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元和郡县图志
35607400000016

第16章

襄邑县,紧。东至州一百十四里。本汉旧县,即春秋时宋襄牛地也。秦始皇徙承匡县,於襄陵,改为襄邑县。汉以县属梁,後又属陈留。高齐文宣帝省入雍丘。隋开皇十六年,复置襄邑县,属杞州,大业三年割属梁郡。武德二年,复置杞州,以县属焉。贞观元年州废,县隶宋州。

睢水,西自雍丘县界流入。

承匡故城,在县西三十里。

宋襄公墓,在县城中东隅,故号襄陵。

宁陵县,紧。东至州五十九里。本汉旧县。“宁”亦作“甯”。七国时属魏,魏安王以弟无忌为信陵君,邑於此。汉初以魏咎为甯陵君,亦在此。《汉志》宁陵属陈留郡,後汉属梁国,晋属宋郡,改属谯郡,高齐省。隋开皇六年复置,属亳州,十六年割属宋州。

睢水,西北自襄邑县界流入。

涣水,西自襄邑界流入。

故葛城,在县北十五里。古葛伯国,以不祀,为汤所灭。

大棘故城,在县西南七十里。《左传》宋毕元、郑公子归生战於大棘。又七国反,先击梁棘壁,即此城也。

氵勺陵,在县南二十五里。《左传》郑子罕伐宋,宋将Θ乐惧,败诸氵勺陵。

故柘城,在县南七十里。陈之株邑。

故鄢城,在县南五十三里。汉之鄢县。郑伯克段於此。

已吾故城,在县西南四十里。後汉已吾县城,曹公初起兵於此。

始基故城,在县南九十里。晋豫州刺史祖逖督护卫策所筑。初,乞活魁遣陈川据陈留浚仪,遣将魏硕於水南营。逖遣策等追战,大破之,因即立戍留守。

策曰:“从祖公北伐数年,功始基於此。”因以为名。

仇留故城,在县南六十五里。初,陈川自始基败後,遣将仇留伐鄢,以逼豫州。祖逖遣卫策进戍谷北高丘,以御仇留,故呼为仇留城。

亳州,护郡。望。开元户七万七百三十二。乡一百三十八。元和户六千五百二。乡六十一。

《禹贡》豫州之域,至周不改。春秋时为陈国之焦邑,六国时属楚,在秦为砀郡地。汉为谯县,属沛郡。初,後汉熹平五年,黄龙见谯,太史令军以为其国当有王者兴,不及五十年,亦当复见。後如其言,魏文帝即位。黄初元年,以先人旧郡,又立为谯国,与长安、许昌、邺、洛阳,号为“五都”。後魏复置南衮州,周武帝改为亳州。隋乱陷贼,武德四年讨平王世充,复为亳州。

州境:东西三百六十七里。南北二百里。

八到:西至上都一千七百二十里。东至东都八百六十里。正南微东至颍州二百六十里。西北至宋州一百四十里。东北至徐州三百九十里。西至陈州二百里。

贡、赋:开元贡:绢二十匹。赋:绵,绢,黍稷,麻,麦。元和贡〔同〕。

管县八:谯,临涣,ガ,城父,鹿邑,蒙城,永城,真源。

谯县,紧。郭下。汉旧县,属沛郡,晋属谯郡。後魏无谯县,有小黄县。隋开皇三年,以小黄县属亳州,大业二年改小黄县为谯县。三年,以亳州为谯郡,县仍属焉。

涡水,在县西四十八里。魏黄初六年,文帝以舟师自谯循涡入淮。

魏文帝祠,在县东五里。初,魏太祖以议郎告疾归乡里,筑室於此,春夏读书,秋冬弋猎,以自娱。文帝以汉中平四年生於此宅。

故梅城,在县南四十里。古梅伯国。

临涣县,紧。西至州一百六十里。本汉钅至县,属沛郡,後汉属沛国,魏属谯郡。梁武帝普通中克钅至城,置临涣郡,以临涣水为名。後魏改为涣北县。高齐省临涣郡,改涣北县为临涣县,属谯郡。隋开皇三年,废郡留县,改置谯州,神尧尝为谯州刺史。大业二年改属亳州,武德四年属谯州,贞观十七年废谯州,县隶亳州。

嵇山,在县西三十里。晋嵇康家於钅至嵇山之下,因改姓嵇氏。

ガ县,上。西南至州七十里。秦、汉旧县,属砀郡,汉属沛郡。萧何封ガ侯,即此邑也。魏ガ县属谯郡。後魏省。隋开皇十六年,复置ガ县,属沛郡,武德四年改属亳州。

城父县,上。西北至州七十九里。春秋时陈国之夷邑,亦名城父。汉为城父县,属沛郡,後汉属汝南郡。晋属谯郡。《宋志阙》,而有浚仪县。隋开县十八年,以重名,复改为城父,属亳州。

涡水,西北自谯县界流入。

淝水,东南至下蔡入淮。

扶阳故城,在县东北三十六里。汉韦贤封邑。

章华台,县南九里。

高陂,县南五十六里。周回四十三里,多鱼蚌菱芡之利。

鹿邑县,上。东至州一百一十七里。本汉(蕲)〔郸〕县地,春秋时鸣鹿邑,属陈国,《左传》“晋智武子以诸侯之师侵陈,至于鸣鹿”,是也。晋属陈郡,後魏属陈留郡。隋开皇三年改属亳州为鹿邑县。

涡水,西北自陈州太康县界流入。

鹿邑故城,县西十三里。俗名牙乡城,春秋时鸣鹿邑也。

武平故城,县东北十八里。建安元年,汉献帝以曹公为大将军,封武平侯,以此城为封邑。

蒙城县,上。西北至州二百四十里。本汉山桑县,属沛郡,後汉改属汝南郡。

魏属谯郡。後魏孝文帝於此置涡州,理山桑城。其地後入於梁,梁於此置西徐州。

後复入魏,改为谯州,改谯县为涡阳县。隋改涡阳为淝水县。武德四年,重立山桑县,属谯州。贞观十七年废谯州,割属亳州。天宝二年,改为蒙城县。

县城北临涡水,後魏涡州城也。东魏武定六年,侯景叛,行台慕容绍宗破景於此。

檀公城,本汉山桑县城,宋将檀道济为征北将军居此,因名之。

永城县,上。西南至州一百四十里。因隋旧县。本秦芒县地,汉不改。後汉临睢县之境,晋蕲县地。隋大业六年,於马甫城东北三里,割彭城、睢阳置县,遂名永城,属谯郡。武德五年,移於马甫城,属谯州,即今理是也。贞观十七年罢谯州,以县属亳州。

砀山,县南五十里。汉高祖隐芒、砀山泽,应劭注“芒,今在临睢”,即永城县是也。砀属梁国,今砀山县是。二县之界,有山泽之固,可以隐也。

故费城,县南二十里。

真源县,望。东至州五十九里。本楚之苦县,春秋时属陈,後为楚所并。汉属淮阳国。後汉苦县属陈国,晋属梁郡,成帝更名谷阳。高齐省入武平县。隋开皇六年,复置谷阳县,理苦城。乾封元年,高宗幸濑乡,以玄元皇帝生於此县,遂改为真源县。

宁平故城,在县西南五十五里。汉县地。晋永嘉五年,东海王越自阳城率甲士四万死於项,秘不发丧,石勒兵追之,及宁平城,焚越尸於此,数万众敛手受害,尸积如山,王夷甫亦遇害。

玄元皇帝祠,县东十四里。祠院中有九井,隋季井皆竭,自武德已来,清泉沁涌。或云:汲一井而八井水皆动。

李母祠,在县东十四里。乾封元年,册号先天太后。今谓之洞霄宫。

颍州,汝阴。上。开元户二万八千一百七十九。乡五十六。元和户一万一千五百二十九。乡六十。

《禹贡》豫州之域。春秋胡子国,楚灭之。秦并天下,为颍川郡地。在汉则汝南郡之汝阴县也,魏、晋於此置汝阴郡,司马宣王使邓艾於此置屯田。後魏孝昌四年,改置颍州。高齐罢州置郡。隋末陷贼,武德四年讨平王世充,於汝阴县西北十里置信州,六年改为颍州,移於今理。

州境:东西三百五十七里。南北一百九十六里。

八到:西取陈州路至上都一千八百二十里。西至东都九百六十里。西北至汴州七百里。南至蔡州三百六十里。南至淮约一百里。南北至亳州二百六十里。

贡、赋:开元贡:纟二十匹,绵二十七斤。

管县四:汝阴,沈丘,颍上,下蔡。

汝阴县,上郭下。本汉旧县,属汝南郡。魏文帝黄初三年属汝阴郡。後魏孝昌三年,於此置颍州,北齐废,以县属汝阴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颍州。

武德初置信州,六年复为颍州,县皆属焉。

淮水,西南流入,经县南,去县百里。

颍水,西北自陈州项城县界流入,伏於城下。

汝水,西南自蔡州新蔡县界流入,又东南入淮。

寝丘故城,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楚相孙叔敖将死,戒其子请寝丘之地,即此。

古任城,在县北一里。陈将任蛮奴伐齐,於颍水北岸筑城。以围汝阴。

百尺堰,在县西北一百里。司马宣王讨王凌,至百尺堰,即此。

沈丘县,中。东南至州一百二十六里。本汉寝丘,孙叔敖子之封,一名沈丘。

汉为寝县,属汝南郡。後汉加〔丘〕字。东魏於此置才州,高齐文宣帝废州,改置褒信县。隋不置县邑,至神龙二年,十道使唐俭奏请分汝阴置沈丘县。

小汝水,在县北。

颍上县,中。西南至州一百一十七里。本汉慎县地,属汝南郡,自汉迄宋不改。隋大业二年置颍上县,属颍州。三年,以颍州为汝阴郡,县仍属焉。武德四年,移於今理。

淮水,西南自汝阴县界流入,去县七十里,又东北入下蔡县界。

颍水,西自汝阴县界流入,又东流入淮。

下蔡县,上。西至州二百二十里。本汉旧县,古蔡国,又吴州来之邑也。按:蔡国本都上蔡,又徙新蔡,後又迁此,故谓之下蔡。汉以为县,属沛郡,後汉属汝南郡。隋大业二年属颍州,十二年移於今理。武德四年,於此置涡州,下蔡属焉。八年州废,县属颍州。

硖石山,在县西南六十里。淮水经硖石中,对岸山上筑二城,以防津要。今按:淮水以中流分界,在西岸者属下蔡,在东岸者属寿阳。

淮水,西南自颍上县界流入。

淝水,经县理南,去县一里入淮。

硖石城,魏诸葛诞反,王昶据硖石以逼诞,即此城。又晋孝武帝太元八年,闻苻坚入寇,乃遣龙骧将军胡彬,将水军五千援寿春,既陷,退保硖石,亦此城也。今之县城,在旧城东北十馀里。

邓艾庙,在县西一百二十步。艾为魏将,作陂营屯田,後人赖其利,因为立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