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心理刘备
35453300000041

第41章 关于投降的争论

曹操对樊城发动攻击,刘备仓皇撤退。从新野跟着刘备撤至樊城的百姓以及樊城的百姓共十余万人,认准了刘备是个仁义之主,继续跟着撤退。虽然这又是一次失败,但刘备的心情似乎却不怎么坏。

这有两个原因。

第一,诸葛亮连续两次神奇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已经让刘备对他产生不切实际的信任。刘备认为,只要有诸葛亮在,就一定能够力挽狂澜。这也是他愿意带着十余万百姓不急不慌地撤退的原因之一。

第二,刘备力行仁义道德,而十几万百姓的生死相随让他第一次感受到了万民归心的滋味。这正是刘备最乐于见到的场面,尽管这个场面是因为被曹操击败而造成的。

刘备镇定自若,诸葛亮可却是气得要吐血了。他百般劝说刘备夺了荆州,作为抗曹的根本,但刘备就是不听。曹操大军压境,势不可挡,饶是诸葛亮足智多谋,也是难挽败局。可是,这个一向自比管仲乐毅的人,又正处于年轻气盛,好胜心切的阶段,怎么可能接受自己的失败呢?这甚至让诸葛亮有点懊悔自己当初的出山决定了。

百姓们携家带口,行动缓慢,直接影响了刘备的撤退速度。曹操探知后,立即精选五千骑兵,疯狂追击刘备。诸葛亮眼看情势危急,找了个理由,先走一步,赶到江夏去向他曾经施惠过的刘琦求救。在他的潜意识中,是想远离这无可避免的惨败,不要和自己沾上边儿。

简雍见诸葛军师先走了,这个心思灵便的谋士顿时知道大事不妙。他立即占了一卦,希望借助神秘的天意来劝说刘备赶快撤退。简雍对刘备说:“这一卦是大凶之兆,就应在今夜。主公,您赶快弃了百姓撤退吧。”

刘备正沉浸在双重美好想象中,怎么可能背弃百姓而让自己的仁义之名蒙垢呢?刘备说:“这些百姓,从新野跟着我一路到此,我怎么忍心抛下他们呢?”其实,刘备带着他们,反而对百姓的伤害更大。如果百姓四散,躲避在山野之间,曹兵暂时还顾不上分心抢掠。但百姓和刘备的军马同行,自然也就成了曹兵的主要攻击目标了。

刘备一路行至当阳的时候,时近黄昏,曹操的五千铁甲,快马飞骑,追上了刘备!

这是刘备创业以来,遭受的最大规模的一次惨败!不但再一次妻离子散,部众流离,而且十几万百姓也跟着惨遭涂炭。

幸好张飞紧相跟随,保护刘备撤至长坂河畔的树林中。但刘备的两位夫人和儿子阿斗,糜竺、糜芳、简雍、赵云等人都不知去向(关羽事先已经先去江夏找刘琦借兵了)。刘备顿时从美好的想象中惊醒,再一次感到了刻骨铭心的痛苦。

刘备这一路走来,好日子总是不长久,稍微见了一点起色,很快就会遭到新一轮的打击。但神奇的是,再大的打击,也从来没有让刘备灰飞烟灭,彻底歇菜。而这些年来,在残酷的征战中家破人亡、万劫不复的豪强大有人在。这其中确实有幸运的成分,但和刘备本人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主观意志也是分不开的。如果刘备也像一般人那样稍败即馁,怨天尤人,以他经历的磨难之多之重,就算刘备有一百条命也早就完蛋了。

人往往不是死于逆境,而是死于绝望。刘备总是能够在暗夜中看见明媚的光,总是能在绝望中看到未来的希望,这正是他屡败屡战,愈挫愈勇的动力之源。这也正是后人最需要从他身上汲取的精神之华。

刘备此刻最大的寄托就是诸葛亮。这个被司马徽推崇为可以与姜太公、张良相媲美的绝世高才,让刘备第一次觉得那个久远的梦想已经近在咫尺。诸葛亮提前远走江夏,看似未能与刘备同甘共苦,但却微妙地让刘备保留住了对于诸葛亮的神奇想象。

如果诸葛亮和刘备共同罹遭这一次惨败,不可避免地会对诸葛亮的权威形象造成伤害。在场和不在场带来的心理效应是完全不一样的。诸葛亮的不在场,既保住他的威名,也保住了刘备的希望。更进一步,诸葛亮远在江夏的确定性也强化了刘备的对他的寄托不会落空。否则,如果诸葛亮在乱军中也像简雍赵云等人一样,不知所踪,就会对刘备造成致命的打击。

所以,刘备尽管悲伤难掩,但绝非痛不欲生,而是自信依然。这个时候,张飞单人独骑,驻守在长坂桥头,一方面保护刘备在河边小树林中暂歇,一方面收拢己方逃脱的军马。

这时,糜芳面带数箭,从乱军中狼狈逃出,看见张飞镇守长坂桥,急忙赶来。糜芳一见刘备,立即向刘备报告了一个坏消息:“主公,赵云反了,去投奔曹操去了!”刘备听了,大怒呵斥道:“胡说八道,子龙跟我这么久了,怎么会背反而去呢?”

原来,糜芳亲眼看见赵云不退反进,向着曹操阵营拍马而去,当即判断赵云背叛了刘备。根据一个人的行为来判断他的性格特质,这是人类心理中最为常见的认知模式。但是,人们往往是“以一己之心,度他人之腹”。实际上,赵云担负着保护刘备的两位夫人以及儿子阿斗的重责,被乱军冲散后,赵云自感失职,愧对刘备,故而掉头转向曹营,希望决一死战,以死来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糜芳之所以会作判断,恰好暴露了他的潜意识中的投降倾向。当面临艰危局势,投降就会成为他的可能性选择,故而他会在情势未明之际对赵云做出如此判断。糜芳潜意识中的投降倾向,就像一颗种子,在十一年后遇到了“适宜的土壤”,竟然“开花结果”,变成了现实——背叛关羽,向东吴孙权投降。这也彻底地改变了糜芳的命运走向。

刘备同样在毫不知情的前提下痛斥糜芳,却是因为他根本就不敢相信这样的事实,根本就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事实。

糜芳不敢回话,一旁的张飞听到了,却大不以为然。张飞心想:“赵云虽然是故旧之人,可是二哥关羽不更是故旧之人吗?当初也不投降了曹操。”关羽投降曹操这件事,对于张飞的刺激极大,虽然兄弟二人后来重归于好,但还是深深铭刻于张飞的潜意识中。所以,张飞不假思索地就回道:“他一定是看我们势穷力尽,反投曹操,以图富贵,这也是人之常理,大哥你为何不信?”

刘备接着为赵云辩护,也是为自己辩护:“子龙是在我患难之际跟随我的,他心如铁石,岂是富贵所能诱惑的?”

糜芳一看有张飞帮腔,也来劲了,说:“我是亲眼看到他投曹操去了。”

刘备当然知道眼见为实的份量,但他还是坚持为赵云辩护:“子龙这样做,必定是有缘故的。如果谁再敢说子龙背反,立斩之!”刘备这样说,实际上已经接受了“赵云投曹”的行为事实了,但却还是要给赵云找理由。而且,刘备下了封口令,不许糜芳再提他亲眼所见的事实!

张飞对刘备掩耳盗铃式的遮掩很不以为然。以他嫉恶如仇的性格,是咽不下这口气的。他丝毫不顾刘备的禁令,说:“我自去乱军中找他,撞见了,就一枪刺死他!”显然,张飞认定了赵云必降无疑。

刘备急忙拦住张飞,说:“兄弟,你别搞错了!当初颜良就是猝不及防,才被你二哥误杀了!子龙一定不会背弃我的,你任他自去,不要相逼。我觉得子龙一定不会背弃我的。”三人成虎,在张飞的坚持下,刘备的信念已经有所动摇,“任他自去,不要相逼”其实已经是对赵云降曹的一种默认,但刘备兀自重复“子龙必不弃我”,无非是自我安慰、自我欺骗罢了。(另外,幸好关羽不在此地,没有听到刘备说这句话。否则关羽也会被气惨了。诛颜良是关羽的一大人生亮点,是他走向神坛的重要一步,如果颜良真的是像刘备所说的,因为未作防备而被关羽误杀,那关羽的神奇光环岂不减色许多?)

这君臣三人关于赵云降曹的争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暗示了一种危险的信号,说明在这一场惨败面前,刘备的组织中出现了可怕的信念动摇。

再说赵云,怀着必死之心,在长坂坡上七进七出,斩杀曹将无数,不但自身毫发无损,还侥幸救出了阿斗。但糜夫人还是死难于乱军之中。

赵云血透战袍,杀出重围,来见刘备。谣传不攻自破,赵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伪了糜芳、张飞的臆测,有力地稳固加持了刘备的心灵大厦。刘备见赵云平安归来,内心的喜悦与感激怎能用言语来加以表述?

赵云随后又解开盔甲,从怀中抱出犹自酣睡到阿斗,双手递给刘备。这一瞬间,赵云简直就是刘备的再生父母,刘备对赵云达到了感激涕零的程度!在强烈的情感冲击下,刘备想也没想,就将阿斗往地上一扔,说了一句:“为了你这小小孺子,差点损我一员大将!”

赵云听了这番感人肺腑的话,当即泣拜于地,大声说:“我赵云虽肝脑涂地,也不能报主公知遇之恩!”

很多人都将此视为刘备刻意收买人心之举,但其实这是刘备近乎本能的一种反应。在这电光火石的一瞬间,他未经深思熟虑就做出了这个举动。这是因为,赵云的忠贞不二、恪尽职守是当前刘备最需要的东西。如果赵云真的降曹而去,恐怕刘备阵营很快就会人心涣乱,作鸟兽散了。可以说,赵云所为,是在最危急的时刻挽救了整个组织!

另外,刘备是席地坐于树下,虽然随手将阿斗扔在地上,由于高度有限,动作也并不生猛,不会对阿斗造成严重伤害。后人怪责刘备这个举动,影响到了阿斗的智商,纯属无稽之谈。

心理感悟:你的眼睛看到的往往是你脑子中已有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