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心理刘备
35453300000039

第39章 谁中了谁的计

刘备还是高兴得太早了。

“三顾茅庐”固然让他得到了天下第一的谋士诸葛亮,但也埋下了一个未来可能彻底改变天下形势的隐患。这个隐患,经过时间的发酵和情势的催化,不但直接决定了三顾茅庐的四个直接当事人——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的命运,甚至也影响了曹操、孙权、司马懿、吕蒙、陆逊等当世几乎所有的风云人物的命运。

不过,我们还是先来说眼前的事。

刘备得了诸葛亮之后,欢欣异常,忍不住又把当年对关羽张飞用过的“食则同桌,寝则同榻”那一套又用在了诸葛亮身上。诸葛亮自然是倍受感动,但关羽张飞看在眼里,却很不是滋味。

在三顾茅庐的前后,关羽张飞已经对诸葛亮有了很不好的第一印象,认为他胡吹一气,故弄玄虚、目中无人,刘备对诸葛亮的一再推崇,更是触发了关张二人的嫉妒心理。

心理学上有一个禀赋效应。一旦人们拥有了某样东西,不管是一件具体的物品还是一种抽象的权利,人们对这样东西的价值评估就会大大增加。而当人们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失去了这样东西时,这种价值评估的提升程度就会更加明显。成语“敝帚自珍”其实正是禀赋效应的一种具体体现。

“食则同桌,寝则同榻”本是关羽张飞的特权,但享用这项特权二十多年后,多少也有审美疲劳了。现在诸葛亮一来,就成了这项特权的新主人,在禀赋效应的作用下,关张二人自然对诸葛亮深为不满。但刘备却沉浸在喜得高人的喜悦中,丝毫没有注意到两位兄弟的情绪变化。

这一天,刘备正在与诸葛亮高谈阔论天下大势,刘表派人来请刘备去荆州。原来,刘表手下镇守江夏的猛将黄祖被东吴孙权击杀,刘表自感年老体衰,无力应对,因此请刘备商议。

刘备带着诸葛亮张飞一起前往荆州,面见刘表。

刘表满脸倦色,见了刘备,勉强露出一丝笑容,说:“我近来身体多病,眼看去日无多,不能理事。贤弟你可以接替我啊。我死之后,贤弟你就来当这荆州之主吧。”

虽说这种情形刘备早几年在徐州就领教过多次了,但他听了还是吓了一跳。此前蔡瑁苦苦相逼的那一幕依然历历在目,刘备知道这荆州继承权的博弈异常惨烈,怎么敢轻易蹚进这趟浑水呢?刘备连忙摇头推辞道:“兄长何出此言?小弟哪里当得了这份重任。”

一旁的诸葛亮听了,却有点急了,频频目视刘备应允下来。刘备却置之不理。当初,诸葛亮和刘备在隆中对时,就曾提出要占有荆州,作为争霸天下的基本。刘备曾表示不忍,却被诸葛亮理解为托辞。而这一点也是荆州士人的共识。当初司马徽也明确说过,“到头天命有所归,泥中蟠龙向天飞”会应在刘备的身上。现在机会主动送上门来了,诸葛亮当然要鼓动刘备赶快接受了。

回到馆驿,诸葛亮对刘备的拒绝大为不解,忍不住发问。刘备说:“我深感刘景升收留之恩,尚未报答,怎么忍心乘危而夺取他的地盘呢?”

这种心情是初出茅庐,未经世事的诸葛亮很难理解的。如果诸葛亮知道刘备铁了心不这样干,他是绝对不会答应刘备出山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志士难伸无基之志,这是很浅显的道理。但此刻木已成舟,诸葛亮只能用一句“真仁慈之主也”来安慰自己的失望心情。只是,诸葛亮不知道,刘备日后在这方面还会带给他更大的失望。

两人正在闲述,人报公子刘琦来访。刘琦和他父亲一样,是来寻求刘备的帮助的。蔡氏一党,要扶刘琮上位,必然要除掉刘琦。刘琦无策自保,所以来找刘备。

这是乱麻般的一个问题,古往今来难倒了多少英雄豪杰。刘备倒不是不想帮刘琦,但以他的政治智慧,还不足以提供良策。刘琦苦苦哀求,刘备只好向他眼中的第一高人诸葛亮求教。诸葛亮当然不愿意帮助刘琦上位了,他处心积虑就是要让刘备占有荆州的。刘表家的内斗越是惨烈,对于刘备反倒越是有利。所以,诸葛亮以“外人不便干涉家务事”为由淡然拒绝了。

诸葛亮的拒绝却让刘备动了一点心思。自诸葛出山之后,虽然言谈甚称刘备之意,但刘备一直没有机会见识诸葛亮真刀实枪的智慧。刘琦面临的这个难题,正好给了刘备一个检验的机会。

刘备趁着送刘琦出门之际,附耳对他说了几句。刘琦大喜而去。次日,刘备推说腹疼难忍,委托诸葛亮去刘琦处回礼。

刘琦见了诸葛亮,再次旧话重提:“继母难容,请先生赐教活命之策。”诸葛亮拒绝后,就要起身告辞。刘琦再次挽留,诸葛亮始终以一句“这不是我所能谋划的”加以推搪。

刘琦只能说:“既然如此,我就不敢烦劳先生了。”诸葛亮顿时放松下来,刘琦却又说:“我得了一本罕见的古书,先生可有兴趣一阅?”当时,书籍是非常珍贵的东西,没有哪一个读书人对于罕见古书不感兴趣的。刘琦的这一提议,果然挠到了诸葛亮的痒处。

两人于是登梯到了后面的一座阁楼上。诸葛亮问刘琦书在何处,刘琦却跪了下来,再次恳求诸葛亮赐教活命之策。诸葛亮明白自己中了刘琦的圈套,十分恼怒,转身要走,却见阁楼门后的胡梯已经被人抽走,无法下楼了。

谁能想到,诸葛亮出山之后,未施一计,却先中了刘备的一计?

刘琦再度苦苦哀求,诸葛亮被逼无奈,只能给刘琦出了一个主意:“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现今黄祖刚刚战死,江夏无人把守,公子何不效仿重耳,请求屯兵江夏,避祸自保呢?”

申生和重耳都是春秋时晋国国君晋献公的儿子。晋献公宠姬骊姬要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想法设法谋害申生和重耳。申生固守而死,重耳外逃而生,最终成为名声显赫的晋文公。(重耳事迹,详见心理说史春秋五霸系列之《心理晋文》)。

刘琦大喜,依计而行,果然如愿以偿。而刘备也得以第一次领略诸葛亮那非同一般的政治智慧。

刘备见诸葛亮果然名不虚传,欣喜异常,忍不住经常把“我有幸得了诸葛先生,真是如鱼得水啊!”挂在嘴边。关羽张飞听了,更是不豫,直言不讳地对刘备说:“诸葛亮年纪轻轻,有什么真才实学?兄长,你对他敬重得有点过头了!”刘备却说:“你们懂得什么,我自有道理。”

正好这时,有人给刘备送来了一些牦牛的尾毛。这牦牛尾毛可是编织的上好材料。刘备见了这些尾毛,不由兴致大起,竟然自己动手用这些尾毛编织起帽子来。编织手艺是刘备未发迹时的拿手技艺,自刘备从军后,戎马倥偬,早已放下多时了。但这是刘备的童子功,重拾起来,依然是娴熟无比。

刘备怡然自得,沉浸在编织之乐中,却把诸葛亮气坏了。诸葛亮还以为自己看走眼了,三顾茅庐都没能检验出刘备的真面目来。如果刘备是一个声色犬马、吃喝玩乐之主,那自己岂不是误托终身了吗?

诸葛亮急忙对刘备说:“明公,您是不是放下了远大志向,只想这样玩玩就算了?”刘备吓了一跳,忙把已经是半成品的帽子往地下一扔,说:“诸葛先生,这是哪到哪啊?我只不过是暂时用来消磨时间罢了。”

诸葛亮正色道:“明公,你自己衡量一下,你和刘景升相比怎么样?”

刘表虽然无能,但却广有荆襄之地,而刘备立足的小小新野,也还是属于刘表的地盘。刘备想了想,说:“我不如他。”

诸葛亮又问:“明公,你再衡量一下,你和曹操相比怎么样?”

刘备想也不用想,说:“我确实比他差远了。”

诸葛亮说:“既然都比不上,明公您想过吗,一旦曹兵前来,您只有数千人马,拿什么去抵挡呢?”

诸葛亮这一番话,就如当头棒喝一样,惊醒了刘备。刘备在得意中淡忘了自己的身份,淡忘了自己的使命,淡忘了他自己总结出来的“勿以恶小而为之”的人生信条。刘备脸上一阵发热,连忙谢罪说:“先生说的是。请先生指教。”

诸葛亮说:“现在最要紧的就是赶快招募兵士,由我来操练,以备不时之需。”刘备当即表示同意。

那么,刘备好端端地为什么会心血来潮,编织起帽子来,以至于挨了诸葛亮一顿数落呢?

原来,这就是“进步陷阱”在作怪。人们在完成某个目标过程中取得的进步,有时候会导致人们精神松懈,并影响最终目标的实现。刘备自得了诸葛亮,又确认了其智谋过人,越发觉得天下在望,多年来持续紧张的神经随之大大放松。所以,一看到牦牛尾毛,他的玩乐之心油然而生。这其实也不是多么了不得的大坏事。但诸葛亮却紧张得不得了。毕竟,他精心设局,选择了刘备,等于是压上了自己一生的赌注,以他对自身未来的期许,他绝不容许出一丁点儿的意外。

好在刘备从谏如流,立即按照诸葛亮的建议,开始招兵募马,精心操练。

心理感悟:在成功之前喘的那口气也许会要了你的命。

禀赋效应一旦人们拥有了某样东西,不管是一件具体的物品还是一种抽象的权利,人们对这样东西的价值评估就会大大增加。

进步陷阱人们在完成某个目标过程中取得的进步,会导致人们精神松懈,并影响最终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