好手,蝎子一碰到壁虎,或者说蝎子感觉到周围有什么不对的动静,就立住不动,尾刺高耸。壁虎便会游刃有余地绕着蝎子走上几圈,然后忽然一逼近,用尾巴尖攻击蝎子的背部,蝎子的反击来的很快,一弯钩子就刺中壁虎尾巴,可是壁虎的尾巴尖一拧就掉。结果壁虎还是绕着蝎子打圈,过一段时间就挑逗一次,来个两三次,蝎毒用光了,壁虎就一跃而上,咬开蝎子的肚皮开始进餐。

在民间,一般都认为母蝎子比较狠毒。其中有两个原因:其一,公母蝎子交配时,公蝎子非常辛苦,它的体内只有两根精棒,一辈子只能过两次性生活;可是它还要时刻关注母蝎子的情绪,万一精棒刺入母蝎的体内,对方感到很难受就会吃掉自己,所以要随时准备逃跑。其二,当母蝎子生产时,小蝎子们从它腹部生殖腔爬出,便会自动爬到母蝎子的背上,以躲避天敌,如果有哪个小蝎子体弱不支,无法爬上,母蝎子就会毅然吃掉它,这颇有点斯巴达人检查婴儿的严酷风格。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国内外对蝎毒进行分离纯化的研究证明,蝎毒中毒蛋白不仅含量高,而且还具有独特的生理活性,临床上主要用于神经系统、脑血管系统,对恶性肿瘤、顽固病毒病和艾滋病等有特殊疗效。在农业生产中,蝎毒主要用于制造绿色农药。我国对蝎毒的研究起步较晚,应用技术研究相对落后,这已经引起了我国科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其应用技术已进入试生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