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探索心理的奥秘
35853800000047

第47章 常见的心理问题

我们界定了心理健康的含义与标准,简单了解了人生全程的发展,接下去就要探究一下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狭义的理解,心理问题就是指个体心理出现的消极的、对日常生活有不好影响的心理疾病,这里的心理疾病又是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统称,也就是说,心理问题包涵在心理疾病的概念范畴。心理疾病范畴下的心理问题就更加狭隘,从一个潜在发展的角度看,心理问题是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初级阶段。广义的理解,心理问题是有关心理方面的问题,就是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包括心理不健康的情况,而且还包括心理健康的状况。或者可以这样说,既然心理健康是个连续的相对的概念,那么心理健康就没有一个绝对的零点。在人的一生中,心理发展这一条直线上所有的点的集合,都是心理问题。本节要讲的心理问题就是狭义理解中的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有很多种,每一种又有不同的程度。在这里我们以青年学生为参照群体来说明常见的心理问题。

10 .3 .1 常见的心理问题

任何形式的心理问题都会最终表现在行动上。所以,出现心理问题的个体行为会有多多少少的异常。

10.3.1.1 情绪问题

一个人长期处于消极的或者说是负性情绪状态中,就会出现情绪问题,出现情绪障碍。情绪障碍是人的主要心理障碍之一。按照对人的危害严重程度,情绪障碍可以分成轻度情绪障碍和重度情绪障碍两大类。对于青年学生来说,轻度情绪障碍主要有心境恶劣、情感容易激怒、情绪不稳定、寂寞等。重度情绪障碍主要指神经症,包括焦虑症、恐怖症、抑郁症等。不同的情绪障碍有不同的调适方法。

本章开篇中的案例就是大学生入学后由于适应不良而出现的轻度情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调适:① 了解自己并肯定自己;② 维持自我价值感,树立自信心;③ 积极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④ 培养独立谋生的意愿和能力;⑤ 制定计划,改善情况。

焦虑症是以突如其来和反复出现莫名恐惧和焦虑不安为特点的一种神经症,是没有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恐惧。这种症状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反复出现惊恐发作;二是慢性持续的焦虑状态,一般还伴有植物性神经功能障碍。焦虑症发作起来会出现紧张、恐惧,伴有心悸、胸闷、呼吸急促、出汗、口干等植物性神经症状和运动性不安。焦虑症患者往往体验到一种莫名奇妙的恐惧和烦躁不安,对未来有不祥预感,同时伴有一些躯体不适感。

抑郁症又称神经性抑郁症,是对所经历的事件产生抑郁反应,其抑郁程度与经历不符,但没有精神病状。绝大多数抑郁症患者得病的原因是一定的心理应激,往往涉及以下三个因素:① 生活中的挫折引起的心境改变,如悲伤、失望、无助等强烈持久的负性情绪;② 自尊心受到伤害,动摇了对自己的信心,有较强的自卑感;③ 性格中有较强的依赖性,不开朗,胆小怕事,厌世悲观。抑郁症患者常常带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感到心情压抑、消沉、郁闷、孤寂,面部表情阴郁,面色苍白,整日无精打采,对生活失去信心,遇事总往坏处想,对日常生活、娱乐、学习、人际关系等失去兴趣,对前途悲观失望,思维迟钝。部分患者有轻生念头。抑郁症患者情绪低落,无昼夜节律变化。患者对自己的病症的自制力良好,往往会主动求医和寻求他人帮助。

恐怖症是对某一特定的物体、活动或者是处境产生的持续的和不必要的恐惧,而不得不采取回避行为的一种特定的神经症。这种症状与正常人对真实的威胁产生的恐惧不同,当事人也可以意识到这种恐惧是不必要的,但是不能控制住自己。恐怖症有三种症状表现:社交恐怖、处境恐怖、物体恐怖。其中社交恐怖症是青年学生中较常见的。社交恐怖症表现为对社交情景的恐惧。患者在大庭广众面前害怕被人注视,担心当众出丑,故在人际交往时出现害羞、胆怯、局促不安、尴尬、笨拙,严重者还会出现面红耳赤、出汗、心慌、震颤、呕吐、眩晕等。病情较轻者,害怕会见生人,较重者可能因恐怖而回避朋友,与社会隔绝而仅与家人保持接触,无法坚持正常的学习。

小资料———治疗抑郁:情绪的宣泄

由于压抑的能量纠结于心,导致抑郁,所以,抑郁的治疗最重要的步骤就是将纠结于心的能量宣泄出来,进行外向训练。

最佳的宣泄法是倾诉,找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将心中的想法与苦闷都讲出来,可以使抑郁得到缓解。在倾诉中,宣泄治疗与支持治疗同时起作用。

大声朗读也是一种很好的宣泄方法。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当代的大学生。大声朗读,把心灵打开,文字变成声音,将心与口统一,口成为心灵的一扇窗户,每一次响亮的声音意味着一种勇气、一种气概、一次直抒胸臆的宣泄,既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又是一种文雅的方式。

单纯的宣泄法简单易行。大声叫喊、摔东西(当然,最好是摔一些不怕摔的东西)、打游戏等等,都是很好的方法。

运动是最值得提倡的一种好方法。当你感到抑郁时,去跑步,打篮球或踢足球,甚至去跳跳迪斯科,都是可以操作的。这样你在宣泄情绪的同时也活动了身体。

当然,在运用宣泄法的同时,心理学还有很多有效的方法,比如认知疗法、森田疗法等,在心理咨询中经常被用到。

10.3.1.2 人格问题

人格问题主要说的是人格障碍。人格障碍又称病态人格(psychopathic personality),是从童年期或少年期开始发展起来的一种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是在没有认知过程障碍或智力障碍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这种人的人格的某些特点过分突出,影响了本人或周围人的生活的和谐,因而引起别人的注目。人格障碍因为没有明确的“发病”、“病情波动”和医药治疗方法,所以一般不作为疾病。但又因为某些原来人格正常的精神病或器质性脑病的患者可以出现人格障碍的症状,或某些人格障碍者的表现很像精神病,因此人格障碍成为精神医学的内容之一。

关于人格和人格障碍的分型也有很多分歧意见,最古老的希波克拉底斯分为四种气质,荣格将之分为内向和外向性格两型。世界卫生组织的枟ICD—10枠(1992)将人格障碍分为8种类型,即偏执型、分裂样型、社交不良型、情绪不稳型、表演型、强迫型、焦虑型和依赖型。现将主要的几种介绍如下:

(1)偏执型人格障碍

主要特点是敏感多疑,容易与人产生对立。这种人格实际中并不少见,但其发生率很难调查,据国外报道,男性多于女性。主要表现是对别人有一种普遍的、无法理解的多疑倾向,认为别人总是在贬低或威胁自己,对自己不公平、不信任或不忠实,因而自己也不相信别人,而且容易因为觉得自己吃了亏而激怒。因为多疑,所以不易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自己的家人在内。

王某,男,24 岁,现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工作。父母性格暴躁,并经常吵架,动辄打骂孩子,他自幼性格急躁、主观、敏感、好猜疑,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意见。自从本科毕业参加工作后,他的这些特点更加突出,思想狭隘,固执己见,好嫉妒,经常与人发生冲突,几乎与公司里的所有同事都吵过架。他自己实际工作能力很差却自我感觉良好,反说上级和同事都不信任他,是有意为难他? ?

故事主人公就属于偏执型人格,其人格障碍起源于幼年经历。

(2)分裂样型人格障碍

主要特点是孤独、冷漠,即使在家庭之中也是如此,与别人没有什么亲密的关系,因而很少有谈得来的好朋友,即使对异性朋友或性生活,也是淡淡的。喜欢单独行动,缺乏热烈的情绪表现。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也不能掌握熟练的谋生技巧。因为对恋爱也缺乏热情,男性常独身,女性则可能被动出嫁。

(3)社交不良型人格障碍

社交不良型人格障碍亦称为反社会型或悖德型人格障碍,是人格障碍中最令人注目的一个类型。其主要特征是不断出现违法乱纪或犯罪行为,但不等于有意的犯罪,而主要是由于在人格发展过程中未能养成公德心,因而不能遵纪守法之故。其发生率我国尚未见统计数字。在美国,男性有3%,女性有1%有这种人格障碍,在押犯人其发生率甚至可高达75%。在贫困和缺乏文化教养的社区中其发生率较高。家族成员中有同类情况者也较多。

这种人虽然从小就常有撒谎、逃学、小偷小摸、打架等不良行为,但在初次接触时其外表却常不令人讨嫌,甚至有讨人欢喜的外貌和表情,对异性尤其如此。对自己的违法乱纪行为并不感到焦虑或内疚,常认为这是“无心的”,或者是“理所当然的反应”。没有幻觉、妄想和思维障碍。口才常不坏,因而会使人上当受骗。心肠冷酷,忘恩负义,自己的至亲也不买账。

(4)情绪不稳型人格障碍

在ICD—10中,此型又分为两个亚型,即冲动型和边缘型。我国分类仅列出冲动型,而美国分类仅列出边缘型。冲动型人格障碍又称为攻击型或暴发型人格,其主要特征是行为冲动,常不顾引起的后果,实际上也会引起严重或较严重的后果。这种行为如果受到劝阻时甚至会产生攻击行为或自我攻击(自伤)行为。常伴有情绪不稳,喜怒无常。对生活缺乏安排和打算,做事也常凭感情冲动,因而易受挫折或不易成功,但不易接受教训。不容易建立较稳定的人际关系,因此不大有较持久的好友。

(5)表演型人格障碍

这种性格的特征是情绪表达带有高度夸张色彩,引人注意,就像在舞台上表演一样。一件不很特别的事也可以被描绘或表示得有声有色,非常投入。暗示性很强,很容易受别人或环境的影响。感情表达虽然很热烈,但不持久,肤浅易变。喜欢别人注意自己,围着自己转,因此比较注意打扮,有时言行还表现一定的挑逗性。受到小小的挫折就会大喊大叫。常为了追求一时感情的满足而不惜牺牲或不择手段。以上表现很像癔症的某些特征,所以表演型性格又称为歇斯底里性格,也称为幼稚型性格。

(6)强迫型人格障碍

这种人格的特征是要求一切都有条不紊、十全十美,要求自己和别人都遵守各种规则,甚至各种细节,因此行动很拘谨,效率很低。这种性格一般在青少年期形成。有各种具体表现,有人过分疑虑和谨慎;有人对各种规则、条目过分关注;有人为人追求完全,因而不能按时完成任务(例如要他订一个计划,由于追求完美,反复修改,因而到了期限也不能完成);有人自觉性过强,谨小慎微,过分看重工作,因而影响了自己的业务和社交;有人过分迂腐,拘泥于社会习俗,在特殊情况下也不能灵活变通;有人非常刻板和固执;有人不但自己刻板,而且要求别人也按自己的方式行事,因而损害了人际关系。总而言之,强迫型人格者常因追求细节而失落了“大节”,例如为了打听清楚乘飞机的手续而误了起飞时间。强迫型人格并不少见,据美国资料,发生率为一般人口的1%,在精神科门诊对象中则可高达3%~10%。

人格障碍的发生存在交互作用,有时同一个人可以有一种以上的人格障碍表现,如强迫型人格障碍和偏执型人格障碍经常相伴发作。

10.3.1.3 人际交往问题

人的根本属性在于其社会性,社会性的根本依托在于人际交往,人际交往的世界是精彩的世界,可是很多人对这个精彩的世界感到或多或少的无奈。青年学生中存在着一些人际交往问题,自我中心、嫉妒、自卑、孤僻等种种心理障碍将许多人困在人际交往的这片无边无际的泥沼之中,于是,他们焦虑、痛苦、无助、失望。总体看来,青年学生的人际交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不敢交往

这种情况在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即担心和恐惧面对他人,尤其是陌生人。人际交往中常见的恐惧心理包括害羞、紧张、焦虑和自卑。

(2)不愿交往

不愿交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 缺乏自信。青年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不再是以前的“天之骄子”,周围的同龄人都和自己一样优秀,甚至更加优秀,以前的那种优越感丧失,自信心不足。② 缺少信任。有些同学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对其他人不信任,缺乏与同学基本的合作精神,觉得其他人都不可靠。③ 缺乏宽容。在学校生活中有的同学缺乏对他人的宽容,无论大事小事都斤斤计较,动不动就要伤害到其他人。

(3)不懂交往

不懂交往的人有去交往的愿望,但是欠缺具体的交往技巧,所以不能有效地交往,和他人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情况常常表现在:① 不了解交往的基本常识和技巧。在交往过程中太死板,木讷,不善言谈,心里的想法表达不出或者是表达的方式不正确。有时候因为表达的方法不对使他人厌烦。② 不懂得人际交往的原则。有时候在交往中不注意分寸把握,比如开玩笑不注意场合或者没有顾及到当事人的感受,不经意间可能会伤害到他人的自尊心。③ 不知道一些交往习俗。正所谓入乡随俗,有些地方有特别的风俗习惯,这个时候要对这些不同的习俗进行了解,才能在交往中不会触及一些禁忌。

人际交往中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往往有下面这些:

(1)自我中心心理

自我中心的人,为人处事总是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和得失,而不关心他人的感受。他们总是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来解释世界,并且盲目地坚持自己的意见,顽固,从不轻易改变自己的态度。很少关心别人,唯我独尊,自尊心过分强烈。

(2)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一种因个人自认为不如人而产生的一种轻视自己的不良心理。平常的表现是忧郁、悲观、孤僻。社交自卑感是自卑心理的典型代表,它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自卑心理,它容易使人孤立、离群、丧失信心。通常社交自卑感严重的人,大多性格内向、感情脆弱、多愁善感,常常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总是感到别人看不起自己,又怕受到别人的伤害,所以处事多回避,处处退缩,不愿抛头露面,害怕当众出丑。

李琴来自甘肃某县,父母都是农民,不管对她还是对全家而言,能来兰州上学都是一件幸运的事,但情况却并非如此。因为性格内向孤僻,再加上家庭贫困造成的自卑心理,李琴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融洽。李琴所住宿舍楼将要加层,她和寝室的同学以及别的宿舍的女生被分在了学院教学楼某区的102室。按照当时的约定,依旧按照原宿舍顺序就寝,李琴应该是下铺,但同宿舍的刘燕却趁她上厕所时搬到了下铺。李琴之后找到了班长,班长将她安排在了一名住在家里的兰州同学的床铺,但不知何故,这名同学之后又要求住校。李琴觉得非常委屈,当晚在图书馆哭了一夜,第二天也没有去上课,班长因为此事说了她几句,但周围的同学听到后竟然开始鼓掌,这让李琴感到受到了伤害。6月7日下午,当她来到东湖批发市场买东西时,看见了一个刀铺,此时她便决定报复伤害她的人,于是她花了15元买了一把小菜刀和一把小尖刀,似乎觉得不够,她又花7元买了一把大菜刀放在包里带进了学校。6月8日凌晨2时许,一直没有睡着的李琴起床穿好了衣服,她先将小菜刀放在了自己的铺上,之后拿着小尖刀和大菜刀砍向了正在熟睡的班长? ?

很多人都会因为自己是出身于农民家庭而产生自己不如别人的自卑情绪。性格内向孤僻,这是一定会造成她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与同学的关系并不十分融洽,事实上很多自卑的人对周围的人都是充满敌意的,而且内向的人人往往也是充满暴力倾向的;再加上家庭贫困,自己的诸多方面都不如别人,所以她会一直处于自卑的心理状态,产生焦虑,不安,烦躁,甚至是紧张以及恐惧情绪。

(3)孤独心理

这是一种经常处于或受到孤立而很少与人接触而产生的孤单、无依靠的心理。长期的孤独心理会使人心情郁闷、精神抑郁、性格古怪,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4)嫉妒心理

处在社会生活中,人总会自觉不自觉地与别人进行比较。当发现自己的才能、地位、名誉、机遇等不如别人时,便会产生一种羞愧、埋怨、愤怒甚至是仇恨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即嫉妒心理。嫉妒是一种普遍的情绪,它源于人类的竞争,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

(5)猜疑心理

猜疑心理是由主观推测而产生的一种复杂的不良心理。猜疑心理重的人常常疑心重重,总觉得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看不起自己,算计自己。这种人不但在社交中不信任他人,而且还会产生心理疾病,比如强迫症。

10.3.1.4 性心理问题

青少年的生理变化使他们渴望了解人体解剖以及性器官的构造特点和功能,所以需要进行与之相应的性心理知识的传授和性道德意识的启蒙,引导其形成健康的性心理,如果这一方面的工作没有做好,青年学生可能会面临性心理问题的困扰。

性心理障碍又称性变态或性行为倒错,是指性行为明显偏离正常的一组心理障碍,表现为对性对象的歪曲和满足性欲冲动的方式违背了社会道德和社会习俗,甚至违反法律。青年学生的性心理障碍最常见的是同性恋和恋物癖。

(1)同性恋

同性恋是指成熟的个体在正常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对同性存在着持续的性爱倾向,伴有或不伴有同性间的性行为。同性恋是一种性取向或指向,具有同性恋取向的成员对与自己性别相同的同性产生爱情、性欲或恋慕,具有这种性取向的人称为同性恋者。同性恋有时候也可以用来描述同性性行为,即同性成员间发生的性行为,而不管参与者的性取向如何。对于同性恋的定性,目前各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国内学术界也有不同的看法。但是目前大多数人还是将之视为一种性对象倒错的性变态,需要进行一定的干预和治疗。

(2)恋物癖

恋物癖指通过收集和接触异性穿戴的物品来引起性兴奋与性满足,以男性多见。患者不是对异性产生直接爱恋,而是对异性使用的非生命的物品产生强烈的兴趣,必须占有它们方心满意足。由于所恋物品多半是与异性身体接触的东西,如内衣裤等,所以,患者往往采用非正常手段(如偷盗)而获得。

10 。3 。2 正确看待心理问题

如果人们对心理问题的重视程度可以达到或接近对待生理疾病的程度,这个问题就没有必要谈下去。从生理学角度出发作一个类比。我们知道,痛觉是有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所产生的感觉,它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痛觉是有机体内部的警戒系统,能引起防御性反应,具有保护作用。那我们就从这一点来说心理问题的地位和作用,心理问题其实也是个体的心理系统受到伤害性刺激后所产生的反应,它也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心理问题是个体心理的警戒系统,能起防御性作用,具有保护作用。通俗一点说,如果个体的心理出现了问题,我们就可以下结论说,你的心理系统受到了威胁,需要采取措施将这种威胁解除。意识到这一点,个体就应该做到:

10.3.2.1 平常心看待心理问题

这里指的平常心有两层含义:① 从个体角度出发,出现心理问题是正常的,更可以说,如果出现了心理问题说明个体的心理防御机制还是有能力的,能起作用的,管用的。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心理上的困惑和问题,出现心理问题是正常现象。② 从社会角度来说,应真实地反映社会中存在的心理问题的状况,不可为了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而夸大其词,危言耸听。

10.3.2.2 积极应对心理问题

以平常心看待心理问题是积极应对心理问题的第一步,积极应对心理问题是以平常心看待这一问题的延伸。积极应对心理问题不仅仅指问题出现之后,而且还包括在问题没有出现之前的预防教育问题。在积极应对心理问题这个主题下,提高个体的心理素质似乎显得更为重要。

对待心理问题的态度关系到心理问题的解决,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这是个需要特别关注和思考的话题。

小资料———十种正常的异常心理现象

精神正常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问题,关键是这些症状的产生背景、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以及对个体和环境的不良影响如何。正常人也可能出现短暂的异常现象,时间短,程度轻,尚未达到精神疾病的标准,下面这些症状就属于此类:

疲劳感:通常有相应的原因,持续时间较短,不伴有明显的睡眠和情绪改变,经过良好的休息和适当的娱乐即可消除。

焦虑反应:焦虑反应是人们适应某种特定环境的一种反应方式,但正常的焦虑反应常有其现实原因(现实性焦虑),如面临高考,但可随着事过境迁而很快缓解。

类似歇斯底里现象:多见于妇女儿童,如女性和丈夫吵架尽情发泄、大喊大叫、撕衣毁物、痛打小孩,甚至威胁自杀。儿童可有白日梦、幻想性谎言表现,把自己构想的内容当现实。这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充分、不成熟所致。

强迫现象:有些脑力劳动者,特别是办事认真的人反复思考一些自己都意识到没有必要的事,如是不是得罪某个人、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等,但持续时间不长,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恐怖感:站在很高但很安全的地方时仍会出现恐怖感,有时也想往下跳,甚至想到跳下去是什么情景,这种想法如果很快得到纠正不再继续思考,属正常现象。

疑病现象:很多人都将轻微的不适现象看成严重疾病,反复多次检查,特别是当亲友、邻居、同事因某病英年早逝和意外死亡后容易出现。但检查如排除相关疾病后能按医生的劝告,属正常现象。

偏执和自我牵挂:任何人都有自我牵挂倾向,如走进办公室时,人们停止谈话,这时往往会怀疑人们在议论自己。这种现象通常是一时的,而且经过片刻的疑虑之后就会省悟过来,其性质和内容与当时的处境联系紧密。

错觉:正常人在光线暗淡、恐惧紧张及期待等心理状态下可出现错觉,但经反复验证后可迅速纠正。成语“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等均是典型的例子。

幻觉:正常人在迫切期待的情况下,可听到“叩门声”、“呼唤声”。经过确认后,自己意识到是幻觉现象,医学人士称之为心因性幻觉。正常人在睡前和醒前偶有幻觉,不能视为病态。

自笑、自言自语:有些人在独处时自言自语甚至边说边笑,但有客观原因,能选择场合,能自我控制,属正常现象。

(资料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