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探索心理的奥秘
35853800000015

第15章 注意的一般概述

4.3.1 注意的基本概念

注意(attention)是与意识紧密相关的一个概念,但是又不同于意识,注意是心理活动或者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是伴随着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的心理特征,人在注意着什么的时候,总是在感知着、记忆着、思考着、想象着或体验着什么。人在同一时间内不能感知很多对象,只能感知环境中的少数对象,而要获得对事物的清晰、深刻和完整的反映,就需要使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指向有关的对象。例如,你专心地在教室中看书,有一只小鸟落在窗上你也没有觉察到,这时,你的心理活动集中在书本上,无暇顾及其他。同时,注意的对象又是在变化的,而且在绝大多数时间里,人们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注意对象的变化。

注意有指向性和集中性的特点。

指向性表现为对出现在同一时间的许多刺激的选择。例如,一个人在剧院里看戏,他的心理活动或者意识选择了舞台上的演员的台词、动作、服饰等,而忽略了剧院里其他的观众。对演员和剧情他会记得清楚,但对于后者,他只能留下模糊的印象,甚至看完了戏他也不知道邻座的观众是谁。因此,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或者意识在什么方向上进行活动,注意的指向的不同,人们从外界接受的信息也就不同。

集中性是指当心理活动或者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就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并且会抑制对干扰刺激的接收。它的产生及其范围和持续时间取决于外部刺激的特点和人的主观因素。当刺激越重要,人的心理活动或者意识的强度越大,紧张度越高,注意就越集中。如果说,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或者意识朝向哪个方向,那么集中性就是指在这个方向上的心理活动或者意识活动的强度和紧张度。

小资料———心理学家难住心算家

阿伯特·卡米洛先生是一位著名的心算家,不管你给他出多么复杂的难题,他都能立即给出正确的答案。在他的心算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被人难倒过。

这天,一位年轻的心理学家从远方慕名而来,他要亲自考一考这位著名的心算家。许多人知道了都前来观看。年轻的心理学家微笑着和心算家打过招呼后,心算家很客气地请他随便出题。

“一辆载着 285 名旅客的火车驶进车站,这时下车 35 人,又上来 85人,”心理学家不紧不慢地开始出题了。心算家听后微微一笑。“在下一站上来101人,下去69人;再下一站下去17人,上来15人;再下一站下去40人,只上来8人;再下一站又下去99人,上来54人。”这时主考人已说得喘不过气来。“还有吗?”心算家非常同情地问主考人。“还有,”主考人透了口气说,“请您接着算。”他又加快速度说:“火车继续往前开,到了下一站? ?再下一站? ?再下一站? ?”,这时他突然叫道:“完了,卡米洛先生!”

心算家轻蔑地笑着说:“您马上要知道结果吗?”

“那当然,”心理学家点点头,同样微笑着说,“不过,我现在并不想知道车上还有多少乘客,我想知道的是这趟车究竟停靠了多少站?”

这位著名的心算家一下子呆住了。

心算家为什么答不出主考人的问题呢?这位心理学家又是怎样把心算家难住的呢?原来心理学家巧妙地利用了注意的规律和特点,钻了心算家的空子。注意是有指向性和集中性的。人们注意某项活动时,心理活动就指向、集中于这一活动,并抑制与这一活动无关的事物。当心理学家出题时,心算家的注意指向和集中于计算乘客的增减。当最后心理学家要求其算出火车一共过了多少站时,他没有把注意集中于这个,当然就无法回答了。

4 3.2 注意的功能

注意的基本特性决定了注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具有的一些主要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4.3.2.1 选择功能

注意可使人的心理活动在种种刺激中有选择地指向那些有意义的、符合自身需要的,并且与当前活动有关的刺激。由于注意的作用,外界刺激进入感知、动作和记忆的范围便大大缩小了,其中一些强的、重要的或新的刺激占着优势,另一些弱的、无关的或非常熟悉的刺激则受到抑制。注意的选择功能使人有可能将有关信息检索出来,从而积极主动地完成当前活动。

4.3.2.2 保持功能

注意的保持功能表现在心理活动在时间上的延续。注意的保持功能使人从外界获取的感知信息或从记忆中提取的信息能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意识中,从而实现对这些信息的深加工,使有用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为人利用有用信息完成当前活动提供保障。没有注意的保持功能,所有信息在意识中转瞬即失,人的智力操作都没有办法完成。

4.3.2.3 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的调节和监督功能对于提高人的活动效率至关重要,只有在注意的状态下,人才能对自己的行为和活动进行监督。在注意状态下,人可以发现和纠正活动中的错误,提高活动的准确性和速度。同时,当活动的条件或人的需要发生变化时,可以适时分配注意和转移注意,使人能适应变化多端的环境。注意使人实现对活动全程的监督,适时调节,从而顺利地完成活动。

4 .3.3 注意的外部表现

人处于注意状态时,会产生一系列生理反应,如心脏、血管、呼吸、内分泌腺分泌量、皮肤电反应、瞳孔大小以及脑电的变化等。这些反应可以作为注意的生理指标。不仅如此,从行为上还可以观察到机体的各种定向反应。人在集中注意时,行为上的变化主要包括:

(1)适应性的动作

人在注意状态时,常伴有一些适应性的行为。如人在注意听一个声音时,耳朵就会转向声源的方向,所谓“侧耳倾听”;人在注意看一个物体时,就会把视线集中在该物体上,所谓“举目凝视”;当沉浸于思考或想象时,就会出现眼睛朝着某一方向“呆视”着,好像看着远方一样,周围的一切变得模糊起来。

(2)无关动作的停止

当注意力集中时,人会自动地停止与注意无关的动作。如教学过程中,学生高度注意时,他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停止做小动作或交头接耳,身体处于紧张状态,教室会呈现出一片寂静。

(3)呼吸运动的变化

当人处于注意状态时,呼吸运动会发生适应性变化。人在注意时,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呼与吸的时间比例也改变了,一般吸得更短促,呼得时间愈加延长了。在紧张注意时,甚至会出现呼吸暂时停止的情况,即所谓“屏息”现象。

(4)多余动作的产生

当人处于高度注意状态时,由于机体紧张,有时会出现一些多余动作,如握紧拳头、咬紧牙关、手足无措等。

注意的外部表现,有时与内部状态不相一致,如貌似注意一件事而实际上心理活动却指向和集中于另一件事上。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学生貌似在注意听讲,实则已陷入白日梦或注意其他事物。但通过认真的观察,还是能观察出学生的真实状态,如学生的外部表现不是随教学的进展或教学方法的改变而做出相应的调整,或者与教学进度的变化不合拍,或者面无表情地坐着。

4 .3.4 注意的种类

根据注意产生和保持时有无预定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三种。

4.3.4.1 不随意注意

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不随意注意一般是在外部刺激物的直接刺激作用下,个体不由自主地给予关注。例如,正在上课的时候,有人推门而入,大家不自觉地向门口注视;一个人沿着街道走的时候,突然听到救护车尖锐的笛声,他就会不由自主地注意这一情况。不随意注意是人和动物都具有的注意的初级形式。

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第二类是人的主观状态。同时两者也是相互联系的。前者是产生不随意注意的主要原因。

(1)客观刺激物的特点

不随意注意主要是由周围环境的变化引起的。当周围环境中出现了某种新异的刺激物,人就自然地把注意指向这种刺激物,并试图认识它。那些能引起我们不随意注意的刺激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运动和变化。

① 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强度对于引起不随意注意具有重大作用。强烈的刺激物,如强烈的光线、巨大的声响、浓郁的气味都容易引起不随意注意。按照条件反射的强度规律,刺激物在一定限度内的强度越大,它所引起的兴奋就越强,对这种刺激物也就越容易进行分化和形成条件联系。

刺激物的强度分为两种,即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实际上,相对强度对引起我们的不随意注意,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一个强烈的刺激物如果在其他强烈刺激物构成的背景下出现,就可能引不起注意;相反,一个不甚强烈的刺激物,如果在没有其他刺激物的背景下出现,也可能引起注意。例如在喧嚣的工地,甚至很大的声音也不会引起人的注意,而在寂静的环境里,即使很小的声音,也会引起人的注意。

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在引起不随意注意上具有重要作用。除了以上的刺激物在强度上的对比关系以外,客观刺激物之间的任何一种显著的差别———形状、大小、颜色或持续时间等方面的差别,都会引起不随意注意,如“鹤立鸡群”、“万绿丛中一点红”。在一些小物体中间,很容易把一个大物体区分出来;在一片黑白背景中,很容易把一个彩色的物体区分出来;在夜里街上的霓虹灯会特别引人注意。

② 刺激物的新异性。当周围环境发生某种变化,在环境中出现了某种新异刺激物的时候,人很容易以各种方式去探寻这种刺激物。一般而言,越是新奇独特的刺激物,越容易引起人的不随意注意;越是刻板的、多次重复的、千篇一律的刺激物越不容易引起人的不随意注意。

刺激物的新异性是因人而异的。所谓新异事物是对于一个人的经验从未有过或曾经历但还不熟悉的刺激物。我们可以把刺激物的新异性分为两种:绝对新异性(该刺激物在经验中从未有过)和相对新异性(该刺激物在我们的经验中有些熟悉但又感到新奇)。一般而言,绝对新异的刺激物往往更能引起人的不随意注意,但如果人对其毫不理解,往往难以维持长久的注意。而对于相对新异的刺激物,由于人对其有一些了解,为求进一步的认知,往往更能使人维持长久的注意。

③ 刺激物的运动和变化。在相对静止的背景下,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很容易引起人的不随意注意。如在熟悉的人或事物的外貌上突然有了显著的变化,光线、声音的加强或减弱,以及物体的运动等等,都会发生这样的作用。

(2)人的主观状态

不随意注意主要是由事物的特点引起的,但也跟人当时的主观状态有密切的关系。同样的一个刺激物可能引起这个人的不随意注意,而不会引起另一个人的不随意注意。引起不随意注意产生的主观状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 需要和兴趣。一切事物,如果它们跟满足需要(不论是机体的、物质的需要还是精神、文化的需要)有关,如果它们跟人的兴趣相符合,如果人对它们抱有积极的、特别是富有感情的态度,那么,它们就很容易成为不随意注意的对象。兴趣是不随意注意的重要源泉。有兴趣的事情吸引着一个人的注意。越是与人的生活活动、与当前的任务、与从事的工作密切联系着的刺激物,越容易使人感兴趣,也就越能引起人的不随意注意。如一个饥饿的人,对餐馆、食物就很容易引起不随意注意,而一个饱食的人可能对同样的事物并不会关注;一个足球迷,对著名球赛、足球新闻很容易引起不随意注意,而一个对足球不感兴趣的人则可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② 情绪和知识经验。人的情绪状态对不随意注意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什么事物容易引起注意。当人处于愉悦心境中时,更容易对周围事物产生不随意注意,注意也更容易持久。

过去经验也影响着不随意注意的指向,如人们在看报时所选择的内容的差异,往往与人们过去的经验有很大关系。

4.3.4.2 随意注意

随意注意,也叫有意注意,是指服从于预定目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即目的性和意志成分的参与较多。当人在记忆英文单词的时候,由于认识到单词记忆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人就会自觉、主动地将心理过程指向这些英文单词,并积极地在经验中去搜寻相关知识对新单词进行组织。当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出现干扰时,由于学习的目的性,人常常会需要作出意志努力,克服困难,使注意始终保持在学习目标上。

随意注意是注意中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在人的心理成熟过程中,随意注意出现相对较晚。随意注意是人所独有的,是一种高级的注意形式。

随意注意是一种需要作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形式,要保持随意注意需要依赖于一定的条件:

(1)对活动目的、任务的了解

由于随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的注意,所以活动主体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活动任务的意义理解得越清楚、越深刻,完成任务实现目的的愿望就会更强烈,随意注意也越容易维持。

(2)掌握相关知识技能

相关知识技能是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在活动中,如果主体对完成活动任务的相关技能和知识有更多的掌握,在活动中就能更好地完成各项具体任务,逐渐靠近活动的目的,则随意注意更容易得到保持。

(3)激发兴趣

兴趣是引起和保持随意注意的重要条件。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心理表现,它使人对某些事物优先予以注意,并带有积极的情绪色彩。根据兴趣的起因不同,可以把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而在保持随意注意中,最初起作用的更多的是间接兴趣,即不是对活动本身感兴趣,而是对活动的意义感兴趣。随着活动的进行和主体对活动意义的了解的深入,间接兴趣有可能转化成直接兴趣。如考试对于应试者来说可能没有兴趣,但对于考试结果应试者非常感兴趣,从而在考试的过程中,应试者始终能较好地保持其随意注意。

(4)运用自我提醒和自我命令

在活动中经常进行自我提醒和命令是使随意注意得以保持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在活动中遭遇困难阻碍的时候,自我提醒和命令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5)排除干扰,创设良好的活动条件

人在进行活动时,容易受到来自外界其他因素以及主体自身的某些主观状态的干扰,使随意注意不能很好地维持,甚至出现注意的分散等现象。为了更好地保持随意注意,应设法采取相应措施,尽量排除与当前活动任务无关的干扰因素,创设适合活动的环境和条件。

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是两种最基本的注意形式,虽然两者存在区别,发生的原因也不同,但在人从事活动的时候,往往不能把两者截然分开。如果只凭不随意注意来进行活动,那么活动就会显得缺乏计划和目的,很难顺利地完成任务,而且不随意注意也极易分散。但如只凭随意注意来进行活动,虽然是围绕预定目的进行活动,但由于随意注意需要人更多的意志成分的参与,因而很容易使人疲劳,而不利于注意的维持及活动的完成。所以,在一项活动中,往往需要两者的参与。

同时,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有时刚刚从事一项不感兴趣的工作时,往往需要一定的努力才能将自己的注意力保持在这项工作上,经过一段时间后,当他对这项工作发生兴趣或熟练后,不需要意志努力就可以保持注意了,这个现象也称为随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是有预定目的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一种注意形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兼具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两种注意的特点。由于随意后注意在有目的活动中无需付出艰苦的意志努力,所以对人顺利完成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3.4.3 随意后注意

随意后注意是指向一个对象后期所出现的一种特殊的注意形式。它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在这方面,它类似于随意注意;但它不需要意志的努力,在这方面,它又类似于不随意注意。比如说,小孩子在家长的强迫下学习钢琴,刚开始不感兴趣,但迫于压力,不得不付出很大的努力,这个时候他的注意是随意注意;渐渐地,随着水平的提高,他体验到了音乐的美感和演奏的成就感,不需要付出努力就可以自然而然地维持练习弹琴,这时候的注意就是随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既服从当前的任务要求,又可以节省意志的努力,因此有利于完成长期的、持续性的任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对随意后注意的利用,比如在团队学习活动和工作任务时,多增加一些对这些活动的了解,试着让自己真心喜爱上这些活动,从中发掘出成就感,这样才能保持我们对建设性任务的长期而稳定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