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家畜阉割法及常见病防治
35717200000003

第3章 家畜传染病防治(1)

一、家畜传染病

传染病是由某一种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所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传染病如不及时预防和治疗,就会迅速传播开来。

为了发展牧业生产和保护畜禽健康,必须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的方针,掌握各种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规律,才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控制和消灭。

二、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构成传染过程必须有一定数量和毒力的病原体,对该病原体有易感性的动物以及影响病原体和动物易感性的外界条件。每个传染病从发生、发展以至恢复,可分成潜伏期、前驱期、发病期、结局期(转归)四个阶段。

大多数传染病发生时,往往一批牲畜同时发病。传染病在畜群中流行,需要有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来源(如病畜及带菌或带毒者)、传播途径(如直接接触,经饲料及饮水、土壤、空气、昆虫传播等)和易感动物,只有具备这三个基本环节时,传染病才有可能在畜群中流行,但它还受自然条件(如气温、雨量、湿度及地理地形等)和社会条件的影响。

三、防疫措施

预防传染病发生的措施:应以提高易感动物的抗病力、防止传染来源的侵入以及控制传播途径为主。要抓饲养、管理、卫生;自繁自养;定期消毒;定期预防接种;加强检疫等。

发生传染病后的防治措施:当发生疫情时,及时确诊;对畜群进行检疫,隔离病畜;对有些危害性大的疫病要按规定封锁疫区;严格进行消毒、杀虫、灭鼠等;改善饲养管理;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及时治疗病畜。当病畜对人畜有严重危害或无治疗价值时,应进行焚烧处理。

总之,为了预防和消灭畜禽传染病,必须从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增强机体抵抗力等方面着手,制定出综合性卫生防疫措施。但由于传染病种类不同,发病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不同,三个环节在流行过程中的作用,也不是均等的。因此,必须因病、因时、因地的采取具体措施,这样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四、多种畜禽共患的传染病

(一)炭疽(偏次癀)

【病原】炭疽杆菌。在空气中能形成芽孢,芽孢在土壤中能生存10余年。消毒用0.1%升汞、20%漂白粉或3%福尔马林。

【传染】绵羊、山羊、马(骡、驴)、牛、鹿、骆驼最为敏感,猪感受性较低,犬、猫感受性最低,人也能感染。经消化道、伤口、呼吸道都能感染。多为散发,春秋雨季多发。

【症状】潜伏期一般为4~6天。

马多为急性或亚急性,体温高达40℃~43℃,呼吸困难,有剧烈疝痛,前胸、颈、腹下等处发生炭疽痈,初热痛,后变冷而无痛,粪尿带血。经1~2天窒息死亡。常有天然孔出血的现象。

牛、羊发病多为最急性或急性。突然发病,兴奋不安,呼吸促迫,行走不稳,发抖,鸣叫倒地并迅速死亡。

猪较常见的是慢性局灶性,多发生于扁桃体和咽喉,病猪喉部水肿,呼吸困难,食欲不振。发生于肠道的伴有血痢。有时常局限于一个器官(如肠道、肺、肝或脾),而无明显症状,在屠宰时才能发现。

【剖检】炭疽尸体僵硬,腹部膨胀,有的从口、鼻、肛门、眼等处流出紫黑色的血液。颈、胸皮下水肿,脾脏肿大2~3倍,松软,脾髓呈煤焦油状。血液不凝固。猪的肠黏膜常有局灶性紫红色炭疽痈。猪多出现咽喉部皮下水肿。咽喉淋巴结肿大呈砖红色,扁桃体干燥有灰黄色的坏死灶。

【诊断】根据上述情况,并做血液涂片检查,发现炭疽杆菌,或做炭疽沉淀反应为阳性,即可确诊。对可疑炭疽病死尸体,不可剖检,可剪小块耳朵,或取棉球浸渍渗出血液,用密封容器送检。

【防治】对病畜或可疑病畜皮下或静注抗炭疽血清,大家畜200~300毫升。必要时,12小时后再注一次。青霉素200万~300万单位、链霉素200万单位肌注,每天两次,或20%磺胺嘧啶80~100毫升静注,每天两次,病畜体温下降后继续使用1~2天。抗炭疽血清与青霉素、链霉素或磺胺类药物同时并用,效果最好。对与病畜同栏或接触过的家畜先注抗炭疽血清30~40毫升,2~7天后再注炭疽芽孢苗。炭疽尸体严禁剖检,需焚烧或深埋(距房舍、道路、水井、牧场及河流1公里以外地势高的干燥地区,深度不得少于2米),场地、用具用20%漂白粉或10%热氢氧化钠、50%石炭酸消毒。接触病畜尸体的人员0.1%升汞液消毒。疫区家畜每年进行炭疽预防注射。

(二)恶性水肿

【病原】恶性水肿杆菌、产气荚膜杆菌、水肿杆菌等厌气菌。病菌能产生芽孢。

【传染】马和绵羊最易感,驴、骡、猪、牛、山羊也可感染。经皮肤、黏膜伤口感染。多呈散发性传播。

【症状】潜伏期为2~5日。

患部水肿,先热痛,后变冷无痛,或气肿,按压有捻发音。创口流出带气泡、红褐色分泌物,味恶臭。此后患部周围坏死发黑,病畜呼吸困难,最后可发展至败血症死亡。如产道感染时,阴道红肿,流出污红色腐臭分泌物。

【剖检】患部皮下水肿,胶样浸润,有气泡,味臭,肌肉如煮熟状,疏松有气泡。浆膜有点状出血。产道感染时,子宫、阴道水肿,子叶坏死。血液凝固不良。

【治疗】患部尽早切开,除去腐败组织和渗出液,用1%~2%高锰酸钾或氧化氢溶液冲洗,然后撒布磺胺或抗生素溶液。此外,用磺胺或抗生素作全身性治疗。

【预防】平时及时治疗小伤口。做去势、断尾、剪毛及助产时,应特别注意外伤处理。还应隔离病畜,注意消毒。

(三)坏死杆菌病

【病原】坏死杆菌。有时伴有其他化脓菌感染。

【传染】马、绵羊和猪最易感。病畜及带菌动物为主要传染来源。通常以蹄和四肢皮肤、口腔黏膜、生殖器黏膜发生为多。有时继发于其他疾病。为散发或地方性流行,夏季较多。

【症状】马、骡多发生于四肢腕、跗关节下部,特别是蹄冠及系凹部。病初,除局部变化外,先出现跛行,随后可出现全身症状,如精神沉郁、减食、体温升高。局部变化,多在蹄冠、系部皮肤发生热痛性肿胀,渗出黏性淋巴液。如发现及时,并给予合理治疗及休息,经3~7天炎症可消失。否则,急性炎症继续增进,患部皮肤变软,并形成小脓肿,流出灰色带有特殊臭味的脓汁,有时还混有血液。这时,如护理好,治疗及时,仍能向健康方向转化,坏死皮肤逐渐脱落,炎症缓和,脓量减少,并生成新生肉芽组织而愈合。否则病情恶化,全身症状加重,患肢局部呈急性蜂窝织炎,并波及全肢,组织形成溃疡和坏死。有的蹄匣脱落,甚至波及韧带和骨骼,发生栓塞性静脉炎和淋巴管炎,并可转移至内脏形成坏死性肺炎而死亡。

成牛的坏死杆菌病,也发生在四肢,与马相似。犊牛常发生坏死性口炎,俗称“犊白喉”,病犊体温升高,流涎气喘。

绵羊常被侵害四肢,称腐蹄病,症状与马相似。

猪在体躯各部皮肤及皮下发生外口小而里面成囊状的坏死病变(俗称眼子病)。仔猪为坏死性口炎、坏死性鼻炎及坏死性肠炎。

【治疗】早期效果较好。

局部疗法对四肢病变的治疗,初期局部涂布10%龙胆紫或用0.5%~1%升汞酒精或5%鱼石脂樟脑酒精做湿性绷带包裹,在最初2~3天,每天更换1次。当病变处于坏死阶段时,应除去痂皮或坏死组织,然后用1%高锰酸钾或来苏儿溶液洗涤后,再涂以福尔马林,后用绷带包扎,每隔2~3天重复治疗1次。或在清除痂皮、坏死组织后包扎绷带,将每毫升含200~500单位的青霉素水溶液经胶管注入,每天3次,每次10~20毫升,连续治疗3~5天。如换药困难,患部处在可能受湿的条件下,可用青霉素绷带(可用植物油稀释)。在肉芽形成期可用1∶10的土霉素甘油治疗。

猪可用苦瓜叶、豆角花各等分。洗净捣碎。先用盐水洗净创口,必要时可开刀,用叶汁按揉患部2~5分钟,使叶汁浸入组织内。全身疗法。对重剧病畜,应在进行局部治疗的同时,肌肉注射青霉素或静脉注射磺胺嘧啶一个疗程。

【预防】注意护理家畜蹄部,及时处置外伤。搞好畜舍卫生,避免在低洼、潮湿的地区牧养。病畜须隔离治疗,被污染场所应及时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