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不仅要有谋略,而且还要有在关键时刻随机应变、果断行事的能力,再加上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策略,一定能把难事办成、办好。
在中国历史上,抓住机会成就大事的人物数不胜数。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克日擒孟达,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高明战略抉择。
当时孔明兵出祁山,连战连捷,所向披靡。魏主曹睿不得不“御驾亲征”,率军前往长安,抗拒蜀军。那时,出任新城太守的原蜀军降将孟达,想乘曹魏后方空虚之际,举兵谋反,直取洛阳再归降诸葛亮。
孟达此举若能成功,必将与诸葛亮形成对曹魏前后夹击的战略攻势,陷曹魏于完全不利的境地。
孟达谋反的消息,被即将去往长安的司马懿得知了,在这危急时刻,他当机立断,一方面令大军向新城进发,并传令“一日要行二日之路,如迟立斩”;另一方面,他又派参军梁畿赍乘轻骑星夜先一步赶往新城,“教孟达等准备征进,使其不疑”,并制造司马懿大军已“离宛城,往长安去了”的假象。
孟达果然中计。结果几天之后,司马懿率大军突然出现在新城城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平定了这场预谋的叛乱。
要想实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策略,首先必须想方设法隐蔽作战企图。袭击孟达一战,司马懿在这方面干得十分漂亮。当他得到孟达企图谋反的消息后,采取了一系列欺骗、麻痹的手段,使孟达自以为得计,疏于戒备,为达成战斗的突然性创造了条件。
如果想为突袭行动争取到极为宝贵的时间,就必须做到根据敌情果断灵活地实施指挥。但对一支军队来说,神速的行动,并不单单表现在部队的行动能力上,更重要的还体现在领导者当机立断的决策水平上。
当时司马懿刚刚被起用,按照规矩,采取如此重大的军事行动,必须“写表申奏天子”,待奏准后才可行事。
孟达也正是这样判断,他认为“若司马懿闻达举事,须表奏魏主”,来回要费去月余时日,这就可以使自己从容地做好迎敌准备。但聪明的司马懿并没有死搬教条,他在事关安危的决策问题上,敢于先斩后奏,毅然采取了果断的行动。
结果,使原先企图乘虚直袭洛阳的孟达,反被司马懿这一突然袭击打得晕头转向。这一仗,真可谓是以快制快、先机破敌的典型战例,体现出在关键时刻,成大事者随机应变、决断行事的重要价值。
“点破潜规则”
要想达到攻其不备的效果就得有当机立断的精神,善于观察动态,采取果断措施,如果犹豫不决就会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