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心理刘备
35453300000026

第26章 一头鹿的分水岭

许田围猎结束了,但这一事件的深远影响却刚刚开始。事实上,偶然性与必然性并存的许田围猎是东汉末年整个政治形势发展演变的一个分水岭。

在许田围猎中,曹操看似最大的赢家,其实却是最大的输家。

在此之前,曹操虽然把持朝政,唯我独尊,但有当年董卓的恶例在先,曹操的言行与董卓相比,还算不上太过逾矩。因此,相关各方大体上还能相安无事。但是,曹****鹿前后的僭越之举却彻底打破了这脆弱的平衡。

首先,这激化了曹操与汉献帝之间的矛盾。

汉献帝自登基后,先后经历董卓之乱,李榷郭汜之乱,已经习惯了隐忍求存。他原本对曹操寄予厚望,以为他是匡扶社稷的股肱之臣。后来曹操一步步走向专权,但至少表面上还是尊重汉献帝的。这一次,曹操肆无忌惮地撕下汉献帝的脸皮,正当年轻气盛,而且头脑灵便的汉献帝无法忍受这样的耻辱,于是就开始积极谋划铲除曹操。

其次,这激化了曹操与汉室忠臣之间的矛盾。

许田围猎的时候,汉献帝虽然哀叹满朝文武,没有一个忠心之人。但其实是因为事出突然,很多人一时反应不过来。事后,很多忠心汉室的大臣们对曹操的行为非常不满,也开始想方设法对付曹操。

人们倾向于从一个人的行为快速判断他的性格特质。这就是“特质推论”。在一项心理学实验中,一位心理学教授让学生们记忆类似于“那个图书管理员帮一个老妇人将杂货送到了马路对面”这样的句子。参与实验的学生们尽管对这个图书管理员毫无了解,却毫不费力就推断出他具备“乐于助人”的性格特质。此后,当教授给这些学生提供一些线索以帮助他们回忆曾经记忆过的句子时,发现最有效的线索不是可以提示“图书管理员”的“书”,也不是可以提示“杂货”的“背包”,而是教授根本就没提供、纯粹由学生们自行推断出的那位图书管理员“乐于助人”的特质。

正如上述这位图书管理员被轻易贴上了“乐于助人”的特质标签,曹操的“许田射鹿”也被人们与秦朝末年赵高的“指鹿为马”划上了等号,曹操由此“奠定”了自己不可磨灭的“乱臣贼子”的特质形象。

但问题是,曹操此时并没有想当谋权篡位的乱臣贼子。一个人的野心是一步一步膨胀的,曹操还没有达到那个阶段。他虽然挟持了天子,但当时天下具备强大实力的割据势力还有袁绍、刘表、孙策等好几家,都足以与曹操相抗衡。尤其是袁绍,实力更是远在曹操之上。曹操要是现在就准备篡位,不但挟天子的优势立即丧失,而且会被袁绍等人倒打一耙,以“清君侧”的名义彻底将曹操歼灭。

曹操此时最好的策略应该是老老实实地“扮猪”,因为“吃虎”的时机远未成熟。而他许田射鹿的僭越之举却给自己贴上了最负面的标签,实在是得不偿失。

正如关羽所说的“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既然汉室君臣上下都将曹操视为了“乱臣贼子”,针对曹操的一系列谋杀与暗杀理所当然就此拉开帷幕。这对身在明处的曹操是一个极大的风险。谁又能打包票说自己是金刚不坏之躯,可以无惧于任何的谋杀与暗杀呢?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许田围猎给曹操惹来了大麻烦,而刘备多年来苦心经营的良好声誉也面临着崩盘的危险。这是因为特质推论同样也适用于刘备。

刘备此前名声不错,他到许都后,和曹操过从甚密,但由于曹操“奸形”未露,人们对刘备也没有太多的负面观感。但是他在围猎场上公开阿谀逢迎曹操的行为,却足以抵消他此前多年苦心经营的名声,而且还给他贴上了一个“曹氏党羽”的标签。

射鹿事件后,关羽对刘备说的那番话就是一个明显的信号。就连和他有手足之情的关羽都对他表示了隐隐的不满,更何况其他人呢?

刘备此前被曹操的光环所迷惑,但关羽的话却惊醒了他。他结合许田射鹿事件前后的整个情势,深入地反省自我,终于想明白了一件事。学曹操,最多只能成为曹操第二。因为曹操的文采武略,远胜自己,而且他又垄断了最有用的资源汉献帝。学曹操,只能生活在他的阴影之下,当他的小跟班,永远也不会出头之日。

刘备是有着远大梦想的。那个梦想虽然因为现实的艰难与挫折,而蒙上厚厚的灰尘,但它始终停驻在刘备的心灵深处,从未消失。当刘备摆脱了思想上的迷茫后,这个梦想再度跳将出来,激励着刘备要去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

既然学曹操是没有前途的,刘备别无资源,就只能重新回到仁义道德的老路上去。在经历了这么多大风大浪之后,出身寒微的刘备终于在思想上走向了独立与成熟。他坚定地告诉自己,惟贤惟德,能服于人,一定要用自己的良好形象与美好声誉来开辟未来的成功之路。当然,曹操对刘备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不是靠下决心就能完全消除的。刘备的决定属于意识层面,而曹操对他的影响属于潜意识层面。很多时候,意识和潜意识之间会发生激烈的博弈。这样的博弈也一直存在于刘备此后的人生旅途中。

就在刘备暗下决心,要告别对曹操的崇拜与迷恋之时,又一个逼他上路的人出现了。

这个人就是大汉国舅董承。

原来,汉献帝回宫之后,在愤怒的驱使下,找来了皇后的父亲伏完。伏完对曹操自然是义愤填膺,两人一拍即合。汉献帝当即写下一封血诏,号召忠臣义士铲除曹操。这封血诏随后被传到了国舅董承手中。董承先后联络了长水校尉种辑、昭兴将军吴子兰、工部郎中王子服、议郎吴硕以及西凉太守马腾。这些人都在血诏上签名,成了“血诏党”的一员。

但是,董承等人手上均无兵权,马腾虽有雄兵,却远在西凉。这样的实力状况,显然没办法对付曹操。董承召集众人商议,马腾提议拉刘备入伙。

董承毫不客气就拒绝了:“这个人虽然是汉室皇叔,却给曹操当爪牙,怎么肯来共谋大事?”董承压根儿不愿提刘备的名字,而是用疏离性语言“这个人”代替,显见他对刘备十分不满。

马腾却说:“我觉得这不是他的真面目。围猎那天,我在刘备身旁,正好看见关羽要杀曹操,被刘备阻止。我想他可能是投鼠忌器。”

刘备阻止关羽杀曹操,正可以视为维护曹操的铁证,怎么在马腾眼里倒成了反对曹操的象征了呢?

情境对人的影响很大,人们表现在外的行为往往不是内心真实态度的反应。马腾作为一个血性汉子,在许田当日的情境下,也没有任何血性举动。这让他对自己很不满意。推己及人,他倾向于推测他人也是敢怒而不敢言(虚假共识效应)。从而,关羽的激愤言行就被他解读为刘备的真实态度是反对曹操的(天下皆知刘关张兄弟亲如一体)。

幸好有关羽的意气一怒,又幸好马腾看到了这一幕,否则,刘备的“曹氏党羽”污名之帽就再也摘不掉了。

刘备的兄弟关羽张飞勇猛无敌,血诏党又正是用人之际,董承虽然心存犹疑,但苦无别无强援,只好答应马腾,去试探一下刘备。

这一天晚上,董承趁着夜色,怀揣着血诏来到了刘备的住处。

刘备得知董承夤夜来访,吃了一惊,忙将董承迎入门中。

董承开门见山,说:“前日围场之中,云长要杀曹操,将军注目摆手阻止,这是为什么?”董承的这种问法,丝毫没有表露自己的真实立场,从而可以在敌我不明的情境下进退自如。无论刘备如何应答,董承都有回寰余地。刘备虽然猝不及防,但还是显露出了他极善应变的一面,说:“舍弟见曹操僭越,故而不容。”

人家是问他为什么要阻止关羽杀曹,但他却回答关羽为什么要杀曹。关羽的行为就连傻子也知道是为了什么,根本无需回答。刘备这也是进退自如的应对之策。万一董承是曹操派来试探的,那么刘备随时可以加上一句:“舍弟无知,所以阻止”来为自己洗白。

董承心机没那么深,以为刘备已经自表心迹,不由落泪道:“要是都像云长这样赤胆忠心,何忧天下不太平!”

刘备疑心加重,故意说:“曹丞相治国,不是好好的吗?哪里不太平了?”

董承变色道:“你身为大汉皇叔,怎么能这样说话?难道你没看到曹操就像董卓一样吗?”

刘备这才知道董承的真实意图,说:“我是担心有诈,所以这样说。请国舅不要见怪。”

董承拿出汉献帝的血诏,讲明了缘由。刘备见了血诏,就地拜倒,说:“刘备敢不效犬马之劳!”

董承称谢后,说:“请写上您的大名!”

物理学和心理学在很多地方是息息相通的。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又称惯性定律)说,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是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人其实也是一样的。

虽然刘备已决定不再学曹操,但他也根本不想和曹操为敌,或者说不敢与曹操为敌,直到董承拿着血诏上门逼着他做出改变。

刘备的本意是不想签这个名字的。因为他知道,这个名字只要一签上去,就和曹操成了死对头,此后永无宁日。

但是,刘备能够不签吗?

不能。因为刘备是有身份障碍的。所谓身份障碍,就是指一个人的身份对其言行的一种约束。

刘备这一路走来,沾了多少“汉室宗亲”的光,最近又被汉献帝亲口认证为“皇叔”,这又是多么大的荣耀!荣名之后,责任随之而来。现在,汉室有难,怎么着也该是刘备回报汉室,为汉献帝做点什么的时候了。

血诏上面已经签了六个名字了,除了董承和皇室沾亲之外,其他五人都是外人。连外人都签了,刘备是大汉皇叔,怎么能不签呢?

刘备无可推脱,只能在血诏上写下“左将军刘备”这五个字。

心理感悟:只有“支付”责任,才能“买到”荣耀。

特质推论人们倾向于从一个人的行为快速判断他的性格特质。

身份障碍一个人的身份对其言行的一种约束。