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荒原生命的奇迹
36173200000016

第16章 沙漠中的鸟类(2)

奔跑如飞——白尾地鸦

地鸦属雀形目鸦科,在新疆有3种,即白尾地鸦、黑尾地鸦和褐背地鸦它们均分布于新疆的干旱山地和荒漠地带,是不迁徙活动的留鸟。其中,白尾地鸦是塔里木盆地特有种,其成鸟体长30厘米左右,重约140克。它长着散发金属蓝辉的黑色额头,乳黄色的脖颈和腹部,沙褐色的脊背,紫黑和白色相间的双翅,还有白色的尾巴,褐色的眼睛。白尾地鸦有一个长而尖的大嘴巴,有利于它啄食。它的一对黑色腿爪,在沙上奔走如飞。有时,它站在枯树或干枯的红柳枝上鸣叫,声音比乌鸦尖细,给寂静的沙漠边缘增加了一丝生机。

白尾地鸦多成对活动,最多时十余只在一起,但一般不集群。它们在枯胡杨树干上或红柳丛中筑巢,用干草、枯叶并铺垫鸟羽、兽毛搭成外径30多厘米、内径约15厘米的巢,在没有树木的地方,有时利用鼠类的废洞穴为巢。由于生活条件严酷,每对白尾地鸦只产卵2~3枚,比其他鸦类要少。初夏已有幼鸦孵出,在亲鸟带领下,到树根,或草丛中觅食,用尖嘴啄和爪趾刨,挖开土皮,掏食虫子。有的把趾尖都磨短了一节。在夏季,它主要以昆虫为食,最喜吃鞘翅目的金龟子,还有伪步行虫、叩头虫、蝗虫及其他昆虫幼虫,它们也常到公路上捡食汽车上掉下来的粮食。秋季,它的食性很杂,除昆虫外,还吃蜥蜴以及植物种子和果实。由于南疆少雪而温暖,所以白尾地鸦就在当地越冬。

白尾地鸦在外形上的一个最大特征便是长有鼻孔须,根据调查发现,这是白尾地鸦对沙漠环境的适应性表现,可以阻挡风沙吹人鼻孔。此外,白尾地鸦的翅膀短而圆,飞行能力较弱,一次飞行的最长距离也不过500米左右,但极善于奔跑,当地的维族群众又称其为“克里遥丐”,维语意思是“奔跑如飞”。白尾地鸦的智慧在鸟类中可谓出类拔萃。1998年9月,马鸣先生率领的考察小组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腹地发现了一只白尾地鸦。考察小组的成员将撕碎的馕片丢弃在路边,以吸引白尾地鸦的注意力。白尾地鸦很快便发现了馕片,在确定周围没有危险存在之后,这只白尾地鸦并不急于填饱肚子,而是先有条不紊地将馕片运走,统一填埋起来,而后迅速将残留的馕渣清理干净,不给其他动物留下半点机会。

白尾地鸦是中国新疆的特有物种,目前的数量已不足7000只,是国际知名的濒危物种。然而,至今白尾地鸦在中国仍未被纳入国家和地区的野生动物保护名录中。2004年7月,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马鸣先生首次呼吁为白尾地鸦建立保护区,将白尾地鸦纳入国人的环保视野。

世界上最大的鸟——鸵鸟

与普遍流行的说法相反,鸵鸟从不会把头埋人沙中。事实上,在受到威胁时,这种体型庞大、不会飞的鸟都是依靠恰恰相反的策略——借助它们的长腿逃离逼近的危险。

鸵鸟广泛分布于非洲沙漠地带和荒漠草原地区。有4个区别显著的亚种:北非鸵鸟,粉颈,栖息于撒哈拉南部;索马里鸵鸟,青颈,居于“非洲之角”(东北非地区);马赛鸵鸟,与前者毗邻,粉颈,生活在东非;南非鸵鸟,青颈,栖于赞比西河以南。

鸵鸟的繁殖期因地区差异而有所不同,在东非,它们主要在干旱季节繁殖。雄鸵鸟在它的领域内挖上数个浅坑(它的领域面积从2平方千米到20平方千米不等,取决于地区的食物丰产程度),雌鸵鸟(“主”母鸟)与雄鸵鸟维持着松散的配偶关系并自己占有一片达26平方千米的家园,雌鸵鸟选择其中的一个坑,此后产下多达12个卵,隔天产1枚。通常会有6只甚至更多的雌鸵鸟(“次”母鸟)在同一巢中产卵,但产完卵后一走了之。这些次母鸟也可能在领域内的其他巢内产卵。接下来的日子里,主母鸟和雄鸟共同分担看巢和孵卵任务,雌鸟负责白天,雄鸟负责夜间。没有守护的巢很容易遭到白兀鹫的袭击,它们会扔下石块来砸碎这些巨大的、卵壳厚达2毫米的鸵鸟蛋。而即使有守护的巢也会受到土狼和豺的威胁。因此,巢的耗损率非常高:只有不到10%的巢会在约3周的产卵期和6周的孵化期后还存在。鸵鸟的雏鸟出生时发育很好(即早成性)。雌鸟和雄鸟同时陪伴雏鸟,保护其不受多种猛禽和地面食肉动物的袭击。来自数个不同巢的雏鸟通常会组成一个大的群体,由一两只成鸟护驾。仅有约15%的雏鸟能够存活到1岁以上,即身体发育完全。雌性长到2岁时便可以进行繁殖。雄性2岁时则开始长齐羽毛,3~4岁时能够繁殖。鸵鸟一般可活到40岁以上。

小贴士

鸵鸟啄食时,先将食物聚集于食道上方,形成一个食球后,再缓慢地经过颈部食道将其吞下。由于鸵鸟啄食时必须将头部低下,这个时候它很容易遭受掠食者的攻击,所以鸵鸟在觅食时常不时地抬起头来四处张望。

雄鸟通过巡逻、炫耀、驱逐入侵者以及发出吼声来保卫它们的领域。它们的鸣声异常洪亮深沉,鸣叫时色彩鲜艳的脖子会鼓起,同时翅膀反复扇动,并会摆出双翼一起竖起的架势。繁殖期的雄鸟向雌鸟炫耀时会蹲伏,并且交替拍动那对展开的巨翅,这便是所谓的“凯特尔”式炫耀。雌鸟则低下头,垂下翅膀微微振颤,尽显妩媚挑逗之态。鸵鸟之间结成的群体通常只有寥寥数个成员,并且缺乏凝聚力。成鸟很多时候都是独来独往的。

很少有鸟类的个体会愿意照顾其他鸟的卵,因为这种(表面上的)利他行为通常不符合自然选择原理。体型大、巢易受袭击很可能是鸵鸟选择这种行为的原因所在。从绝对尺寸来讲,鸵鸟蛋是所有鸟类中最大的卵;然而,与自身体型相比,它们却是最小的卵。因此,一只鸵鸟在巢中能够盖住很多卵,比它能产下的卵或者真正要孵的卵都多。繁殖的成鸟性别比例失调,雄鸟与雌鸟的数量比约为1:14。加之巢被天敌侵袭的概率又高,造成许多母鸟没有自己的巢来产卵。所以,产在别的地方对它们而言显然是个不错的选择。而自己的巢内有其他鸟的卵存在对主母鸟来说同样是件好事,因为在遭到小规模的袭击时,它自己的卵因稀释效应而得到保护(换言之,20个卵中或许只有12个是它自己产的,它自己的卵受损的可能性就相对变小)。

假如(事实上经常发生)一个待孵的巢中产了太多的卵,超出了一只雌鸟所能覆盖的范围,那么这只雌鸟在开始孵卵时会将多余的卵移至巢的外围。那些卵便会因得不到孵化而最终死亡。雌鸟能够逐一辨别巢里那么多卵,确保移出的卵不是它自己的。这种识别本领令人惊叹,因为鸵鸟蛋在外表上都相差无几。

食肉动物的密集存在和人类频繁的狩猎活动,都使鸵鸟的巢很难守护。正是人类不负责任的大肆捕杀导致了曾大量存在的阿拉伯鸵鸟惨遭灭绝。随着人类日益介入它们的栖息地,鸵鸟的数量正在减少,只是目前对于这一种类而言还尚未构成严重威胁。

善于行走的鸟——走鹃

走鹃是美国墨西哥州的州鸟,又叫跑路鸟,它身体背部有一个大黑斑,其他部分都是土褐色的。走鹃一般生活在北美洲的沙漠地带。

走鹃奔跑的速度非常快,每分钟可以跑500多米。走鹃在奔跑的时候,嘴里会发出有“比比比”的声音,似乎在说:“我来啦,我来啦,快让道!”

走鹃的食物主要是昆虫、蜥蜴和蛇,因此,它通常喜欢沿着道路跑,或穿行于灌木蒿和牧豆树的灌丛中。走鹃一旦捕到爬虫类后,会先用结实的喙将其啄死,从猎物的头部开始吞噬猎物。

走鹃虽然是鸟类,但它只能做短距离滑翔,它非常喜欢快速奔跑,每小时可以奔跑20千米。走鹃在奔跑中寻觅食物。它的食性非常广泛,昆虫是它的家常便饭,有时也捕食其他小鸟、蜗牛、蜥蜴、蝙蝠,甚至还包括蝎子、毒蜘蛛和蛇这些令人望而生畏的动物。

小贴士

据说,如果走鹃通过镜子看到自己的影子,便会“愤怒”地击打镜子,直到将之打碎,因此,人们又称走鹃为“沙漠中的小丑”。

走鹃为什么要跑着猎取食物呢?原来它所生活的环境是在沙漠中,食物数量比较少,为了填饱肚皮只好走很多地方。

走鹃勇猛好斗。有时它会在快速奔跑中冲进响尾蛇出没的地方。双方一旦相遇,就会爆发一场生死搏斗。它跳跃着躲开响尾蛇的攻击,并寻找机会扑到蛇的嘴后,用喙和脚爪猛击蛇头。如果它胜利了,会得到一顿美餐;偶尔失败了,代价就是死亡,但它绝不退缩。

走鹃还有一套独特的保持体温的方法。沙漠中夜晚气温下降很多,走鹃的体温也会有所下降,到了清晨,它会将身体背部的黑斑露出对准太阳,令其充分吸收阳光,体温就会升到正常水平,而不需要耗费自己的能量,这在鸟类中是极为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