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古今医统大全
35634900000197

第197章

内关(二穴,在掌后横纹三指是穴,灸三壮。) 中脘(一穴) 气海(一穴,在脐下一寸五分。小腹痛欲死者,灸之生。)

药方

《子母秘录》:治腹痛,白砂糖一两,以酒三升煮服,不过再服即愈。

《图经》云:心腹冷气掬痛者,以菖蒲二寸捶碎,吴萸煎汤热饮之。

《古今录验》范汪方:治胸腹痹痛,逆气膈中,饮不下,小草丹小甘草、桂心、蜀椒(去汗)、干姜、细辛(各三两)、附子(三分炮),六物各捣为末和匀,蜜丸弹子大。先食米汁下,日三丸,以不痛为度。忌油腻生冷。

《道藏经》:治卒腹痛,舌上写风字,又纸上写蜈蚣,二字相交吞之。

又方:用食盐炒一大把,热水送下。多饮取吐即瘥。

又方:治心腹胀痛、短气欲绝或已绝,以栀子十四枚、豆豉七合,以水二升先煮豉取一升三合,绞去渣,纳栀子更煎取八合,又绞去渣,服半升而愈。不愈者尽服。

盂诜方:治脐下绞痛,木瓜一二片、桑叶七片、大枣三枚打碎,以水二升煮取半升,顿服即瘥。

《肘后方》:治心腹俱胀痛,短气欲死或已绝,官桂三两切,以水一升二合煮八合,去渣顿服。无桂用姜亦可。

《食疗》云:治五脏冷痛心腹痛,以胡椒(二十一粒)擂热酒服。

胁痛门

病机

藏气法时论曰:肝病两胁痛引少腹、善怒,何谓?夫肝厥阴经脉,自足而上,环阴器,抵少腹,又上贯肝膈布胁肋,故两胁下痛引少腹。

刺热篇云:肝热亦令胁痛,手足燥,不得安卧。

咳论云:肝咳之状,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脚下满。脾咳亦能右 下痛,阴阴引肩背。 亦胁也。

与痛论云:寒气客于厥阴之脉,故胁引少腹而痛。以岁运论之,岁木太过,金反胜之则胁痛。岁火太过,水反胜之,胸中痛,胁支满痛。岁金太过,病两胁下小腹痛。木胜金复,则胸胁暴痛,下引少腹。

六元正纪曰:木郁之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 胁,咽膈不通,饮食不下。

至真要大论曰:阳明在泉,心胁痛不能反侧。

缪刺篇云: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出,邪客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痛。

标本论曰:心病先心痛一日,咳,传肺,三日肺传肝,胁支痛而满。肝病头目眩,胁支满痛也。

病机

仲景论,伤寒三日少阳经,耳聋胁痛,此是肝胆二经之病也,治以小柴胡汤。

病机

肝位于左,以藏血也,肝血蓄于左胁,作块而痛者,为肝积,名肥气。肺位于右,以行气也。肺气郁于右胁,痞硬而痛,咳喘为肺积,名曰息贲也。而脾所系于右,其经湿胜,故痰饮流注右胁,右胁痛者悉是痰气。丹溪云:有肝火盛,木气实,有死血,有痰流注。

病机

两胁俱痛,当分内外之因。内因七情气结,饮食过度,冷热失调,颠仆伤形者,或痰积流注,气血相搏,皆能为痛,此内因也。伤寒,少阳耳聋胁痛,风寒所袭而为两胁作痛,此外因也。

脉候

《内经》曰:肝脉搏坚而长,色不泽,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若软而散,其色泽者,当病溢饮者,暴渴多饮而溢入于肌肤肠外也。肝脉沉之而急,浮之亦然,若胁下痛有气支满引小腹而痛,时小便难,苦目眩,头腰背痛,足为逆寒,时癃,妇人月水不来,时无时有,得之少时,有坠堕。脉双弦者,肝气有余两胁作痛。(双弦者,两手俱弦也。胁痛脉沉涩是郁。细紧或弦者怒气。弦涩者顺,洪大者逆。脉弦而急,胁下如刀刺,状如飞尸,不死。)

治法

丹溪云:治胁痛要分人之肥瘦强弱。肥白人气虚,发寒热而胁下痛,用参、 补气,柴胡、黄芩退热,木香、青皮调气。瘦人寒热胁痛多怒者,必有瘀血,宜桃仁、红花、柴胡、青皮、大黄之类行之。

肝火盛木气实而胁痛者,或因怒气太逆,肝气郁甚,谋虑不决,风中于肝,皆使木气甚,火盛则肝急矣。经云:肝苦急,急食辛以散之,抚芎、苍术或小柴胡汤之属。

痰积流注厥阴之经,亦使胁下痛,病则咳急引胁痛,有郁而兼痰者,宜用二陈汤加南星、半夏、苍术、川芎、香附之属开郁行痰。痰甚者加芥菜子,痰在胁下,非芥菜子不能除故也。

肝火盛者,用当归龙荟丸、泻青丸,皆要药。

死血、瘀血、恶血停留于肝,归于胁下而痛,其病则自汗,按之益痛甚,宜破血行气,以桃仁不去尖、红花、川芎、香附、玄胡索、青皮及复元活血、当归导滞等药。

气弱人胁下痛,脉细紧或弦,多以劳役怒气得之,宜八物汤加木香、青皮,或加官桂。

破滞气须用青皮,青皮乃肝胆二经之药。多怒、胁下有积滞者并气实者因宜。若经病久人虚、二经不足者,皆当用补药中少加青皮可也。

右胁痛多属脾经气滞而致,痰饮流注不行,久则成着,名曰痞气,必以二陈汤加辛散之药,吴茱萸、白豆蔻之属。甚者可用广术溃坚汤,间服补中益气汤,庶得两全而无伤也。

左胁痛以柴胡为君,加佐使川芎、青皮、龙胆草之类,当归龙荟丸亦可用。血积者加血药。

两胁走痛者用控涎丹,以其有芥菜子之功也。

发寒热胁下痛,似觉有积块,必是饮食过伤劳力所致,宜用龙荟丸。痛不得舒伸者,亦宜龙荟丸蜜丸服。

胁下有食积一条杠者起,用吴茱萸、炒黄连。

凡胁痛偏于左者,皆肝经积滞,或中风寒,或肝胆实火,宜详虚实而治之。右偏痛者,皆属脾肺,为食积,为痰饮兼咳而有痰是也。若胁下鸣而有水声者,饮也。咳而先面腥臭气,肺伤也。内支满,目眩,前后血下,肝血也。此年少人醉以入房,肝伤气竭,皆致胁病如是也。

药方

(仲景)小柴胡汤 治伤寒少阳经胸胁痛及耳聋。(方见伤寒门。)(河间)分气紫苏饮 治腹胁疼痛,气促喘息。

紫苏叶 桔梗 桑白皮(蜜炙) 草果仁 陈皮 大腹皮(酒洗) 茯苓 甘草(各三分)上咀,水盏半,姜三片、白盐少许,煎七分,空心温服。

(河间)葛根汤 治胁下疼痛不可忍。

桂枝 川芎 细辛 葛根 防风(各八分) 芍药 枳壳 麻黄 人参 甘草(炙。各四分)上咀,水盏半,姜三片煎一盏,食远温服。

枳壳煮散 治悲哀烦恼有伤肝气,致两胁骨痛,筋脉拘急,腰脚重滞,股胁挛痛,四肢不举。

大治胁痛。

防风 川芎 细辛 枳壳(炒) 桔梗(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 葛根(八分)上咀,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食远温服。

药方

(河间)当归龙荟丸 泻肝火大盛之要药。因内有湿热,两胁痛甚。

当归 龙胆草 栀子仁 黄连 大黄(酒蒸) 芦荟 青黛(各半两) 木香(二钱半) 麝香(半两,另研)上神曲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姜汤下。一方加柴胡、青皮。

(丹溪)左金丸 泻肝火,行湿,为热甚之反佐。

黄连(六钱) 吴茱萸(一钱)上为末,汤浸蒸饼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丸,滚姜汤下。不用茱萸,名柳青丸。

大柴胡汤 治胁痛,口燥渴饮水,痛不可忍宜此。(方见伤寒门。)十枣汤 治病肝气实者可用,甚效。(方见痰门。)木通散 治男妇胁肋苦痛。

木通 青皮 川楝子(取肉,一两,用巴豆去壳半两同炒黄,去巴不用) 萝卜子(炒)莪术 木香 滑石(各半两)上为细末,葱白汤调食。每服三钱,煎服即愈,甚者不过三服。

枳壳散 治胁痛如有物插。

枳壳(炒,二两半) 甘草(炙,七钱半)上为末,每服三钱,食远葱白汤调服。

(东垣)枳芎散 治左胁肋刺痛不可忍。

枳实(炒) 川芎(各六钱) 甘草(炙,二钱)上咀作二服,每服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食前温服。或为末酒调服。

(东垣)异香散 治腹胁痞闷。

莪术 三棱 益智仁 甘草(各钱) 青皮 陈皮(各五分) 石莲肉 浓朴(姜制,三分)上咀,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温服。

(《局方》)广术溃坚汤 治右胁作痛,有块连胸引背,麻木牵痛。(方见积聚门。)(《局方》) 推气散 治右胁痛甚,胀满不食。

片姜黄 枳壳(麸炒) 桂心(各半两) 甘草(炙,三钱)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姜汤调下。

流气饮子 治五脏不和,三焦气壅,心胸痞闷,腹胁胀痛,吐呕不食。(方见气门。)木香槟榔丸 治气积食滞胁痛。(方见气门。)气针丸 治久积风壅,心胸筑痛,两胁似有针刺,疼痛不可忍,六脉沉伏 按之不可近。此药屡试神效,常服疏肝气止痛。

木香 槟榔 青皮 陈皮 大黄(各四两) 牵牛(炒半生半熟,取头末,半斤)上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姜汤送下。

药方

破血散滞汤 治伤损血滞,胁下痛。

防风 羌活 中雄(各一钱) 苏木(钱半) 连翘 归尾 柴胡(各二钱) 水蛭(三钱,炒烟尽) 麝香(少许,二味另研)上作二服,每服水一盏、酒二盏,煎一盏,调水蛭、麝香末空心服。

芍药散 治妇人血积胁痛。

白芍药 玄胡索(炒) 肉桂(各一两) 香附子(二两半) 醋(一升) 盐(半两,同煮干)上为极细末,每服二钱,不拘时白汤调服。

药方

(《局方》)加味二陈汤 治右胁痰积痛。导痰汤 治痰积流注。(二方并见痰门。)香橘汤 治七情所伤,中脘不快,痰气。

香附子(炒) 橘红 半夏(制。各二三钱) 甘草(各一钱)上作一服,水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八分食远服。

化气汤 治诸胁痛皆生于气,又治息积癖于胁下,偏胀,不思饮食,痰因气滞,及治心脾痛,呕吐酸水,丈夫小肠气,妇人脾血气。

砂仁 桂心 木香(各二两) 茴香 丁香 青皮 陈皮 白姜(炮) 莪术(煨。各四两)胡椒 沉香(各一两) 甘草(三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姜苏盐汤空心调服。

贴胁痛 用芥菜子水研服。或琥珀、或吴茱萸醋研敷。

熨法

灰醋炒热熨之,或葱或艾、韭菜皆可熨之。

灸法

治卒胁痛不可忍者,以蜡绳横度两乳中间,屈绳从乳横,以趋痛胁下,灸绳尽处三十壮,更章门(二穴,在大横骨外直季胁端,侧卧,屈上足,伸下足,举臂取之,各七壮。) 丘墟(二穴,在外踝下如前陷中,去临泣三寸,灸三壮,针入五分。)

导引法

以手交项上相提自极,治胁下痛。坐地交两手着不周遍握当挽。久行,实身如金刚,令息调长,如风云如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