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4.1 心理学研究的类型
心理学研究所涉及的研究类型主要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和个案研究三种。
1.4.1.1 因果研究
世界上的事物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各种现象也不是无缘无故出现的,许多现象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如长期暴露在噪音环境与听力受影响这样的因果关系就是其中一种。因果关系是指某个因素的存在一定会导致某个特定结果的产生。因果研究(cause and effect study)主要探究心理现象的因果关系。由于心理现象与外界刺激之间,心理现象与脑活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例如音频决定音调高低、光波长决定颜色。因此,心理学家经常通过控制一些变量观察、分析、研究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从中能够发现某些与心理活动相关的因果规律,并同时找到一些有效控制心理和行为的方法。检验因果关系的一个比较好的途径就是通过典型的心理学实验方法,即通过不同的实验设计,创造各种进行因果分析的条件,操纵或者控制原因变量(我们称之为自变量),观察或测量结果变量(我们称之为应变量)的变化,并且恒定或者控制某些情境条件与变量(我们称之为控制变量),从而确定自变量与应变量之间的因关系。
以不同信息通道的信息输入对操作的影响研究为例来具体介绍一下因果研究。人们接受外界信息输入有多种方式,例如视觉、听觉、嗅觉,并表现出一定的反应。通过生活经验和观察,我们有一定的体验:同时进行两种视觉上的任务时,例如看书和看电视,反应会比较慢,而同时进行视觉上和听觉上的任务时,例如看书和听音乐,反应会比较快。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出不同信息通道的信息输入对于操作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为了检验这一假设,可以设计一个复合的实验任务:一种是看屏幕上的字母、听读音,然后判断屏幕上的字母是否和听到的读音一致;另一种是看屏幕左、右边的字母(左边是大写字母的话,右边就是小写字母),判断这两个字母是否一致。如果一致就按键盘上的“F”键,如果不一致就按键盘上的“H”键。记录被试在这两种情形下的反应时。如果结果发现,视觉和听觉的组合的反应时快于视觉和视觉的组合,就可以说明不同信息通道的信息输入对于操作有影响力。
1.4.1.2 相关研究
之前我们讨论了因果研究,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物或者现象之间虽然有所联系,但未必有达到前因后果的必然联系,此时我们就应该从“它们是否有关”着手,进行相关研究。相关关系不同于因果关系,主要指某个因素的变化会导致另外一个因素的变化,但是这个因素的变化是不是另外一个因素变化的原因并不能确定。所谓相关研究(correlation study),就是探究心理现象之间的相关关系。正因为我们对于许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非常关注,但又不想束缚于因果研究的限制,所以经常会再进行相关研究。比如外向性格和言语表达,一般人们都会认为性格外向的人就比较开朗、健谈,因此在言语表达上比较占优势,可以滔滔不绝地说话,但是性格开朗的人都是善于言辞,开朗也并不是善于言语的唯一原因。又比如吸烟和肺癌,虽然我们知道吸烟人群中患肺癌的比例很高,认为吸烟与患肺癌有关,但是并不能依据个人吸烟的多少来预测他是否会得肺癌。
心理学的许多研究都是围绕相关关系展开的,例如验证某种人格特质与某种行为之间的关系、家庭情况与学业成就之间的联系等等。不过要注意的一点是,正如之前所提到的一样,相关关系并不说明因果关系,也不能找出谁是因,谁是果,换言之,A与B相关可能就表示A可能是引起B的原因,也可能B是引起A的原因,又可能以其他方式而产生关联。相关关系分正相关、负相关和零相关三种。在相关研究中,衡量相关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相关系数,它是两列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数字表现形式,一般用 r表示,-1 。00≤ r≤1 。00.
我们来看一个相关研究的实例。众所周知,良好的睡眠是保持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焦虑则是一种情绪状态,过于焦虑会产生消极的后果。大学生要面对学业、生活和就业等各种压力,人际交往、学习挫折都有可能引起焦虑情绪,从而影响睡眠质量;过分关注自身的睡眠问题也反过来会引起焦虑情绪。因此,就有人围绕大学生的睡眠质量与焦虑情绪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研究。通过调查量表,请大学生对自己的睡眠质量(包括入睡时间、睡眠时间、催眠药物、日间障碍、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六个方面)与焦虑进行自评,然后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睡眠质量与焦虑水平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 。177,达到显著水平。因此,从该研究的结果看,大学生的睡眠质量与焦虑水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但是具体是谁影响谁并不清楚。
(资料来源:廖婷婷,邹枝玲,杨勋,丁薇,2007)
1.4.1.3 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case study)就是通过个别案例研究特殊的心理现象的研究方法,它是心理学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种研究形式。早在19世纪末,弗洛伊德就利用临床个案进行观察和心理分析。个案研究在心理咨询、儿童发展中运用比较广泛,例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同时在许多与管理相关的研究中也可以起到辅助作用,例如对于工作环境的改造。个案研究不仅可以结合自然观察的优势得到可观而真实的现象和数据,还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
个案研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语言中枢———布洛卡区的发现。语言是人类的骄傲,大脑语言中枢的发现却只是 100 多年前的事。1861 年,法国外科医生、神经解剖学家布洛卡在巴黎召开的人类学会议上,公布了他一直治疗、观察、研究的一个病例:病人能听懂别人的话,能用面部表情和手势同别人交流思想,可是说话非常困难,只能说一个“T an”字。因此,布洛卡叫他“T an”。通过各项检查后发现,病人与说话相关的肌肉和发音器官完全正常。后来,布洛卡在“T an”死后进行解剖检查发现,他的大脑左半球额下回后部有所病变,而这个病变部位正好位于大脑皮层控制口咽肌运动的区域之前,恰好与发音、说话动作有关。于是布洛卡设想,这个区域就是大脑语言中枢的所在地。随后,布洛卡又陆续发现了类似病例,并发表了研究论文。该区域就被称为“布洛卡区”。
(资料来源:雅虎知识堂网)
1 .4.2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就有其科学的研究方法。我们将会介绍几种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通过一些例子让大家了解它们如何应用、有何优点和局限。
1.4.2.1 观察法
如果是在自然的条件下,对心理现象的外显活动进行系统而有计划的观察,从而发现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方法就是观察法。比如通过观察学生在某个团体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人格特征、人际交往特征、团队合作能力特征等等。又比如观察抑郁症病人的日常生活表现,可以了解其情绪变化和行为表现等等。
如果所研究的对象无法控制,或者说在控制的条件下会影响该研究对象的行为,或者会受到社会道德的限制,就需要借助于观察法。在使用观察法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是明确观察对象、制定观察计划、设计观察评定量表,然后就可以进行有目的地观察和记录,最后根据记录进行转录、分析等,从而最大程度地了解真实情况,获得研究结果或者为其他研究提供依据。
在许多心理学实验室和心理咨询室中,会装有一种特殊的镜子———单面镜(它通常装在两个房间的中间),从房间的一面看,它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但是从它的另一面看,却能清楚看清另一个房间里的情况。这样,在镜子的一边,可以进行各种实验,而镜子另一边的房间里,研究者可以对房间里的被试进行观察和记录。比如,我们要进行教学观摩的时候,就可以在镜子另一面的房间中观察,不仅不会影响上课的同学们,而且还能发现他们上课时的一些自然的行为表现,从而进行分析探讨。此外,在许多心理咨询室中也会装有单面镜,这样遇到棘手案例的时候,其他咨询师可以通过玻璃一起观察和记录,如果发现室内病人有过激行为时也可以及时发现与制止。有时,这样的实验室里,还会装有摄像和录音装置,在被试自愿的情况下,进行拍摄和录音,这样的客观记录更利于事后的查证与分析。
由此看,观察法可以取得被试不愿意或者没能够报告的行为数据,也能够比较客观、及时、准确而全面地获得观察数据,这就是它的优点。但是,观察法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观察结果的质量很依赖于观察者自身的能力、兴趣和知识等等,而且所观察的事件很难重复出现,还会有很多未知的干扰。
1.4.2.2 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法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在心理学领域中运用的比较广泛的主要有智力测验、人格测验、态度测验、成就测验等等。心理测验最主要的两个指标就是信度和效度。信度指测验的可靠程度,也就是说我们几次做这个测验,结果应该是差不多的。效度指测验是否有效所需要的心理品质,一般通过对行为的预测来体现,也就是说这个测验是否能有效反映某种心理品质,得分高是否能体现高品质,得分低是否对应低品质。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根据自己的观察评定自己学生的个体差别,把人分成中人、中人以上和中人以下三类,这就相当于心理测量中的称名量表和顺序量表。和目前西方测验中的填字和类比类似的,我国唐代的科举考试中就有了———贴经和对偶。现代社会中测试选拔的方法,早在我国隋代就有了。不过,现代心理学中的心理测试传入中国是在清朝末年。1920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建立了中国最早的两个心理学实验室。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还开设了测验课,并用心理测验测试应考的学生,这就是我国正式开展的第一个科学的心理测试,也带动了之后心理测验在我国的发展。
心理测验法是当代心理学各个领域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都会运用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较为客观地从人们对于测验项目的反应来推断他的心理特质,而且可以运用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许多场景中。但是测验结果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可靠和准确,只是对一般水平的最佳估计。因此,我们要科学而有效地使用心理测验法及其结果。关于心理测验的应用,尤其是在能力方面的使用,我们会在第八章中详细介绍。
1.4.2.3 实验法
实验法指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在实验中,研究者要积极干预被试的活动,创造一定条件使某种心理现象可以重复出现,从而采集数据,分析、得出一定的规律和结论。实验法是目前心理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与其他方法相比,更科学、更严谨。
实验法根据实行的场所不同可以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两种。实验室实验是在实验室里借助于专门的实验仪器,设计实验,创造实验情景,并严格控制实验条件进行研究的方法。例如,我们知道不同照明亮度情况下,人眼辨认事物的能力也会有差别,于是就设计以下实验:在实验室中安排三种不同的照明条件(弱、中、强),请被试分别在这三种条件下进行试验,实验时要求被试坐在电脑前对着电脑,当电脑中出现信号时就作按键反应,并由程序记录其反应时(reaction time)。除此之外,还要进行一些控制:排除室内其他干扰因素(比如噪音、物体),保持一些因素在一定水平的恒定(比如,被试在三种条件下的身体状况,尤其是疲劳水平基本不变)。在这样的设计与操作条件下,我们可以获得被试在三种照明条件下的实验数据———反应时,然后经过统计分析,看是否存在差异。之前所提到的因果研究很多都是运用实验室实验法,确定因变量和自变量,根据变量间的关系进行实验设计,然后在控制的情况下施行实验的。可见,实验室实验注重实验前的分析与设计,而实际操作又很严密仔细,实验结果也采用科学的方法处理,因此在当前心理学主流研究中有着很高的地位。但是,实验室法不能避免的一个缺陷就是主试控制实验情景的情况下,难免会影响试验结果的客观性,从而使研究结果很难推广到普遍的实际情况中。
现场实验则是在自然的情景中进行的、适当控制实验条件的研究方法,因此结果应该更接近于真实情况,但是由于实际环境的难以预测性和复杂性,实验结果往往也不太精确,而且花费也比较大。例如,我们想要了解不同教学方法的成效,就可以选择两个水平相似的班级,让老师用不同的两种方式进行教学:传统的方法和创新的方法,其他方面尽可能保持一致,然后经过一个月后,再通过测验,由成绩检验教学方法的效果。如果测验成绩有了一定的差别,那么说明两种方法的效果有差异,可以为教师今后采用何种方法教学提供具体参考依据。因此,不难发现,现场实验法更为自然,更为实际,但是条件控制不及实验室情况下那么精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