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菜根谭》译解
36157700000130

第130章 文章极处无奇巧,人品极处只本然

原文

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有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

译文

一个人写文章写到登峰造极的最高境界时,说来并没有什么特别奇妙的地方,只是把自己内心的感情和思想表达到恰到好处而已;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如果达到炉火纯青的最高境界时,其实和普通平凡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是使自己的精神回到纯真朴实的本然之性而已。

评析

最美好的事物,往往都是因为保留最自然的纯真本性。我国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就本着自然的本性成为我国历史上长寿作家之一的。被誉为“一代文星兼寿星”。他是乾隆时的进士,三十三岁即辞去官职,住在南京小仓山,筑园造林,亲近自然。他一生淡泊名利,心胸宽阔,写了大量清新自然的诗篇,进入老年后又用诗作表达了他的养生观和生死观,颇能给人以启迪。

“我生嗜好多,老至亦渐忘,惟有两三事,依旧欢如常,摊书傍水竹,随手摩圭璋;名山扶一杖,好花进一觞;谈文述甘苦,说鬼恣荒唐。七十苟从心,逾矩亦何妨?”(《书所见》)人到晚年,生理机能衰退,应尽量选择自己喜爱又力所能及的活动,吟诗、读书、赏花、谈古说今、摩玩玉器等,都能愉悦情怀,增进健康,只要力所能及,又有益身心,即便越过一些老年人的常规惯例又有何妨呢!

袁枚处世积极乐观,直到晚年仍笔耕不辍。“譬如将眠蚕,尚有未尽丝,何不快倾吐,一使千秋知。”(《遣怀杂诗》)字里行间充满着乐观进取的精神。

袁枚不仅“八十不知老”(《喜老》),且能坦然面对死亡,认为那是自然规律,无须畏惧。他在《喜老》诗中写道:“一起百事生,一眠万事了。眠起即轮回,无喜亦无恼。何物是真吾?身在即为宝。就便再龙钟,凭人去笑倒。试问北邙山,年少埋多少?”作者洒脱乐观的情绪溢于言表,令人敬佩。但他并非不保重身体,“身在即为宝”,人到老年更需珍惜。他谆谆告诫老年朋友,人到衰老之年,经不起风吹霜打,应该小心提防寒暑的变化和疾病的侵袭。

袁枚以一种豁达、开朗、乐观向上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待衰老,其人老心不老,人老不畏老,人老要知老,人老要服老的养生之道,对我们现代人来讲,也不无启迪。

袁枚的这种养心之道就是《庄子·大宗师》中讲述的女偊永葆青春的秘诀:养生须养心。

一天,南伯子葵向女偊问道:“你的岁数已经很大了,可是你的容颜却像孩童,这是什么缘故呢?”

女偊回答:“我得‘道’了。”

南伯子葵说:“‘道’可以学习吗?”

女偊回答说:“不!怎么可以呢!你不是可以学习‘道’的人。卜梁倚有圣人明敏的才气却没有圣人虚淡的心境,我有圣人虚淡的心境却没有圣人明敏的才气,我想用虚淡的心境来教导他,恐怕他果真能成为圣人哩!然而却不是这样,把圣人虚淡的心境传告具有圣人才气的人,应是很容易的。我还是持守着并告诉他,三天之后便能遗忘天下,既已遗忘天下,我又凝寂持守,七天之后能遗忘万物;既已遗忘万物,我又凝寂持守,九天之后便能遗忘自身的存在;既已遗忘存在的生命,而后心境便能如朝阳一般清新明彻;能够心境如朝阳般清新明彻,而后就能够感受那绝无所待的‘道’了;既已感受了‘道’,而后就能超越古今的时限;既已能够超越古今的时限,而后便进入无所谓生、无所谓死的境界。摒除了生也就没有死,留恋于生也就不存在生。作为事物,‘道’无不有所送,也无不有所迎;无不有所毁,也无不有所成,这就叫做‘撄宁’。撄宁,意思就是不受外界事物的纷扰,而后保持心境的宁静。”

养生重在养心,养心,是人健康少疾、抵御衰老的首要条件。古人养生,非常重视培养以下六种心境:

正心:就是道德之心,仁义之心。“仁者寿”就是“仁德者高寿长命”的意思。

静心:就是要有“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高雅境界。明《养生四要》一书中说“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明此养生则寿,没世不殆。”

清心:就是真诚、专注、持久,不受外界干扰,不为刺激伤害的情绪。诗人白居易说:“只有一身宜爱护,少教冰碳逼心神。”

宽心:心胸宽广,其生存的天地也必然宽广。《礼记·大学》云:“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其中的“胖”即指安祥舒泰之意。

忍心:百心需要忍心,即忍受和排除一切败坏心境的因素。中医有“怒伤肝”、“多怒则百脉不定”、“气逆不顺,足以伤身”等观点。诗人陆游也是“扫尽世间闲忿欲”,忍过后,脉冲疏导,心胸畅然,妙味无穷。

操心:人不能一味地养尊处优,无所事事,明朝养生家吕坤的《呻吟语》曰:“心要常操,身要常劳,心愈操愈明,身愈劳愈健,但自不可过耳。”操心不过分,对身体大有裨益。这和华佗的“人欲得劳动,但不当使其耳”是一样的道理。

今天,我们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其目的就是为了追求更幸福的生活,那么,今天的我们,何不学学古人养生、养心的秘诀?何不学学《庄子》中女偊永葆青春的秘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