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心理刘备
35453300000043

第43章 智商不等于智慧。

年轻气盛的诸葛亮没能通过华容道事件收服关羽而耿耿于怀,他当然是憋着劲儿要继续寻找机会用激将法摆平关羽。

但眼前最紧要的是趁着曹操兵败,赶快抢占荆州的地盘。诸葛亮与刘备移兵油江口,准备拿下由曹军大将曹仁镇守的南郡。在这一次赤壁大战中,东吴方是主力军,东吴主帅周瑜当然不甘心让刘备白捡这个大便宜,也起兵相向。

双方会面,周瑜咄咄逼人地问刘备:“玄德公移兵在此,是不是想攻打南郡?”

刘备哈哈一笑,说:“我是听说公瑾要取南郡,特意前来相助的。当然,如果都督您没有此意,那我是一定要攻打的。”刘备这个回答是以退为进,守中寓攻,非常巧妙。

周瑜冷笑一声,说:“我东吴费了这许多力气,打败曹操,怎么会放过南郡呢?”

刘备说:“胜负不可预定,我是担心都督不能攻取啊?”周瑜少年得志,又正处于春风得意的时刻,最是受不了他人的轻视。这一性格特点,诸葛亮在东吴时早就摸透了,并且利用这一点屡施妙策,牵着周瑜的鼻子走。刘备经诸葛亮事先提醒后,当下也如法炮制。

周瑜果然中计,内心的傲气立即被激发出来,说:“我怎么会攻不下南郡?要是我攻不下,任由玄德去取!”

刘备再次大笑道:“都督此言,子敬、孔明都在此为证。都督您可别后悔啊!”

周瑜用兵多年,当然知道兵无定势,刚才那句话冲口而出后,他其实已经后悔了,但刘备这么一逼,周瑜为了维护颜面,只能硬撑到底,说:“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有什么好后悔的。”

人际交往中的气场是此起彼伏的。周瑜这一硬气,刘备可就心里打鼓了。等周瑜一走,刘备立即对诸葛亮说:“刚才军师让我如此作答,可如果周瑜真的攻下了南郡,不就麻烦了吗?想我刘备,孤穷一身,无立足之地,如果拿下南郡,就有了容身之处。现在放手让周瑜去取,岂不坐失良机?”

诸葛亮听了刘备的话,一阵大笑,揶揄道:“主公,当初我几次三番,让您尽早拿下荆州。主公就是不听,怎么今天又想要了?”

诸葛亮这话说的就有点放肆了,可见刘备的礼遇和他自己取得的一系列成功,确实让他有点得意忘形了。刘备听了,面上一红,微感不快,但两人依然还在蜜月期,也就不以为忤,说:“荆州以前是刘景升的地盘,我不忍心夺取。但现在是曹操的地盘,那还有什么好顾虑的呢?”

说来说去,还是“仁义道德”在起作用。刘备不是不想夺占荆州,但他始终顾惜自己的声誉。他所坚守的这一原则,惯性作用越来越大,牢牢束缚住了他的手脚。但是,荆州经过刘琮降曹这一出后,刘备认为其所有权已经发生了流转,他的道德顾忌也就随之解禁了。

可是,在诸葛亮看来,荆州始终就是荆州,姓刘姓曹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两者间的认知差距导致了诸葛亮始终没能把准刘备的心理脉络,以至于在后续的很多事件中,诸葛亮的谋划应对都不能完全称刘备之意。

此后,周瑜兴兵攻打南郡,却被曹仁用毒箭射伤。周瑜将计就计,诈死蒙骗曹仁。曹仁中计,前去偷营,被周瑜击退。周瑜随即挥兵再攻南郡,不料却已被诸葛亮派赵云趁乱攻克。诸葛亮随后又用缴获的兵符,诈称曹仁求救,诱引镇守襄阳的夏侯惇出兵,趁势将襄阳也夺了。

周瑜这一气非同小可!虽然自己有言在先,但眼看胜利在望,诸葛亮却违背约定,提前插手,利用自己正面吸引曹军的机会,轻而易举地抢占了两座城池。周瑜不顾箭伤,召集众将,就要对刘备发起报复性攻击。

正在此时,鲁肃奉孙权之命前来探看军情。鲁肃担心孙刘开战会让曹操得利,阻止了周瑜。

周瑜愤恨不已,说:“我东吴用计策、损兵马、费钱粮,却让刘备诸葛亮捡了现成便宜,岂不可恨之极!”

鲁肃说:“都督,且让我去找他们说理去。如果说不通,再动兵不迟。”

周瑜觉得有理,同意鲁肃去见刘备。

鲁肃见了刘备,说:“曹操引百万大军下江南,主要是为了对付皇叔。我东吴杀退曹兵,救了皇叔,这荆襄九郡,理应归我东吴。现在皇叔您用了诡计,夺占南郡襄阳,让我东吴空费钱粮,恐怕于理不合。”

鲁肃的逻辑立脚点和刘备是一样的,认为自刘琮降后,荆州的所有权已经转到了曹操的手上。现在东吴击败曹操,理应拥有荆襄九郡。如果诸葛亮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反驳其实也很容易。

诸葛亮只需说:“赤壁之战,乃孙刘联手之作,并非东吴一家之功。如果不是我借了东风,周郎纵有妙策,岂能成功?你东吴已经占据了江东六郡八十一州,犹自贪心不足。我主刘皇叔,尚未立足之地,取个南郡襄阳,岂不天经地义?况且我们已让周瑜先行攻取,周瑜中箭败退,我们这才动手。仁至义尽,并无违理之处。”

如果诸葛亮这样说了,鲁肃绝无还手之力,而且荆州的归属日后也不会有争议。既然荆州是曹操的地盘,孙刘两家都是破曹有功,那么,武力或智力占先者得之,应无异议。

但诸葛亮的回答却让刘备大失所望。诸葛亮说:“荆襄九郡,并非东吴之地,而是刘景升的基业。我家主公是刘景升之弟。景升虽然过世,儿子还在,我家主公以叔叔的身份辅佐侄儿,取了荆州,有何不可?”

诸葛亮这是不承认荆州所有权的流转,还是将荆州作为刘表的资产。这样固然也能抵挡鲁肃的责问,但却又把刘备重新推入了好不容易挣脱出来的道德陷阱之中。

鲁肃说:“如果是公子刘琦占据荆州,确实在理。可是我听说刘琦一直在江夏镇守,不在此处!”鲁肃的思路这是被带到了诸葛亮的轨道上,不再坚持荆州是曹操的地盘了。所以,他新的质疑就是刘备是不是打着刘琦的旗号来夺占荆州。

诸葛亮说:“公子刘琦就在此处。”一挥手,吩咐下人请刘琦来见。过不一会儿,刘琦满面病容,被人搀扶出来。鲁肃一见他酒色过度,时日不久,心里顿时有了主意,说:“公子若是不在了,又当何论?”

刘备听到了这句话,心里那个懊恼啊!在诸葛亮设定的框架中,刘琦要是死了,他作为叔父,受制于道德仁义,还是不能合情合理占有荆州的。但话已至此,刘备再巧言能辨,也没有办法了,只能听任诸葛亮应对。

诸葛亮自己也被绕进去了。他愣了一下,没想到鲁肃会这么直截了当,只好回答说:“公子在一日,我们守一日。公子若不在了,别有商议。”

鲁肃非常坚定地说:“若公子不在了,必须将城池还给我东吴!”

诸葛亮没话说了,只好答应:“就按子敬说的办!”

对诸葛亮来说,眼前这场风波就算是糊弄过去了。按照他的战略计划,他是要辅佐刘备兴复汉室,统一天下的。别说是荆州,就是东吴的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将来也是要夺将过来的。现在只要稳住了东吴,赢得了发展时间,等到刘备势力渐强,以后就是刀兵相见了。但自信满怀的诸葛亮却没能想到,人算不如天算,后来的事态发展远远超越了他的计划。此刻他对于荆州归属的临时性糊弄,最终酿成了弥天大祸。

刘备虽然对此不甚满意,但一时间也已无法更改,只好听之任之了。刘备依然沉浸在对诸葛亮的美好想象中,不愿直指其非。但其实,刘备错了。他既然已经领悟到“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就应该开诚布公,好好找诸葛亮谈一次,把自己的不解与不满坦诚相告。这样,所谓的君臣相知才不会流于空谈。

诸葛亮随即又先后派赵云、张飞等将攻占了零陵、桂阳、武陵等三郡。关羽眼看他人立功,又坐不住了,主动要求去攻打长沙郡。这是诸葛亮机心暗藏的必然结果。他还是想用激将法来彻底收服关羽。

心理感悟:糊弄的对象从来就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