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元和郡县图志
35607400000010

第10章

胜州,榆林。下府。开元户四千九十五。乡十三。元和户《禹贡》雍州之域。春秋为戎狄地。战国时为晋、赵地。《地理志》云中立五原,本戎狄地,赵有之。始皇时分三十六郡,为中郡。汉因之不改。按汉中在今州理东北四十里榆林县界中故城是也。汉末大乱,匈奴侵边,其城遂空。晋末属赫连氏,赫连勃勃称夏,都於统万。按统万城在今州理西南八百里,夏州是也。後魏太武帝平赫连昌之後,讫於周代,往往置镇,不立郡县。隋文帝开皇三年於此置榆林关,七年又置榆林县,属州。二十年,割州之榆林、富昌、金河三县置胜州,立嘉名也。炀帝大业五年,以胜州为榆林郡,领榆林、富昌、金河三县。十五年,郡人郭子和以城入突厥。武德四年,郭子和归国,其地又陷梁师都。贞观二年平师都,三年,仍隋旧理置胜州。时柴绍、刘兰破灭匈奴,夺得河南之地,因置州,以决胜为名。

州境:东西南北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八百五十三里。东南至东都一千九百四十里。西南至麟州四百里。西南至夏州九百里。南至银州七百里。北至丰州七百里。

贡、赋:开元贡:女稽布,麻,粟。赋:麻,布。

管县二:榆林,河滨。

榆林县,中下。郭下。本汉沙南县地,属中郡。汉末北虏侵扰,历魏、晋、周,此地皆无县邑。隋开皇七年置榆林县,地北近榆林,即汉之榆溪塞,因名,属州,二十年改属胜州。皇朝因之。

黄河,西南自夏州朔方界流入。

大葭芦水,县西二百二十里。

小葭芦水,县西二百四十里。其地甚良沃。

平河水,首受黄河,隋文帝开之以通屯仓。

金河泊,在县东北二十里。周回十里。

中故城,在县东北四十里。赵中城,秦中郡也。《史记》曰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所置。秦因之。

隋榆林宫,在州城内,大业二年置,因榆林郡为名。其年,炀帝北巡,陈兵塞表,以威北狄,因幸此宫,突厥启人可汗献马及兵器新帐,因赋诗云云。

榆林关,在县东三十里。东北临河,秦匈奴之处,隋开皇三年,於此置榆林关。

河滨县,中下。本汉沙南县地,属中郡。讫於魏、晋,此地不立县邑。至後魏及周,复为银城县也。隋时复为榆林县地。贞观三年,於此置河滨县,东临河岸,因以为名。改州为威州,立嘉名也。八年,废威州,以县属胜州。

黄河,在县东一十五步。阔一里,不通船楫,即河滨关,渡河处名君子津。

河滨关,在县东北,贞观七年置。

丰州,九原。下府。开元户一千九百。乡五。元和户今置都防御使。

管州一,军一,城二:丰州,天德军,西受降城,中受降城。(二)县二。

其都防御使及天德军使,理在西城,今移理旧天德军城。

《禹贡》雍州之域。秦上郡之北境,秦末没胡。汉武帝元朔二年,使卫青逐去匈奴,开置朔方,领县十,理三封,在今丰州西一百里。後汉因之,灵帝末羌、胡扰乱,城邑皆空。永嘉後,匈奴卫辰父子新居其地,辰子赫连勃勃自称大单于,统万城地属勃勃。後魏太武帝擒灭赫连昌,置统万镇,孝文帝改置夏州,其地又为夏州之北境。周武帝於今永丰县置永丰镇。隋文帝开皇三年,於镇置丰州,後废。贞观四年,突厥降附,又权於此置丰州都督府,不领县,唯领蕃户,以史大奈为都督。十一年,大奈死,复废府,以地属灵州。二十二年,又分置丰州。永徽(九)〔元〕年,於州复重置永丰县。四年,於郭下又置九原县。麟德元年,又置丰安县。天宝元年,改为九原郡,乾元元年,复为丰州。

州境:八到:南至上都一千八百里。南至东都一千二百九十里。东至胜州五百三十里。西南至灵州九百里。东南至夏州七百五十里。西北至河西城八十里。

贡、赋:开元贡:野马皮。赋:布,麻。

管县二:九原,永丰。

九原县,中下。郭下。本汉之广牧旧地,(中)〔东〕部都尉所理。其九原县,永徽四年重置。其城,周、隋俗谓之甘草城。

永丰县,中下。州西一百十六里。本汉临戎旧地,後汉末废。北人又谓之贺葛真城,周武帝保定三年,於此置永丰镇。隋开皇五年废镇,置永丰县,武德六年省,永徽元年复置。

废丰安县,在州东南四十里。隋开皇六年,於县置丰安镇,麟德元年改为丰安县,天宝末废。

天德军旧理在西受降城,权置军马於永清栅,元和九年诏移理旧城。本安北都护,贞观二十一年,於今西受降城东北四十里置燕然都护,以瀚海等六都督、皋兰等七州并隶焉。龙朔三年,移於碛北回纥本部,仍改名瀚海都护。总章二年,又改名安北都护,寻移於甘州东北一千一十八里隋故大同城镇。垂拱元年置大同城镇,其都护权移理删丹县西南九十九里西安城。景龙二年,又移理西受降城。

开元十年,又移理中受降城。天宝八年,张齐丘又於可敦城置横塞军,又自中受降城移理横塞军。十二年,安思顺奏废横塞军,请於大同川西筑城置军,玄宗赐名曰大安军。十四年,筑城功毕,移大安军理焉。乾元後改为天德军。缘居人稀少,遂西南移三里,权居永清栅,其理所又移在西受降城。自後频为河水所侵,至元和八年春,黄河泛滥,城南面毁坏转多,防御使周怀义上表请修筑,约当钱二十一万贯。中书侍郎平章事李吉甫密陈便宜,以西城费用至广,又难施功,请修天德旧城以安军镇,其大略曰:“伏以西城是开元十年张说所筑,今河水来侵,已毁其半。臣量其事势,不堪重修,若别筑新城,所费殊广,计其人功粮食及改屋宇,比及事毕,不下三十万贯钱,此但计费,犹未知出入之处。城南面即为水所坏,其子城犹坚牢,量留一千人,足得住居。天德军士,合抽居旧城,岂可更劳版筑,虚弃钱物。若三城是国家盛制,仁愿旧规,亦须得天德添兵,然後有人修筑。按天德旧城,在西城正东微南一百八十里,其处见有两城。今之永清栅,即隋氏大同旧城理,去本城约三里已下,城甚牢小,今随事制宜,仍存天德军额。

北城周回一十二里,高四丈,下阔一丈七尺,天宝十二载安思顺所置。其城居大同川中,当北戎大路,南接牟那山钳耳觜,山中出好材木,若有营建,不日可成。

牟那山南又是麦泊,其地良沃,远近不殊。天宝中安思顺、郭子仪等本筑此城,拟为朔方根本,其意以中城、东城连振武为左翼,又以西城、丰州连定远为右臂,南制党项,北制匈奴,左右钩带,居中处要,诚长久之规也。寻属禄山有事,子仪留老弱於此城,身率大众河北讨贼,为贼将宋星星所破,纵火焚烧,遂移天德军永清栅,别置理所於西城,只缘添兵未得,且因循并在一处,力所不足,实非远图。臣久访略已计料,约修此城,不过二万贯钱。今若於天德旧城,随事增饬,因有移换,仍取城隶於天德军,别置使名,自为雄镇,以张声势,可殊邻。”

诏从之,於是复移天德军理所於旧城焉。先是缘边居人,常苦室韦、党项之所侵掠,投窜山谷,不知所从。及新城施功之日,遂有三万馀家移止城内。初,议者又虑城大无人以实,及是远近奔凑,边军益壮,人心遂安。

沃野故城,在军城北六十里,即是後魏时六镇从西第一镇也。

州境:东西南北八到:西取宁远镇故落盐池,经夏州至上都一千八百里。西南渡河至丰州一百六十里。西北至横塞军城二百里。西南至新宥州六百里。西至西受降城一百八十里。东南至中受降城二百里。

东受降城,本汉中郡地,在榆林县东北八里,今属振武节度。

八到:南至上都一千八百六十里。东南至东都取单于路一千八百二十里。东北至单于都护府一百二十里。东北至朔州四百里。西至中受降城三百里。北至碛口八百里。

武川城,今名里城,後魏六镇从西第三镇,在军北三百里。自北出石门障即光禄城,右入匈奴大路。

光禄城东北有怀朔古城,其城即後魏六镇从西第二镇,在今中城界向北化栅侧近也。

中受降城,本秦九原郡地,汉武帝元朔二年更名五原,开元十年於此城置安北大都护府,後又移徙。事具天德军。

八到:城南至上都一千八百六十里。城东南至东都取单于路二千一百二十里。

东至东受降城三百里。西北至天德军二百里。南至麟州四百里。北至碛口五百里。

敬本故城,在中城北四十里。郑虔《军录》曰:“时人以张仁愿河外筑三城,自古未有。今敬本城周一万八百七十二步,壕{渐土}深峻,亦古之坚守。”贾耽《古今述》曰:“以地理求之,前代九原郡城也。”

西受降城,旧天德军理於此城,元和九年移理天德军城。在丰州西北八十里。

盖汉朔方郡地,临河县故理处。开元初为河水所坏,至开元十年总管张说於故城东别置新城。今城一本云“其後城”。西南隅又为河水所坏。本末具天德军。

八到:城南至上都一千八百八十里。东南至东都取单于路二千二百五十里。

正东微南至天德军一百八十里。东南渡河至丰州八十里。西南至定远城七百里。

北至碛口三百里。碛口西至回鹘衙帐一千五百里。

右三受降城,景三年张仁愿所置也。初,突厥入寇,朔方军总管沙吒忠义为贼所败,诏仁愿代之。先是朔方军北与突厥以河为界,河北岸有拂堆神祠,突厥将入寇,必先诣祠祭酹求福,因牧马料兵而後渡河。时突厥默啜尽众西击突骑施婆葛,仁愿奏请乘虚夺取漠南之地,於河北筑三受降城,首尾相应,绝其南寇之路。太子少师唐休以为两汉以来,皆北守黄河,今於寇境筑城,恐劳人费功,终为贼所有。仁愿固请不已,中宗竟从之。仁愿表留年满镇兵以助其功,时咸阳兵二百馀人逃归,仁愿擒获尽斩之,军中股忄栗,六旬而三城俱就。以拂祠为中城。与东西两城相去各四百馀里,遥相应接。北拓三百馀里,於牛头牟那山北置烽堠一千八百所,自是突厥不得度山放牧,朔方无复寇掠,减镇兵数万人。

初,三城不置壅门及敌战具,或问曰:“边城御贼之所,不为守备,何也?”

仁愿曰:“寇若至此,当并力出战,回顾望城,犹须斩之,何用守备生其退恧之心。”其後常元楷为总管,始筑壅门,议者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