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谁在驾驶巴士
36153500000044

第44章 好人难当——对别人好为什么反而得不到回报

你有时候会不会因为怕得罪人,从而违背自己内心的观点去附和别人的意见?你有时候会不会因为想讨上司的喜欢,从而不敢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而只是一味点头?

这些看似聪明的做法,其实不一定就能帮你在人际交往中增加分数。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哈罗德·西格尔通过研究发现,当一个观点对某人来说十分重要的时候,如果他能用这个观点使得一个“反对者”改变其原有意见而和他的观点一致,那么他更倾向于喜欢那个“反对者”,而不是一个从始至终的同意者。简而言之,人们喜爱那些在自己的影响下改变观点的人,甚于喜爱那些一向附和自己观点的人。显然,人们通过和某人辩论、使某人改变观点,而感觉到自己是有能力和有成就的。

这一发现被称为“改宗效应”,它使我们明白:那些没有是非观念的“好好先生”之所以会被人瞧不起,是因为他们不能给别人一种挑战后的成就感;而不少敢于坚持自己观点,有独立想法的人,最终总会受到人们的尊重以及由衷的喜爱。

朋友喜欢唱反调,或者说,他的观点总是与人不一样。可是偏偏,他的办公室里常常聚集了一批人。一个东西,别人都说好没有用,只有他说好,才是真的好;一件衣服,别人都大赞也没用,远远比不上他一个人的小赞;一篇文章,得到了90%以上人的肯定,如果没有他点头,那么,当事人心里总是疙疙瘩瘩。大家似乎都以征服他的意志为最高境界,尽管都知道他的肯定性表达总是很稀缺。

这天,同事李早早来到办公室,在电脑上展示新家的装修图,在朋友到来之前,大家的吹捧声不断,可是李不为所动。朋友姗姗来迟,看了一眼,没说话,被逼急了,终于说,“恕不评论”。于是整个下午,李都试图说服这个反对者。别的无数肯定者,权重都不及这个反对者。可是,无论他怎样找角度,找论据,就是改变不了朋友的心意。而越是改变不了,朋友的意见就显得越重要。显然,策反一个异己者远远比降服一百个追随者更有劲。

想起读书时的一个女孩,她着实称得上是美女,追随者无数,可就是那个故意和她作对的男生,入了她的法眼。于是,她处心积虑要降服这个男生,他为什么不喜欢我呢?是我不够出色还是他眼界太高?反正,无论什么原因,都足以引起她的好奇。等她终于胜利收兵,却发现自己未见得有多喜欢这个男生,只是他的忽视引起了自己的好胜心而已。相信很多恋爱中的男人都用过类似的伎俩吧,当正面攻势不能吸引一个女孩的时候,换个角度,让自己进入刁难者的阵营,当这个阵营比较稀缺的时候,反而容易胜出。

我们总是喜欢历尽艰辛的征战,却鄙视不战而胜的果实。心理学上有一个研究,叫做“改宗的心理学效应”,说的是,在一个问题对某人来说十分重要的时候,如果他能使一个“反对者”改变意见而和自己的观点一致,他宁愿要那个“反对者”,而不要一个“同意者”。简而言之,人们喜爱改变观点者甚于喜爱一向忠实于自己观点的人。

有没有发现,当你发表一个言论,下面全是沉默或者附和的时候,其实你未见得有多大成就感,但是,当有人激烈反对,而你又当众收服了他,那种挑战与成就感,总是让人觉得意义非凡;

当你的另一半对你言听计从,你说什么对方听什么,其实你并不感到欢欣鼓舞,相反,当你们势均力敌,旗鼓相当,双方的意见都可以推倒重来,这样的关系,会更加让你感到倾心(当然,有些大男子主义或者女权主义除外)。

显然,当你批判那个反对者,并诱使他改变观点时,会感觉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当这种假想的能力变成事实的时候,你会感觉到自己的强大。而之前,那个说出“可怕观点”的人,就算最初令你不悦,可是旋即就会被这种成就感所淹没。到最后,你会因为恋上这种成就感,而变得比较重视这个人。

身边出现越来越多的“毒舌”,那些跟自己关系很近的人,总是能说出想象不到的难听话,尽管可能是事实,放在几年前,我总是要纠结一段时间,但是现在,这些反对的声音丝毫动摇不了自己的信念,相反,会觉得很可亲。当有一天,那个“毒舌”惊讶地收回自己的论断,心中会升起一段欢歌,因为,自己成功地用行动改宗了他。

这就是为何那个喜欢说“不”的个性人士如此招人待见,那个总在说“是”的好好先生却被人鄙视,那个没有是非的领导让下属觉得没有能力,那个仗义执言的朋友却让人尊敬有加。这就是改宗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