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段正元文集
35723600000086

第86章 《道德学志》(18)

师道之变迁

民国六年丁巳九月十二日记

书曰、惟皇上帝。降衷下民。若有恒性。传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则性命之源出於天。于此盖可徵矣。然从后天观之。有圣贤焉。有愚鲁焉。有善人焉。有恶人焉。成就不齐。此又何说。无他、人自有生之初。所禀气质。有厚薄清浊之分。有生以后。习俗变化。有善恶是非之殊。全其本来。则为圣贤。否则六根用事。六尘相接。致先天之性、流而为情。情流为欲。欲生妄。妄而贪、而嗔、而痴。有此贪嗔痴。则心之所好。身之所为者。皆欲妄中事也。败度纵礼。戕贼性命。虽欲全本来之面目。焉可得乎。所以根虽同一本而来。而其自成之枝干。则难免无灵芝楚茨之相形见绌也。天地於此。不能无憾焉。是故天佑下民。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教化世间。以正万民之性命。齐人类之不齐。恶人遇之。得为好人。好人遇之。得为善人。善人从之。上为君子。君子师之。成圣成贤。一乡师之。一乡兴让。一国师之。一国兴仁。天下师之。天下大同。师道岂不大哉。师道岂不重哉。故自二帝三王。承天立极。设司徒之职。典乐之官。敷五教。扰兆民。自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授学之师。则躬膺重道。其於小学也。则有小学之师。教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五而入大学也。则有大学之师。自天子之元子、庶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民间之俊秀。皆雍雍一堂。受学於其间。教以诚正修齐治平之大道。尽性至命。经纶参赞之实功。修己治人。体用兼赅。居师位者。尽职以承天。而受业者。各竭诚以自强。迨其学成德就。则推其所学。以徵诸庶民。尽性於世。此唐虞三代之盛。所以治隆於上。俗美於下。而迥非后世之所能及也。及周之衰。贤圣之君不作。而师位不尊。大道不重。教化凌夷。式微已极。幸孔孟生於其间。怀抱大道。志欲行而莫之识。栖皇在野。私相授受。虽未行道於当时。而创万世不磨之道范。师道之立。亦云幸矣。自是而后。大道不传。师道几息。而士尚奇谋术数。以凌轹王侯为事。置大道於不顾。故其气傲。西汉矫战国之弊。辱儒慢士。使天下之士。俯首而就功名。其气懦。东汉矫西汉之弊。崇奖高尚。使天下之士。抗志而言名节。其气浊。晋魏又矫东汉之弊。贱礼法而崇恬退。其气放。有唐以来。正学绪微。儒生士子。往往溺於杂学术数词章之习。体有不明。用即不周。即有杰出之才。不过随所学以就功名而已。至宋儒周、程、朱、张、辈出。崇高理学。虽极一时之盛。然而执著拘墟。不克有为。明季中叶。王阳明矫宋儒之弊。倡知行合一之说。顾否塞已久。沉痼难复。逮夫清季。制沿科举。学尚文章。习儒者。终日伏案。斗室不出。惟功名是图。然亦有二三贤士。由功名上进。效忠於国。造福於民者。究其师徒讲学之时。尚无离经叛道之习。以视今之辟圣人之道德为迂阔。窃科学之皮毛为文明者。犹彼善於此矣。然以天道论之。阴极阳生。否去泰来。而今阴已极矣。否将去矣。是师道当立之时也。中道当传之日也。夫中道之不传。由於师道之不立。师道之不立。由於举世不知尊师。世不知尊师。虽有圣人生於其间怀抱中道。掌握经纶。亦无从推诸天下。因师之降於尘凡。常与天地同流。天欲行其道。师即宣其道。天不欲行其道。师即隐而不出。所以守中道。而顺天也。当今大道之机缄已启。天必生圣人以传中道。天下有师也。天下之大本乃立。性命乃正。保合太和。人人有士君子之行。周子曰。师道立而后善人多。礼记曰。民生於三。父生之。师教之。师严然后道尊。可知人不可无师。而天下尤不可无师也。今天下之无道也久矣。无讲学之师。焉能致乎道。无传中之师。恶足以言学。故师者不啻上帝之化身也。书曰。式彝式训。于帝其训。故其为德也。聪明睿智。足以有临。宽裕温柔。足以有容。发强刚毅。足以有执。齐庄中正。足以有敬。文理密察。足以有别。溥博渊泉而时出之。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声名洋溢乎天下。德教普遍於世间。凡有血气。莫不尊亲。故中庸称之曰。唯天下至圣。今舟车已至矣。人力已通矣。验之子思之言。则圣师之出。殆不远矣。师道之立。亦不远乎。圣师出。师道立。唐虞之盛。不难复见矣。虽然、又止唐虞之盛而已哉。

今世大成之学

民国六年丁巳九月十六日记

人生今之世。即要成今之人。纵不能为万世造太平。亦当为现世造幸福。方不愧为万物之灵。天地之心。虽然、幸福从何而造。讲学是也。学如何而讲。始成己。继成人。继成物。终而成天下、是也。但成己之学易讲。成人成物之学难讲。而成天下之学尤难讲。何者、天下为万民之所游。万物之所生。万教万事之所寄。成天下之学。即欲以一人之心思才力。纳此万民、万物、万事、万教。熔备於我之一身。此其所以尤难也。然正惟其尤难也。乃愈可以促进吾侪讲学之兴味。孔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盖深恐学人困难而退。甘於小就。特策之以勉为其难耳。方今海禁洞开。万国交通。即中庸所谓舟车所至。人力所通。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之世也。吾人生今之世。即当成为今之人。欲成为今之人。即须讲今天下人人所共由之学。俾放之东海而准。放之南海而准。放之北海西海而皆准。合外内之道。固时措之宜。然后推诸世间。以立天下之和。建天地之皇极。自然庶民率从。习焉而大化。如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集群圣之大成。贯为时中大道。以之徵其效於当时。则乱贼是惧。垂其法於后世。则愚智率由。举凡君臣、父子、昆弟、夫妇、朋友之伦。罔能越其有义。有恩、有序、有别、有信、之义。随人、随地、随事、随时。在在皆不能离其学。所以然者。以其集大成於先。折中天道物性人性於至当。故其效用於世也。以之修身而身修。以之齐家而家齐。以之治国而国治。以之平天下而天下平。范围天地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玉振金声。始终条理。虽至神而至妙。又至平而至常。吾侪读圣贤书。虽於万教圣人学问。皆未能有行焉者。然志之所趣。则仍当以孔子为旨归。故孟子自明所愿。则学孔子。学孔子之大成也。夫以战国之世。道大莫容。实非发展大成之学之时。而孟子尚欲继其学以待来者。况今也。仰观天象。景运将开。元午当中。道机欲泄。得其时矣。俯览舆图。地道尽辟。舟车互至。水陆交通。得其利矣。再观人事。语言互译。五洲之书欲同文。会教易观。万圣之宗将汇一。得其和矣。以吾等万劫未复之身。值此千载一时之会。正书所谓虑善以动。动惟厥时。孟子所谓虽有NE026基。不如待时之时。吾等宜速将大学三纲领之大道。八条目之学说。研几企深。先体诸己。开权显实。再推诸世。立中和之基础。开大同之先声。甚莫谓道之大。无从捉摩。莫谓学之高。无从精进。中庸始於率性修道。推其极、而天地位。万物育。大学始於诚意正心。要其终而天下平。总之道虽高。学虽大。而其要不外乎率性之法门。明明德之程序。既有法门之可入。程序之可循。又何必不急起直图。熏心於孔子。留以有待之大成学说。以成己而成人成物成天下乎。而不然者。或醉心於太上。或托志於禅宗。等而下之。或寄迹於耶回。或钟情於欧化。虽皆可谓无恶於志。然究之道学。以天道为主。只宜行於归化时代。今尚非其时也。佛学以性道为主。只宜行於进化时代。今亦非其时也。耶回等学。虽亦能宗重博爱合群。然问其五伦八德。则阙如不讲。仅宜行於文明初开时代。今则其数已过。其时已不可矣。至近日西化东渐。学说维新。虽变化层出不穷。而徵诸实际。宜於此者。多不宜於彼。宜於西者。多不宜於东。宜於前者。多不宜於后。虽其物质之文明。非不足以富国强兵。厚生利用。究其竟。皆系大道局部之差别发皇。而非大道全体之根本发皇。所谓为可学之事。非必学之道也。盖道有道运。斯行有行时。苟能见几而作。则事半功倍。倘或悖道而驰。则无益又害。故吾人处此大通之时。宜讲大成之学。以企大化之功。俾成大同之世。则庶几生乎今之世。成乎今之人。其生也荣。其死也哀矣。时哉时哉不可失。时乎时乎不再来。凡我同人。其各勉旃。

修德为今之急务

民国六年丁巳九月十八日记

道德学社开办以来。於兹一载矣。凡好道诸君子。来社切磋琢磨者。常不乏人。此亦足见躬行实践之有徵。而今南京分社成立。其乐善好道之士。亦闻风而起。源源而来。赞襄提撕。踊跃非常。此又可见德不孤。必有邻。天无不随人之愿也。但人心不齐。愿有各殊。人之善恶。即由此分。天之赏罚。亦由此判。善者降祥。恶者降殃。此天道自然之理。而人事所不能逃者也。然红尘苦海之中。一切贫贱祸福赏罚。虽出自天。而其造化实由乎己。栽者培之。倾者覆之。书云、德惟一。动罔不吉。德二三。动罔不凶。惟吉凶不僭在人。惟天降灾祥在德。即此可见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是故讲修持之人。常常戒慎恐惧。养****天。修德惟恐不及。寡过惟恐不能。此其所以全人格於当时。立命於万世。而馨香不没者。今世之人。不知修德为何事。只知名利是好。纵情饱欲。作恶自戕。堕落灵魂种子。流转三涂。甚可哀也。抑有自宽其说者。谓生前罪恶。死后即了。何必自苦於为仁不富之说。若此言者。是不知有灵魂因果之道也。夫人躯壳虽死。而灵魂不死。灵魂不死则生前所造之罪恶。又岂能了哉。世间之上。惟富贵荣华。一死即了。独善恶二业。身虽死而犹不能了。世世生生。缠扰灵魂。因果相随。其何以见之。试观有修持之人。六通之中。具一通者。彼即知自身於历劫以来经历何事。或善或恶。如掌上观文。一念了照。如文昌夫子曰。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未尝虐民酷吏。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穹苍。人能如我存心。天必锡汝以福。今玩索斯言。诚不我欺。又如关夫子之飞鸾降笔。显神劝善。在在皆有人言。谅诸君亦尝闻之熟矣。由此看来。可知躯壳虽死。而灵魂未死。又可知善善恶恶。实与灵魂有密切不离之关系焉。故德不可不修。恶不可不去。去恶从善。即所以进德修业。进德修业。即所以弭祸於未形。当今之时。战争不息。水灾频仍。而又加之以瘟疫。老者死於沟壑。壮者散之四方。父母妻子。弟兄姊妹。不得团圆。而天方荐瘥。丧乱弘多。未有甚於此时者也。溯厥原因。无非由於人心不正。逆天而行。斯所以降此鞠凶也。说者、归罪於天地不仁。刍狗万物。不知天地本无事。由人自扰之。逞奸谋。用手段。惟权利是图。置德於不顾。苟能得其权利。虽亡身及亲而弗顾也。孟子云、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观今之世。亦一上下交征利之世也。彼欲削我之权。我欲夺彼之利。争夺予杀。尔诈我虞。不知伊於胡底。岂知权利由手段得来。终必由横逆失去。大学不云乎。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诚哉曾子之言。可为殷鉴。方今民国。乱靡有定。欲求图治之方。尤当以道德为根本。上自总统。下至国人。壹是皆以修德为急务。方能收其图治之效。盖德也者。大道之用。天地万物之所倚也。人有是德。性命乃正。地有是德。万物乃生。天有是德。日月乃明。此天地人物之所以不可须臾离也。人准此而修之。又本此而行之。虽内忧外患。而亦不难敉平。书云、惟德动天。无远弗届。大学开首则曰在明明德。叙其功则曰天下平。故尧克明峻德。而万邦协和。舜温恭玄德。而百揆时叙。禹诞敷文德。而七旬有苗格。皆德化之明验也。无他。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此中道之自然。而人道之所归也。为今之计。欲拨乱反正。舍此奚由。窃愿今之朝野上下。个个洞悉时艰。顾念民隐。敬畏天命。怀大公至正之心。行此大德之道。俾正气充塞天地之间。而群阴自化於无形之地。乱於何有。斯时天与人归。名位必得。中庸云、故大德者必受命。吾辈当勿河汉斯言。元自十五闻道。几於德者。四十有年。见天下事。皆属梦幻泡影。惟修德者。乃有指归。故尝云不愿天下人学圣贤。惟愿天下人如我心。则天下有不平者。未之有也。今言修德。为当今之急务者。是愿人成圣成贤也。元虽不德。窃揣当今之世。必有德者名世。道天下以德。使天下人徙义崇德。讲学明善。渐几於士君子之行。然后知斯言之有所为也。不过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又何必期表於文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