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头草,风吹两边倒。其实,这里蕴涵着一种深刻的处世哲学,试想如果墙头草不会做“两面派”,恐怕过不了几天便会被大风拦腰折断。做人应该学学“墙头草”的精神,尤其是在变幻莫测的人性丛林中,更是要把握好风向,这样才能成为命运的主人。
时代与时代不一样,为人之道也是有所区别的,房玄龄能做20年的太平宰相,一生极尽荣宠,关键还在于那是个和平年代,稳定的政治环境为他施展自己的抱负提供了充分的机会。但倘若一个人处在乱世,有“心机”的人应该知道乱世要学做“墙头草”。
冯道历经五朝宰相,一直至病死家中。他为人极富“心机”,在五代那个纷繁复杂的环境里,周旋于各国君之间,以极高明的手段,随事各代,从而创造了历事五朝不倒翁的官场纪录。
冯道出生在自给自足的小康之家,以这样的家庭出身,在当时极重门第出身的社会风气下,想跻身官场是很难的。但冯道并不甘心,他也并不盲目投奔,而是仔细观察,选择一位明君,冯道还真找到了一位明主,他经人介绍投到了李存勖的门下,成了李存勖的亲信。从此,冯道踏上了他传奇般的仕途。
五代时期是个战乱纷繁的时期,握有兵权,略有些头脑的将帅便可称王称帝,但他们能领兵打仗是内行,治理国家却是个外行,对读书人又不重视,在他们眼里有了军队就有了一切。富有“心机”的冯道极力讨好逢迎李存勖,同时,他口齿伶俐,颇善言辞,还能引经据典,调解君臣之间的纠纷。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后,只重视名门贵族出身的人,对冯道这样没有“来历”的人并不重用,但冯道却并不着急,而且仍像原来那样谦恭、谨慎。后来明宗即位,他吸取前朝教训,决定以文治国,便用其为宰相,这时冯道才真正开始发迹。
冯道凭“谦虚谨慎”的形象爬上相位,但他并没有居相位而安心行其职,他还是密切地注意着时局的发展,当叛将李从珂兵变攻打京城,狡猾的冯道一想,李从珂虽然刚愎自用,但他拥有大军,而刚继位的李从厚不过是个孩子而已,肯定不是李从珂的对手,于是打定了投降的主意,冯道使尽手段,苦口婆心,总算劝动了百官一起投降。就这样,冯道由前朝元老重臣摇身一变成了新朝的开国功臣。
冯道对官场的敏感预见是一般人无法与之相比的。五代是一个纷乱的时代,在这乱哄哄的时代,各色人物粉墨登场,这个时期便出了个臭名昭著的儿皇帝石敬瑭。石敬瑭为了能夺取皇帝的位置,答应了契丹出兵的条件,其中有一条最难的是石敬瑭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称儿子。据载,写这道诏书的官吏当时是“色变手颤”乃至于“泣下”,可见这是一种奇耻大辱。至于派人去契丹当册礼使,更是一件既要忍辱负重,又要冒生命危险的事。石敬瑭想派宰相冯道去,但他害怕冯道拒绝。谁知冯道居然毫不推辞地答应了。其实,城府极深的冯道另有打算,他想要得宠于“儿皇帝”,就必须笼络好“爸爸皇帝”。
冯道见当时契丹强大,便使尽手段讨好耶律德光,但他很快发现契丹统治残暴,不会长久。于是,他又重新寻找主子,果不期然,石敬瑭的大将刘知远夺取政权建立了后汉。冯道因“保护汉人”有功,而被拜为太师。冯道摇身一变又做了后汉的宰相。
岂料后汉也没存在几年,部将郭威便又造反建立了后周。他故技重施,又做了后周的宰相,冯道每次投靠新主都有不同的手段,比如这次投奔后周,打起了刘知远宗族刘崇等人的主意,果然他又被推荐当上了后周的宰相。
冯道当后周的宰相没几年,郭威死了,郭威义子柴荣继位,这时后汉贵族勾结契丹要恢复后汉政权,柴荣绝非以前冯道所事的几位主子可比,很有胆识气魄。当后汉、契丹联军袭来时,一般大臣都认为主上新丧,人心动摇,不可轻动,但柴荣决定亲征,别人见柴荣意志坚定,便不再说什么,只有冯道在一边冷嘲热讽。
柴荣说:“过去唐太宗出战,都是亲自出征,难道我就不能学他吗?”
冯道说:“不知陛下是不是唐太宗?”
柴荣又说:“以我兵力之强,出击刘崇、契丹联军,犹如以山压卵,如何不胜?”
冯道说:“陛下能为山吗?”
柴荣大怒,他私下里对人说:“冯道看不起我!”
这次冯道确实是看走眼了。柴荣真不怕邪,率军亲征,大败后汉、契丹联军,以事实给冯道一个响亮的耳光。
冯道一生历事五代君主,他做人“心机”和官场手腕让后人叹为观止,不愧为中国官场上的“不倒翁”。
“点破潜规则”
实际上,世上很多事情都可以灵活处理,不能太过认真,在不违背法规而又能通融的情况下,还是要灵活一些为好,学会变通而不是死板。灵活变通,处事才能圆融。
§§第十章 搞定人就心这几招
搞定人心就得要善于钻营,有孔必钻,无孔也要入。有孔者,扩而大之,无孔者,取出一个“钻”字,新开一孔再钻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