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谁在驾驶巴士
36153500000073

第73章 一俊遮百丑——近因效应

在日常言语交流中,往往由于最后一句话奠定了整段话的感情基调。比如,我们介绍一个人时,前面说了他的很多优点,接下来一个“但是”,数落了他的一点缺点,人们往往忽略了前面所听到的那些优点,反而对这点缺点记忆深刻。又比如,老师对学生说:“随便考上一个学校,该没有什么问题吧?虽然录取率那么低。”或者说:“虽然录取率那么低,总能考上一个学校吧?”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只因语序不同,但给人的印象却截然相反:后者给人留下悲观的印象,前者则给人一种乐观的印象。

这就是所谓的“近因效应”,“近因”,是指个体最近获得的信息。所谓“近因效应”: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这两种现象很常见。与近因效应相反的是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研究发现,近因效应一般不如首因效应明显和普遍。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当不断有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息,或者原来的印象已经淡忘时,新近获得的信息的作用就会较大,就会发生近因效应。个性特点也影响近因效应或首因效应的发生。一般心理上开放、灵活的人容易受近因效应的影响;而心理上保持高度一致,具有稳定倾向的人,容易受首因效应的影响。

相对来说,随着时间的流逝,前面发生的事容易被最近发生的事所湮没。这是一种心理误区,它使我们做出了与客观事物不完全一致的判断。尽管这种心理定势并非一种全面客观的评价,但却是大多数人都存在的心理现象。我们应认识它,并要善于利用它。

在经济活动中,“近因效应”也得到许多的应用。你到饭店去吃饭,点了丰盛的酒水菜肴,酒足饭饱、快要结账的时候,服务员会给你免费送上一盘水果,这时你会感到很愉快。你到市场去买东西,比如买糖果之类小粒儿的散装物品,讨价还价时双方毫不客气,但在谈定价格、称好分量的时候,商贩还会随手给你添上几颗,把秤杆挑得高高的,让你感到额外的满足。这都为的是拉住你做他的“回头客”,下次再来光顾。

“近因效应”还告诉我们:怒责之后莫忘安慰。也就是说,在批评过程中,难免有些情绪化,但只要结束语妥帖,安慰几句,就能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美国某职业棒球队的一位投手,由于某一个后进球员犯了不该犯的失误,气得当场把棒球手套狠狠地摔在地上。然而在比赛之后,他还是上前拍拍那个后进球员的肩膀说:“不要难过,我知道你也尽力了,好好加油吧!”我们也可在怒责之后加上一句:“其实,你还是很不错的。”这样可以消除对方因为受到斥责而产生的消极情绪,缓解两人之间的对立关系。

罗兰曾说过:“交朋友不是让我们用眼睛专挑选那些十全十美的人,而是让我们用心去吸引那些志同道合的人。”最近的印象往往是最清晰、最深刻的印象,却不一定是最全面、最正确的判断。我们不能因为对一滴水的厌恶,就否定了大海的浩瀚;不能因为对一片云的恼怒,就放弃了整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