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嵋派武术源远流长,与少林,武当同列为中国三大门派之一,在峨嵋派武术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气功内容。
从古至今,峨嵋武术都极讲究气功之配合。拳谚讲:外要练“砣子”内要练“桶子”,砣子指拳头上的外家功夫,桶子指内功修养。只有外功和内功都修炼,才能达到峨嵋武术中的“神功”,神功以气为本,以神为用,乃功夫中的上乘。
峨嵋气功内容丰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历代蜀人还兼行医。蜀中拳谚云:学武不学医,终是傻东西,将医道作为武术内容之一。这样就将中医理论(包括中医气功理论及养生法)融汇进峨嵋武术中,从而形成独具一格的峨嵋武术气功。
现在峨嵋武术“内功”通常分为“南、填、静、气、柔、轻、禅”七类。
(1)南功:即“神拳”,以符篆咒语,焚香礼拜,观师默像等方式为诱导而出现自发动功,峨嵋派“会门”武功最讲究此道,形成独具特色的峨嵋派自己的武功。
(2)填功:或称“桶子功”,讲究以各种呼吸方式(吃气,咽气,吞气,喷气,运气,腔气等),配合“安桶做架”(即各种形体练功动作,拳套等)进行锻炼,内壮桶子,外强筋骨。许多现在称为“硬气功”的皆属此类,如“金钟罩”“铁布衫”“铁汉碑”“太子功”“金刚锤”等。
(3)静功:峨嵋派武术中的静功,除了静养调息吐纳外,主要是指以各种武术桩功内外兼练的武功形式。如“弓箭桩”“含机桩”“骑马桩”“雀地龙桩”“金鸡独立桩”“梅花桩”“三角桩”……比如练好“骑马桩”气沉丹田,吸气则全身蓄力,吐气则冲拳而出,反复练习,峨嵋武术各门派均很重视这种练气练力地“静功”,比如峨嵋每门武功,在练功时桩功要求甚高,要求内外合一,三尖相照,意形紧随。
(4)气功:峨嵋派武术中地气功有两层含意,一是指“参贯玄机,超脱生死”地内气修养,以求临阵较技时神气自若,胆气不虚,相当于现在素质训练,心理训练之意。二是指气功(内功)锻炼非常重要地峨嵋武术中地拳种流派。如蜀中“松溪内家拳”,强调以柔克刚,以静制动,气运为主,蛮力为下地练法,和太极八卦有相同之处。又如峨嵋太极拳,同北方太极有区别,而讲究柔运,调气,凝神则同。至近年来从一些峨嵋武术中衍化出许多气功导引方式,究其实质,不外峨嵋武术气功中地气功部分而已。故蜀中拳谚云:“快打拳是拳,慢打拳是功”,即意谓武术快练狠打就是“练拳”慢练调气就是“练气功”。
(5)柔功:即盘功,峨嵋武术狠讲究关节,肌肉,韧带之轻灵柔软,故练武时每将柔软性训练配合呼吸吐纳,形成峨嵋武术中著名的“盘功”,常见的有“十大盘功”“峨嵋盘功易筋经”等。因盘功最宜自幼开始训练,大时则见效较难,故又成“童子功”。其训练范围包括头颈,肩,肘,腕,指,腰,臀,胯,踝,趾等各部关节及肌肉韧带。必须说明:峨嵋柔功(盘功),并非单纯象体操之类的柔软性训练,而是严格配合吐纳调息的“内功”形式。柔软若无骨,伸缩开合变化随心应手好像能透针眼,从大动至大静时呼吸平和,安详自然,状若木偶。
(6)轻功:轻功在冷兵器时代有很高造诣,因为那时实战讲究“飞檐走壁,疾走快跑”,如纵步上房,飞步越崖,云腿跳涧等。现在有的人然认为轻功狠玄妙,甚至怀疑究竟有无轻功实际存在,实为不妥。酒时武人在这方面是要花大气力的,否则实战中会吃大亏。练成后,两人多高的墙壁可转眼之间越墙而过。
峨嵋武术中的轻功有“千斤腿”“跳沙坑”“扶杆纵”“水上漂”“铁爪链”“百尺绳”“踩鸡蛋”等名目。最常见的训练方法是“戴铁瓦”或者“包沙包”即在两腿上各缠上半斤到五尽重的铅瓦或沙袋,行走跳跃。其次是“纵沙坑”,在一直径约三尺沙坑内身带铅瓦或沙袋,运气后向上纵跃,并逐渐加深沙坑。此法说来容易,实则要坚持不懈则难。此外,峨嵋派轻功中有的还融合进符篆(甲马),经咒等运气调息形式。
(7)禅功:亦称“玄功”,峨嵋禅功,通常指某些奇门绝技。如“天罡掌”“指禅功”“点穴十八手”“五毒阴风掌”“剑仙”等等,其中有的确属真实功夫,虽然少见确确实存在。比如有位气功大师,专练“硬耳朵功”,能两耳用细麻绳悬一大水桶飞舞旋转,堪称一绝。又如气功师郭信武的“蛤蟆功”,以十指触地成“俯卧撑”状,运气后整个身子离地腾起如蛤蟆跳跃,可连续跃数十次,常人难及。这些玄功,都丰富了峨嵋派气功而使之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