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名言:“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不仅嘴巴能说话,眼睛也会“说话”。孟子在《离娄章句上》第15章中有一段观察人的眼神来判断人心善恶的论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嘹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mao,眼睛昏花)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sou,藏匿)哉?”这段话的意思是:观察人的方法,没有比观察人的眼睛更好了。眼睛不能掩盖人们内心的丑恶。一个人心中正直,眼睛就显得清明;心中不正直,眼睛看上去就不免昏花,听一个人讲话,观察他的眼睛,这个人内心的好坏又怎么可以隐藏得了呢?
孟子这段精彩的论述,说明了一个人的内心动向,必然会反映在他的眼睛里。心之所想,不用言语,从眼神中就会找到答案,这是每个人无法隐瞒的事实。常常有这种情况,有些人口头上极力反对,眼睛里却流露出赞成的神态;有些人花言巧语地吹嘘,可是眼神却表现出他是在撒谎。
眼睛的清浊,极为重要。睡眼惺忪的人,眼睛表现模糊不清;而眼睛雪亮、目光炯炯的人,自然显得聪明伶俐。演技绝佳的演员靠眼睛表演。倘若某个歌星演唱时目光呆滞,那他(她)绝不可能成为名演员。判断证人在法庭上作证的可靠性,要注意他眼晴的动向。满脸佯装微笑的证人,注意他的眼睛,会发现那是一双不安的眼睛,根本没有笑的神志。如果眼睛真的在笑,心也会随之轻松。但是,对证人来说,那是非常紧要的关头,心情没法放松,眼睛也就根本不可能真的笑。
希腊神话中有一个故事说有三个姐妹,外人只要一接触其中一位名叫美杜萨的眼光,便立刻化为石头。这个故事在于说明眼神的威力。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如果完全不注意别人的眼睛,就无法了解对方内心世界的微妙变化。事实上,人们无法彻底隐瞒心事,即使有人摆出一付无表情的脸孔,也并不能维持长久。老年人常说:“听别人讲话,或对别人讲话,要注意对方的眼睛。”有的人在交谈时不看对方的眼睛,可能是胆怯、信心不足、难为情或畏缩。情侣初次相会,也常常这样。大人物讲话或听别人谈话时,往往能大大方方地直接望着对方的脸面,他们的见识、心理状态就不存在前几种情况。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通过观察眼睛可以让我们探测到对方的内心世界。无论一个人心里正在想什么,他的眼神都会忠实地反映出来。
眼睛是人类心灵沟通的重要工具,经由眼神可达到交换彼此意见的目的。就像刚才所说,人类内心的所思、所虑,不管对方嘴里说得如何动听,其眼神也会出卖他自己。
这正如爱默生所说的:“人的眼睛和舌头所说的话一样多,不需要字典,却能从眼睛的语言中了解整个世界。”
正因为眼睛传达信息胜过千言万语,所以许多艺术家在其作品中部是通过对眼睛进行刻画来实现人物的心理描写。著名导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晚年时,甚至还要求演员在表演时把自己的动作姿势降低到最低限度,要求“几乎任何动作也没有,只有眼睛在动”。电影《克莱默夫妇》中,为争得对子的监护权,夫妇俩对簿公堂,当听证与辩护对克莱默夫人不利时,她抬起那双闪烁着泪花眼睛,直勾勾地望着丈夫,眼睛里透露出处于绝望无援中、渴望丈夫念夫妻恩爱之情的求助。此时,任何言语,任何动作,都不及这双眼睛诉说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