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谁在驾驶巴士
36153500000012

第12章 越挫越不勇——解密我们害怕失败的原因

在历史上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在外与敌国作战的将军,由于种种原因总是吃败仗。在又一次被敌人打败之后,他急奏皇帝,一方面报告情况,一方面寻求对策,要求援兵。他在奏折上有一句话是“臣屡战屡败……”,他的上司看到这个奏折,觉得不妥,于是拿起笔来,将奏折上的这句话改为“臣屡败屡战……”,原字未动,仅仅是顺序的改变,顿时将原本败军之将的狼狈变为英雄的百折不挠。

这里我们不关心这个故事表达的权谋方面的含义,我们探究的是为什么“屡战屡败”会传达给人失败和痛苦的感觉,而“屡败屡战”则带给人希望。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有点残忍的实验。将小白鼠放到一个有门的笼子里,笼子的底是金属的,然后,给笼子底通低电流,使小白鼠受到虽然不致命但是会引起相当痛楚的电击。如果将笼子门打开,小白鼠会立刻跑出笼子以逃避电击。但如果用一个玻璃板将笼子门堵住,那么小白鼠在遇到电击往外跑的时候,就会在玻璃板上撞一下,然后被挡回来。重复给笼子底通电,使小白鼠一次又一次地在企图逃跑的时候受到玻璃板的阻碍。最终,小白鼠学会了屈服,它匐在笼子里,被动地忍受着电击的折磨,完全放弃了逃跑的企图。这时,即使把笼子门上的玻璃板移走,而且让小白鼠的鼻子从门伸出笼外,它也不会主动逃出笼子,而是放弃所有努力,绝望而被动地忍受着痛苦。小白鼠的这种状态,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描述动物(包括人在内),在愿望多次受到挫折以后,表现出来的绝望和放弃的态度。这时的基本心理过程是退缩和放弃。对人来说,还有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和自我设限等,使人变得悲观绝望、听天由命、听任外界的摆布、任自己的命运随着外力的强弱而波动起伏。

有人可能认为,人和小白鼠不一样,人如果看到有获救的希望,不会连试都不肯试一试。这个结论在类似刚才那个实验的情况下大概是成立的,但是换一种情况,很多人的表现却和小白鼠有着惊人的相似。当我们说“理想已经被现实磨平了”的时候,当我们说“现实带给我的是一次次打击,我终于放弃”的时候,我们的表现就是“习得性无助”。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在某一方面总是受到其他人的批评或负面评价,他会倾向于渐渐形成一种信念,认为自己在这方面真的不行,从而放弃努力。同样,人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如果一次又一次地遭到失败,他也会倾向于放弃再试一次的努力,认为自己无论如何也做不好这件事。就像那只小白鼠——玻璃板其实不是挡在笼子门口,而是挡在它的心里。

综上所述,导致个体“习得性无助”的原因包括这样三个方面:

(1)个体心理不良状态的长期积淀。

由“习得性无助”而产生的绝望、抑郁、意志消沉,正是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源。无助感与失尊感均是“习”得的,不是天生的,是经过无数次的重复、无数次的打击以后慢慢形成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现象。比如在厌学群体中,此类学生占了很大的比重。

(2)不恰当的评价方式。

个体在生存的过程中,其实都渴望能够得到别人正面的评价,若常常受到周围人的批评和嘲笑,便产生焦虑情绪,对于探求事物和参加活动产生恐惧心理。如果有人监督便显得焦虑不安和信心不足,完成任务就格外困难。经历了一系列失败后,他们开始相信自身缺少取得成功的能力,不愿意为完成任务而付出认真的努力,进而把主要精力放在维持他们在群体眼中的所谓“自尊”和“身份”上。

(3)不正确的归因。

“习得性无助”现象产生的主要根源在于一个人的归因方式。当他认为造成他现实的因素是内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时候,就容易感到内疚、沮丧和自卑,认为无论尽多大努力,都将难以改变自己的现状,从而降低动机,不愿做尝试性的努力,得过且过。

在人群中,不同层面的人或人的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习得性无助”现象,因此,正确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树立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